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2011-04-08于小仙

护士进修杂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妇产科伤口切口

于小仙

(浙江省德清县人民医院,浙江 德清 313200)

对于妇产科住院患者来说,其主要涉及到的是产妇、孕妇或者新生婴儿等易感人群,研究其住院期间的感染特点以及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是提高临床妇产科患者手术及住院效果的关键[1]。为研究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感染特点以及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对策,笔者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所收治的217例妇产科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及处理情况进行回溯式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08年3月~2010年9月所收治的2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2岁~45岁,平均年龄(31.7±7.9)岁。按照疾病类型划分为妇科患者81例(37.3%),产科患者136例(72.7%)。患者按照临床手术方式划分为全子宫切除术患者22例(10.1%),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4例(15.7%),阴式子宫切除术17例(7.8%),卵巢癌根治术患者8例(3.7%),剖宫产术患者136例(72.7%)。

1.2 妇产科感染原因分析

1.2.1 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其伤口类型按照切口部位以及致伤原因往往分为三类:(1)Ⅰ类切口:指清洁无细菌感染的切口,主要包括非创伤性伤口、无炎性反应伤口和一直保持无菌手术的伤口;(2)Ⅱ类切口:指伤口部位存在细菌侵入,但暂时无感染发生的,多数妇产科切口属于此类。此类伤口又分两种:一种是比较干净的伤口,包括子宫、附件切除术、剖宫产术、宫颈癌根治术等造成的创口;另一种则是污染伤口,包括结肠手术、卵巢癌减灭术中剥破肠管等造成的创口;(3)Ⅲ类切口:指存在大量细菌污染且已发生感染的切口,往往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Ⅰ、Ⅱ、Ⅲ类切口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3%~20%、30%~40%等。

1.2.2 除了上述分类方式外,还可以按照伤口感染的因素将感染划分为外源性感染因素与内源性感染因素。其中外源性感染主要指在围手术期的医疗过程中“人、机、料、法、环、测”等外界因素,例如术前术野准备不当、医护人员洗手不够清洁、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手术时间相对过长增加了感染几率;术中出血较多且没能及时补充影响患者抵抗力;麻醉条件差;医师缝合技术不高;手术器械及缝线污染;病房环境不够清洁,伤口换药不良,腹腔引流不够通畅,长期导尿后尿管污染等。而内源性感染则主要是指由于患者自身原因、阴道疾病或临床伴随的其它疾病所导致的。如患者年事过高、营养状况不佳、肥胖过度、术前存在有未能全面治愈的阴道炎等阴道疾病、临床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等慢性疾病。

1.3 妇产科患者的感染病原体研究 正常妇女阴道中都存在有寄生但不致病的微生物。主要包含乳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微生物,以及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梭杆菌等厌氧微生物。但妇产科手术的外界干扰也会导致患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进而促使了阴道内菌谱发生变化,具有保护作用的乳酸杆菌等良性菌群的阳性率明显下降,同时具有毒性作用的大肠杆菌和脆弱类杆菌等劣性菌群的阳性率显著上升,直接增加了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临床上医疗措施的加强,也会同时导致医源性感染率的上升,如手术范围的扩大、皮质激素及抗代谢类药物的使用、放疗强度及化疗剂量的加大;强化治疗的高营养输液、呼吸机通气管道、持续性导尿、水囊探条引产等妇产科常用手术方式,都会直接导致患者防御力显著下降,使机体进入免疫妥协状态。同时抗生素的滥用也会导致抗药微生物的增加,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多,抗感染效果变差。由于妇产科手术在产生创面和伤口后,需氧菌往往会最先侵入创面造成局部低氧状态,因此,厌氧菌会繁殖并大量生长成为条件致病菌,进而起到协同加重感染的作用。此时如患者存在临床易感染体征,则极易引发术后感染,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

2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2.1 入院健康指导 对于新进入妇产科的患者,往往会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对手术过程及结果的过度担忧,导致临床表现为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以及增加恢复过程中感染的风险。对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就病区环境设施、病房规章制度、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恢复要点等围手术期事宜进行合理有序的介绍,既可以增强与患者间的亲近感,又可以在对患者进行培训的同时消除患者入院后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及预后恢复。

2.2 检测项目 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对于采血化验等特殊检查均应陪同患者完成,同时在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与家属,消除其对检查结果的疑虑与担忧。

2.3 加强围手术期的卫生与营养 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正确的营养摄入习惯,患者必须严格餐后刷牙漱口,并在条件允许下进行及时沐浴更衣,勤换衣裤,每日对外阴部进行擦洗,保持清洁。鼓励产妇术后在家属的搀扶下尽早下床活动,以利于子宫的自我修复。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就饮食营养及形式的搭配进行沟通,确保符合患者口味的同时能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摄入,增强产妇的抵抗力,以促进恢复。

2.4 规范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正常妇女阴道中细菌的数目与类型均较多,除乳酸杆菌外,基本上均属条件致病菌范畴,由于手术或分娩等都会造成阴道微环境变化进而导致菌群失调,故在抗生素使用时必须遵循适当、适时、适量的原则,且严格依照确因术式、手术程度、手术环境等原因存在发生感染的高可能性,且患者皮试无过敏等前提条件。

2.5 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胀、尿潴留、术后咳嗽、伤口感染等方面,分别处理如下:(1)腹胀:护理人员宜通过早期协助患者进行勤翻身等床上活动,并视恢复情况逐渐安排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3d以上未排气的患者,可以使用针刺足三里的方式进行;(2)尿潴留:可以利用条件反射法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热水袋敷下腹部,轻轻按摩下腹部刺激膀胱平滑肌收缩,也可针刺三阴交穴;(3)术后咳嗽:术后咳嗽不畅易使痰液淤积,进而引发肺炎,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咳嗽时用双手压住切口两侧,便于用力咳出痰液;(4)伤口感染:术后2~3d若发现切口疼痛且伴有体温升高的症状,应及时检查切口,若存在针眼红肿则及时使用抗生素。

2.6 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减少妇产科患者手术后感染的发生风险,主要宜从以下方面进行:(1)术前注意纠正贫血、恶病质、低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2)术中遵从无菌操作,注意彻底止血并减少组织坏死的发生,主要使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以减少外来污染。

3 小结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点,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易导致包括院内或院外获得的感染未得到控制等感染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与患者预后。当今医学界,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的发生正在逐渐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关注,感染会直接增加患者痛苦、加大住院成本,是临床上应该尽量规避的情况。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致使耐药细菌的数量不断剧增[2]。理想的预防性用药方式为:选择最恰当的抗生素、使用最小剂量、通过最短疗程和最合适的给药方式,以便达到最佳疗效[3]。

[1]郭瑁,王欣,张美荚.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7(3):11.

[2]张文军,李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12(1):13.

[3]韩元一.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24):3148-3150.

猜你喜欢

妇产科伤口切口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伤口“小管家”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