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的新成果
——读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

2011-04-08杨海洪

关键词:维新派现代性历史

杨海洪

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的新成果
——读徐新平《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

杨海洪

徐新平教授的新著《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2010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全面研究我国近代维新派新闻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它的问世,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见该书吴廷俊序)展读全书,我觉得这是一部资料丰富、视野宏阔、论证严密、独出机杼的好书。作者采用纵横交替、述论结合的写作方法,以现代性的眼光,既对中国近代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思想进行了整体审视,又对维新报人的个体思想做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对许多人物的新闻思想都提出了卓尔不群的新见解”,(该书方汉奇序)为我们全面而清晰地展示了一幅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历史画卷。

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历史悠久,历代统治者为使帝祚绵延,皇权永固,以科举牢笼士子,以“文字狱”禁锢思想,要求读书人画地为牢,以君为师,以吏为师,“思不出其位”。专制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灌输官方意识形态,读书人只能对经过统治者认定的经典进行读经、阐经和释经,以“民听一”的途径,用一人之思想统一全国人民之思想。因而,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人缺少思想,不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报人也不例外。从中国新闻发展史来看,官报自不待言,即使民间报房已经成为合法行业,《京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具备商品属性的新闻媒介,但也只能是“官报翻版”,不能有自己采写的文章。这就决定了它是从属于封建政府的,根本不能代表社会大众舆论。这种对封建政权具有强烈的依附性、缺少独立品格和精神的古代报业,既无法承担社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自然也难以产生办报思想。及至近代报业随着西风东渐舶来中国,现代新闻思想与观念才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荣滋长;借助西方新闻思想资源,中国新闻人才开始对大众传媒进行现代性审视,其思想观念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完成现代转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知识精英的绝对道德律令和难以摆脱的宿命,是几代知识精英的最基本的思想动力和归宿。徐新平教授在书中指出了民族主义与“维新报刊”之间的历史关联,“正是这种忧爱杂糅、歌哭相伴的强烈而复杂的思想情感,在激励着维新人士为救亡图存而竭尽全力”,视“办报”为最好的报国方式和救国途径。在历史的纵向面上,作者思考了历史传统如何规约着维新人士的思想路径。在古代中国,区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标准是有无文化能力与道德能力。统治的本质,是一种由有德者进行民众教化的观念。辅佐皇帝进行民众教化的官僚,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文化能力与道德能力。维新群体作为从传统的“士”转化而来的近代知识分子,身上有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痕。他们在思考中国报业的时候,坚持这种文化决定论的历史观,以现代意识与文化修养为能否承担向导国民责任的标尺,视报业为先知先觉者“开民智”的工具。而当时的民众由于受长期封建专制的压迫,只是目不识丁、智力低下的“愚民”,如何利用报刊达到“开民智”的目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是他们日思夜萦的大问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被迫拥抱现代性时的纠结与艰难。

从历史的横向面上,该著探索了西方社会思潮在寻求救亡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所留下的心灵激荡,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应变智慧;在面对西方强敌大举侵略时,维新报人所能应时识变的能力与方法。鸦片战争在揭开中国历史“屈辱性”记忆的同时,也预示了中国历史即将面临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不平等条约而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在中国广大的沿海沿江地带,为中国新闻媒介的生长寻找到了“现代城市”这个立足点。正是依托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现代城市,中国近代新闻媒介开始萌生、发展,并逐渐产生出以言论自由、公民权利、媒介监督、记者责任等为核心的新闻思想。提倡和信仰这些思想的近代报人,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书中指出了这些维新人士的地域出身、教育出身与现代性之间的深刻关联,深刻揭示了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缘由。

戊戌维新运动的改革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等各个领域,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在维新人士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与前辈相比,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思考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是空前的。这些站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比较准确地把握到了历史的脉动,看到了大众传媒在新时代的巨大作用,因而怀着深重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投入了当时为人所轻视的报馆工作。该书作者站在“现代性”的维度上,分“报纸功能”、“新闻自由与法制”、“新闻业务”、“对外新闻传播”、“新闻伦理道德”等几大块,对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为我们勾勒出了维新派新闻思想的总体轮廓,显示出了中国新闻思想现代性在晚清时期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古老中国,报纸是官办官阅的,政府之所以要创办官营媒体,无非是要进行舆论钳制,以利于行政管理,维护其虚假的社会太平,巩固其统治。而维新派对报刊思想的阐述,走出了这种“官报”思想的藩篱,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和中国改革的紧迫性上论证了现代报刊“民办”、“民享”、“法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大解放。

在对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研究中,《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第一次从“整体”而非以“单个”为视点来审视维新派。思想总是伴随着问题而产生的,是对时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出具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由于所面临时代问题的共同性,处于同一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精英,其思想往往具有共同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因其个体差异,在思想内容、思想路径诸方面,思想家个体也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书中,徐教授既描述了维新派人士在新闻思想方面的相同点,同时也剖析了他们的相异之处和各自的特点。比如在论述维新派对报纸功能的认识时,作者就指出,康有为把报纸服务政治的功能放在首位,严复则侧重于报纸教育功能的高扬,买办出身的郑观应,则率先提出报纸有助于商务的观点,而王韬、王康年、英敛之等职业报人,则把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放在首要位置。这说明维新派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具有异彩纷呈的特征。该书为我们显示出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由此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一个突出的时代特性是古今中外各种时空因素的多歧互渗”,使维新人士的新闻思想得到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与呈现。

在历史研究中,是把历史还给历史,还是把历史付给当代?面对历史,我们会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坚持把历史还给历史论者,认为存在着一部“本来”的历史,历史研究应以呈现历史过程的“真实”与恢复历史“原貌”为职志。但从价值论意义上来看,任何所谓客观事物,都只是因其呈现于人的面前,才具有意义,人是“自然之光”。对于历史亦是如此,它是一个“属人”的概念,放弃人的“自然之光”的烛照,历史只能沉默于时间的深渊。历史研究是“古”与“今”的对话。我们既不能置身于历史情境去还原历史,也不能站在今天随意言说历史,只能在“古”与“今”的对话中去逼近历史。而正是这种对话,才会让历史如其所是地显示自身,才决定了历史的当代价值。徐教授关注维新派办报的历史,其目注心营之所在,乃是当下和未来的新闻事业。《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烛照维新派群体的新闻思想,也正在于作者内心深处的现实关怀。在中国新闻事业持续以加速度推进时,中国新闻人所面临的新问题与困惑也层出不穷,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期待着人们的思考与解答。虽然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并不在历史的库房之中,但是,如果不关注历史和总结历史,那么,所谓解决现实问题的方略也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徐教授将笔触伸向历史深处,以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为价值节点,深刻的阐述了维新派办报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作者看来,新闻事业无论古今中外,都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并存在着支配其发展的共同规律。前人对所面临问题的思考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思想的光芒,反而可以增进我们今天的思想智慧与思维品质。《维新派新闻思想研究》正是立足于现实的需要,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用现代性眼光来审视过往新闻思想的历史,因而给了我们较多的思想启迪。

(作者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维新派现代性历史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不一样的维新派
试论维新派早期的日本观
陈炽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新历史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