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农村从教个体决策意向的分析

2011-04-08梅,马

关键词:师范意向生源

齐 梅,马 林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师范生农村从教个体决策意向的分析

齐 梅,马 林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师范毕业生中存在不愿意去农村从教的倾向。相对参照标准是师范毕业生是否选择去农村从教的重要依据。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个体决策意向可能受就业压力、农村就业环境与条件、对未来的预期以及补偿政策等因素影响。现有鼓励师范生去农村从教的政策总体上效果较差,应当在兼顾效率与公平且公平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分层、分类地制定补偿政策。

师范毕业生 个体决策意向 补偿政策

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是充实农村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有限理性前提下的师范毕业生农村从教个体决策意向

在职业生涯决策研究领域,受行为经济学个体决策理论的影响较大。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Prospect Theory)。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家在解决风险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理论模型假设。该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风险进行决策时总是期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强调偏好和理性假设是决定所有个体决策行为的最终因素。在职业生涯决策理论中,基于预期效用理论所发展起来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Peterson,1991)[1]、发展情境理论(Lerner,1992)[2]、社会认知职业发展理论(Lent,Brown和 Hackett,1995)[3]、职业决策的 PIC 模型(Gati和Asher,2000)[4]等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Kahneman.D和Tversky.A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在质疑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认为预期效用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社会制约性、主体性,以及由于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个体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决策是非理性的,是基于主观感受和有限理性的。预期效用理论只适用于风险相对简单的情境。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对决策结果损益程度的评估(而非对决策结果最终带来的全部好处的评估)作为内在参考点将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并且个体决策更多地关注不同决策行为所带来的差异性,反过来,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内在参考点的设置。个体的决策行为的价值曲线明显表现为损失规避。换句话说,人们对于损失比收益更敏感。决策者在面临收益和损失时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面临收益时是保守的、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追逐者。[5]

运用以上研究成果分析师范毕业生是否愿意到农村从教的问题,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第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属于个人职业生涯决策问题,这种决策不是在不同职业间做选择,而是在不同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中做出选择。其前提是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具有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侧重于探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等方面的影响。第三,既然师范毕业生要对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做出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决策是基于主观感受和有限理性的。从决策的有限理性理论出发,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决策意向是建立在对选择结果损益程度的评估基础之上的,这个评估结果正是师范毕业生做出是否愿意去农村从教决策的参考点。这种评估标准不是绝对的,换句话来讲,师范毕业生对是否去农村从教的决策是基于相对参照标准做出的。第三,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选择对个人而言不可能是以衡量损失为主,而主要面临的是对收益的评估,因此个体往往会表现出保守的、风险规避的决策行为特征。

二、师范毕业生农村从教意向调查分析

本文对广东省部分高校的应届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意向做了初步调查。调查对象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嘉应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5所师范院校的14个师范专业的应届师范毕业生。这14个专业分别为:英语、生物、数学、化学、中文、思想政治、历史、教育信息技术、体育教育、物理、地理、心理教育、教育学、美术教育。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每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81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1.8%。录入后获得有效数据638份。

其中选择“不愿意去农村从教”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7.4%,只有24.2%的被调查者选择“愿意去农村从教”。这说明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从教的倾向非常明显。

本研究试图以个体决策的前景理论为基础,解释师范毕业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农村从教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相对参照标准是师范毕业生是否选择去农村从教的重要依据。毕业生是否选择去农村从教并不是依据绝对的、客观的标准,而是根据其所处的相对状况来加以衡量。相对参照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或难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和去农村从教之间的损益评估;对当前选择在城市工作和去农村从教之间的损益评估;对未来的农村工作生活与城市工作生活之间的损益评估。主要涉及到就业压力、农村就业环境与条件、对未来的预期以及补偿性政策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从教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农村从教决策意向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第一,就业压力越大,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意向越强。师范毕业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比较满意的工作,就有可能选择到农村从教。

第二,由于师范毕业生要在城乡之间进行选择,因此农村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可能会影响其决策意向。其中,农村就业环境和条件包括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农村工作环境和条件。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包括:交通、住房、购物、医疗和工资等;农村工作环境和条件包括: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校长的教育理念、休假制度、学生素质、学校硬件设施、教学工作量、课外工作量、教师受尊敬程度认知等。

第三,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决策意向还可能受到补偿政策的影响。其中,补偿分为及时补偿和延迟补偿。即便毕业生受农村就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有效的补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他们的选择行为。在不能够获得即时补偿的情况下,延迟补偿也可能使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农村从教。

第四,由于农村生源地师范毕业生在总体上比城市生源地毕业生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因此农村生源地师范毕业生受到就业压力影响将会更大,因此更有可能选择去农村从教。

第五,补偿对改变农村生源地师范毕业生的处境的影响会较大,因此补偿性政策对农村生源地师范毕业生的影响将会更大一些。

第六,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将使城市生源地师范毕业生落差较大,因此如果在农村从教服务期满后难以调回城市,他(她)们到农村工作的决策意向将会受到较大的打击。

三、对师范生农村从教意向的政策引导

现有引导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政策主要体现为退还学费、教育硕士培养、执行当地县一级地区教师的工资标准、服务期满后如愿继续在农村工作就纳入教师编制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的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总体上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制定只顾及到了平等而没有考虑到社会正义,现有政策过于整齐划一,难以真正吸引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师资队伍。因此,建议分层、分类地制定补偿政策。补偿可以分为及时补偿和延迟补偿,即时补偿主要针对改善现有的农村就业环境和条件,延迟补偿主要针对未来发展。补偿还可以分层次进行,针对到不同艰苦程度地区工作的师范毕业生应采取不同程度的补偿。

第一,补偿政策应当关注去农村从教的毕业生的未来发展问题。针对“特岗计划”政策、“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的实施,2009年由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该文件规定鼓励毕业生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就业的政策只涉及到纳入岗位编制的问题,“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从2009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6]关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规定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享受国办发[2009]3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创业指导等公共服务。各主管部门要发挥本部门资源优势,积极推荐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毕业生就业”。[7]国办发[2009]3 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到就业指导、就业援助和自主创业等方面的问题,而对毕业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关注较少,更缺乏持续有效的配套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职称、培训、服务期满后回到城市或城镇如何安排等问题上关注不够,很难实质性地解决师范毕业生未来发展的问题。

实际上,师范毕业生更多地关注未来发展,“收益延迟”预期能够影响毕业生到农村从教的意向。“收益延迟”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术语,即当前的投资可以在未来得到回报。在此是指毕业生把到农村工作的经历作为一种投资,即便现在比较艰苦,但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政策时应当考虑适当地向提供延迟补偿倾斜。

第二,补偿政策制定应当关注农村就业环境与条件。现有政策明显地对农村就业环境与条件关注不足。一方面,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交通、购物、医疗等条件将会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短时间内仍然很难消除城乡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制定奖励制度、提前定级、适当地提高工资水平等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从教,这方面可以借鉴湖北省的经验。湖北省在2004年启动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旨在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资教。被选派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经考核合格的,省教育厅对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按年发放。除此而外,毕业生工资可提前定级,不实行试用期。其工资由县(市)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按月足额发放。[8]也可以提供周转住房,以减轻毕业生的经济压力。这方面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在高层人才引进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三,补偿政策应当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并且要体现多样性。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下,城市和农村、不同区域的农村、同一区域的农村之间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怎样减少教师的流动性对条件艰苦地区的农村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问题的重中之重。现有的政策较少体现出针对师范毕业生到不同地区农村从教的差异性。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很难吸引师范毕业生主动地到那里工作。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未来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都很差,而且在有限的岁月里难以得到改变;如果在大城市里找一份临时工作也能拿到1500到2000元的工资,但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毕竟较多,那么,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免去一、二万元钱的学费而一辈子固守农村?而且,既然待遇相同,为什么要去更为艰苦的地方工作?这恐怕不是仅仅用职业理想和道德能解释的。

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援藏干部的相关政策[9]。全国各省、市(地)区都根据中央的援藏精神,并结合自己地区的实际政治、经济状况制定出援藏干部政策,在职位升迁、经济利益、配偶和子女生活、医疗等方面都尽本地区的最大努力来满足援藏干部的利益。[10]

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到一项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对此,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将为我们指明方向。罗尔斯追求结果平等,在“正义底线”基础上,应当坚持对“劣势者利益最大化”的“差异补偿”原则,从而在公平优先的前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补偿原则”不失为一项社会公正的原则。教育政策的制定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同时,应当优先考虑公平问题。这样,在去农村从教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普遍受到政策优惠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对“劣势者利益最大化”的“差异补偿”。因此,对到条件较好、条件一般和条件很差等艰苦程度不同的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补偿应当加以区分。对到条件特别艰苦、地处偏远的山区地区工作的师范毕业生,应特别加大补偿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和各方面的待遇,并提供回到城市或城镇发展的机会,以实现其收益延迟预期。

现有的政策多集中在经济补偿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可以考虑提供多种形式的补偿,诸如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水平,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创造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与其他制度衔接、配套,等等。

第四,补偿政策应当鼓励农村生源地师范毕业生优先选择到农村从教。政策制定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鼓励来自农村的师范毕业生优先选择回到农村从教,这样,既有利于充实农村师资队伍,又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与农村的土地分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相衔接,使愿意到农村从教的农村生源地毕业生本人和家人获益。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在2008年出台了未落实工作单位普通大中专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原籍落户政策,政策规定,回原籍落户的农村生源毕业生仍属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村民的各项权利,并履行各项村民义务。但文件同时规定,农村生源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并办理就业手续后,应及时将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现在,如果我们将政策实施的对象加以区分,对这项政策稍作调整,即再加上“农村生源毕业生自愿服务于农村的应当继续享受该项政策的优惠条件”这一规定,将有利于鼓励农村生源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四、小 结

当前主自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决定了不可能以行政手段强行要求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主动的意向。师范生去农村从教的个体决策意向的形成是社会和个人方面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补偿政策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能够引导一批师范生愿意去农村从教,更在于能够吸引大量比较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从教。如果相关的补偿政策能够营造出师范毕业生争先恐后地去农村从教的环境,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1]Natasha A McLennan and Nancy Arthur.Applying the 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Career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to Women's Career Ddevelopment.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1999(36).

[2]Lerner,R.M.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3rded).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2.

[3]Lent,R.W.,Brown,S.D.and Hackett,G.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0(47).

[4]Gati,I.,Osipow,S.H,Krausz,M,and Saka,N.Validity of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Counselee Versus Career Counselor Perceptions.Journal of Vocational.Behavior,2000(56).

[5]Kahneman,D.and Tversky.A,(1974).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185(3):1124~1131;(1979).Prospect Theory of Decisions Under Risk,Econometrica,47(2):313-327.

[6][7]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中国社会保障[J],2009(7).

[8]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湖北省教育厅负责人谈“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5.

[9]榆树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荐第四批援藏干部的通知[EB/OL].(2010-01-15)[2010-11-20].http://news.yushu.gov.cn/html/20100115142201.html.

[10]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组织部.关于做好选派第四批援藏干部工作安排意见[EB/OL].(2007-05-12)[2010 - 11 - 20].http://dxdj.bjdx.gov.cn/web/dj/gbgz/gljd/56024.html.

齐梅(1969—),女,辽宁朝阳人,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2009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规范化学校建设进程中的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09Y21)

2011-08-16

G658.3

A

1000-5455(2011)05-0108-04

【责任编辑:王建平】

猜你喜欢

师范意向生源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