APP下载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探索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11-04-09张爱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办学民族

张爱玲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探索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张爱玲

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当今各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今后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探索一条适合少数民族院校发展的办学特色之路,既能扩大少数民族院校的生存空间,提高其竞争软实力,更能促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少数民族院校自身的发展。

办学特色;办学质量;民族高等教育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它从整体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其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竞争,是高校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从多方面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民族院校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10%,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有些民族还有了研究生、博士生,维吾尔、回、朝鲜、纳西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人数已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2]同时,各民族院校培养出的高质量的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大对各地区少数民族院校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院校发展的办学特色之路,将会对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院校的生存空间,提高其竞争软实力,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影响少数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因素

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少数民族院校在办学条件,学科设置、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提高了其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但是,各少数民族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独创、缺乏特色。特色是生命,特色是学校生存的前提和基础,追求学校特色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发掘、塑造、保持、创新的过程。[3]这个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

我国的少数民族院校基本上都建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办学条件艰苦,再加上缺乏大量的资金投入,少数民族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特色凝练比较困难。因此,少数民族院校要形成办学特色,一方面要积极依托本地区可利用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服务地方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找准学校办学与地方需要的结合点,立足办学环境,借助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办学特色之路,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造就了办学特色迥异的高校。高校优良的历史传统,不但是高校宝贵的财富,而且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土壤和源泉之一。办学特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4]我国新建的少数民族本科院校大多都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升本时间主要集中在2003年、2006年以及2009年。[5]因此,在办学特色地探索中要科学的分析自身的条件,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找准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2.单一的办学体制和统一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对各高校实行的是国家、地方政府集中管理的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导致高校基本上没有办学自主权。各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经费、专业与课程设置、招生与就业计划、教师招聘等所有环节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管理的,各高校只是在单纯的执行国家的教育发展决策。这种体制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千校一面”的局面,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特色意识,也就无法创办有特色的学校。

目前,我们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都是由政府机构主导的,发挥着相当的管理职能。评价的标准也都是根据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定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这种统一的评价体系造成很多地方高等院校不顾自己的实际盲目攀高,逐渐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不利于各地方的高等院校办出特色。

3.学校定位不明确。

学校定位决定学校的奋斗目标,决定学校一定时期内追求的最优标准。而这个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在学校定位的科学性、挑战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的定位能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学校的特色在实践最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少数民族院校大多都建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它们的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应该立足于所处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当地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院校在统一的评价体系影响下,不顾自身的实际,盲目向高水平大学看齐,结果忽视了自身的办学优势,导致办学类型不明确、办学层次不清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趋同于其他高等院校。乃至形成缺乏特色,适应性差,竞争力不强的高等院校。

二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办学特色的探索

办学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沉淀所形成的独特个性风貌和风格,是一所院校优于其他院校的独特品质。简单的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它应有的基本特征。而少数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应该是少数民族院校在办学方面统一的整体风格的综合体现,是民族院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反映了学校的独特个性和特有优势,包括特色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课程设置、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它是少数民族院校立校的基石和办学优势,是其他高校无法替代少数民族院校的重要因素。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它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5年。1992年9月29日,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民族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522人,专任教师38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1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另外有外聘兼职教授50名,外籍教师2人。现有本、专科学生83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甘肃及周边省份(四川、青海、云南、西藏)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学院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学院开设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兼具有人文、社会、理学等6个主要学科门类的专业3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非师范类专业15个。现有汉语、藏语、数学等14个教学系。升本改建后,学校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行三学期制和学分制及分级分层教学,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学院从2008年开始,先后几次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干部和教师关于“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的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拓展办学功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突出特色谋发展,以保证质量求信任,使学校成为本区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社会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办学定位为立足藏区,面向全省及周边民族地区服务;以教师教育为主,兼顾本地区特殊应用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基于这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确定了学院突出民族师范教育、藏区文化和高原经济的办学特色。

1.民族师范教育特色。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属于高原地带,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办学条件艰苦。但是,十几年来,学院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以民族师范教育为主,建立了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教育专业体系,突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做强以民族基础教育为主要方向的教育学科。立足藏区,为全省及周边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师资力量。

2.藏区文化特色。学院坐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是藏族聚居地,有丰富的藏族文化资源(如唐卡、格萨尔文化等)。利用甘南作为安多藏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做强藏文化学科,将学校建设成为安多藏区文献典藏中心、研究中心和传播中心,形成体现藏区社会文化特点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为促进藏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3.高原经济特色。以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为导向,做强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学科,形成一批与高原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为藏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由此可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办学特色的探索中,从自身优势出发,牢牢地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把服务和促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己任,既突出发挥了现实优势,又前瞻了未来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一脉相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三 结束语

办学特色不是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形成的,它是一个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刚刚升格的少数民族院校来说,面临的机遇很多,但更多的是挑战。相信只要我们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就可以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办成特色型大学。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新华网,2010-7-29.

[2]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新华网,2005-5-27.

[3]苏德,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之若干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一小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5]肖海燕.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0,8.

ClassNo.:G649.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StudyonFeaturesforRunningtheSchoolforCollegesinMinorityNationalitiesAreas——Take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or Example

Zhang Ailing

Forming certain features for running the school for universities means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o find a suitable way to enlarge the living space for college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and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soft power.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features for running the school ; quality of education ; college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张爱玲,硕士,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甘肃·兰州。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邮政编码:747000

1672-6758(2011)12-0022-2

G649.2

A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办学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