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①

2011-04-08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关键词:多元化价值文化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①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问题在当代中国鲜明凸显,它既是长期社会变革的历史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碰撞的必然表现,彰显了社会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给社会以进步与活力,也为核心价值和主流价值建设提出了挑战,造成文化认同的困惑,增加了文化选择的困难。应当加强对于文化建设中诸多前提性问题的哲学追问,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选择。

文化;认同;选择;自觉

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紧迫的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对起起落落的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大家关注较多,但对跌宕起伏的多元文化转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笔者看来,在当今社会,文化问题比其他问题甚至更紧迫、更突出、更根本。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当前中国的文化认同、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向识者讨教。

一、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何以成为问题

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为何会在当代中国成为一个突出而又紧迫的问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在学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对它们加以探索和反思?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做历史的回顾,探讨这个问题的历史生成。

1.文化问题的历史性凸现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新中国建立62年,改革开放33年。不论借助何种时间的参照系,考察当代中国的发展,文化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切关注。1978年,我们结束文化大革命,搞改革开放,走上一条以经济为中心的道路,实际也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以经济为中心表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漩涡的中心,成为统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照的光。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形象地用大江大河来比喻,大江大河不断地积累和奔流,直到流入大海,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曲折,每个曲折都会造成漩涡,每个漩涡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相对地位。1978年我们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当时主要的还是要解决政治问题,直到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决定要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才真正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市场经济意味着要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生活,通过市场来调节整个社会所有资源的分配,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出一个文化的问题,重新提出了到底应当西化还是中国化的问题。西化问题本来不是新问题,从五四时期以来一直就在争论。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文化建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凸显了一个向哪里寻找文化建设资源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一个价值期盼的扩展,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管理,扩展到政治民主,扩展到社会的管理模式,当然也不能不学习西方的文化。由于西化的强大势力,形成一个主话语以后,引发了国学复兴的反弹。民族精神是文化问题的核心,当我们把民族精神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的时候,更看到了当代的中国社会精神状态中的诸多缺失。党的十七大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精神家园,尤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里的核心词是“共有”,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一定要有一个精神家园,现在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精神家园。近来,温家宝总理多次谈到的尊严和幸福,是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一个重要的提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了。

2.价值多元化的现实状态

当前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价值多元化。从现代化的模式看,我们既非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早期的模式;也非美国的,美国是移植性的[1];也非苏东的,前苏联也搞过自己的现代化;也非东亚的,如所谓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等;当然也不是拉美的。这些模式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实践过的现代化模式,我们都吸收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们都不是他们的原样照搬。

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既不是前苏联、东欧的模式,也不是传统中国的模式,也不是古巴、朝鲜的模式。与我们最相似的社会主义是越南,但他们比中国晚八年开始革新开放,是他们在向中国学习。我们知道现在划分西方式经典及其后来繁衍的各种版本,如果要讲一讲中国的今天,社会主义既非经典也非其他的各种发展的版本。

如我国今天的所有制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所有制体系,公有制里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现在还有股份制。同时我国也有了私有制,而且私有制里面也是有多种形式并存,如个体、外资、合资等。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计划还是市场?今天我们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也有世界上最有力的计划。1992年以来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并没有彻底放弃行政的力量和计划的作用。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建设方面,在一些重大的危机和灾害面前。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后的救灾和重建中,我们就会明显感觉到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在这方面美国不行,英国不行,法国也不行,其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行,只有中国行。为什么,因为中国有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集中的行政的力量。

最后就是文化的形态,我们讲文化的形态,常说四个字:古今中外。我们看今天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发展得很快,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在发展繁荣。古今中外文化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并存与共荣,造就了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状态。

3.文化多元化的多维观照

价值多元化发展使中国获得了活力,也使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有时甚至复杂到了我们难以掌控的程度,以至于今天的中华民族面临一场智慧的考验。到底一个社会复杂到一种什么程度,还是能够被理性所把握的,还能够为管理者所掌控?人的能力到底是万能的还是有限的?人的有限性、民族的有限性、政党的有限性,我们都感觉得越来越明显。比如说我们现在面临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灾时,会直接感受到人的渺小,人类的有限性。但现在我们发现人的有限性更多地表现在对自身后果的无法把握。我们按特定价值取向设计了很多活动,赋予了很多价值期盼,结果往往是非预期的,期望的效果没有达到,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既然社会价值这么复杂,一定会在文化上表现出来,带来文化的困惑。对此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

首先,在中国的内部,我们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也面临巨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可以讲,笔者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字:失衡。一个社会应该是协调发展的,而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严重不协调不平衡。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社会不怕发展得慢,不怕发展得快,就怕有快有慢,过快或过慢,尤其是快慢失速失衡。如果快慢之间的差距过大,一个社会就会造成严重的不稳。如果用现代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一个系统如果远离平衡态,它会非常有活力,但也会非常危险,甚至会出现紊乱与崩溃。而我们的社会现在正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状态,有可能出现混乱与危机。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代世界各国处于严重的竞争与较量之中,表面上看更多的是政治、经济的较量,而深层次的还是文化的较量。这种文化博弈发生在社会和心灵的深处。在文化碰撞的背后,核心问题还是价值观念的博弈。从笔者这些年与西方学者的交往来看,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我们曾经梳理过海外六种人对中国文化的期盼,他们其实是来自非常不同的角度,期待的也是非常不同的内容[2]。

再次,如果从中国往外看世界,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世界主要国家都愿意来中国投资,愿意经销中国商品,对中国的发展持欢迎和积极支持的态度,而近些年来世界对中国的援助在减少,外来投资者更慎重了,对中国商品产生了很多反倾销起诉,中国的发展引起很多国家的不安和警惕,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最后,从世界看中国,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者至少说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许多国家都强调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当承担更多的世界责任,但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很低,社会问题很多,对此既缺乏足够的实际力量,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谋划。

二、文化多元化的困惑与挑战

中国的文化困惑就是在这么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问题,造成了一个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交互作用的复杂局面。那么,如何看待多元化及其随之而来的问题?这里涉及一些前提性问题。

1.多元化的必然性

人类文明不可改变的趋势就是走向多元走向多样。正如我们在宇宙进化史上所看到的,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生命到高等生命,从植物到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化,以至于到了人,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人的个性成为多样化的基础,所以多样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自然界发生的变化,还是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发展与建设的角度,多元化都是非常值得讴歌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文化过去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我们过去就是寻求大一统,大一统走向封闭,就是整个国家的封闭,就是整个民族的封闭,就是每一个人的个性的压抑。所以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欢迎多元化。多元化是进步,也是挑战。多元化的挑战首先在于,它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所以说,多元化首先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最大的必要性在于它创造了更多的价值选择空间。如果我们仅仅只有公有制,仅有国有和集体,如果仅仅只有一种分配制度,叫按劳分配,整个中国社会会多么的单调,整个社会可能难有活力,所以多样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空间,而社会对一个个体和群体最重要的就是提供发展的空间,使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可以有近乎无限的选择。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不仅仅应当欢迎、拥护多元化,而且应该自觉推进和创造社会的多样化。多元化是文化进步的条件,也是文化的本性。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树,一种草,一种花,这个世界就失去了它的精彩。

2.多元化的挑战

多元化必然挑战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多元文化体系中有没有和还要不要一种主导文化?多元价值体系中是否可能存在一种核心价值或主流价值?这些都是存在很大争论的问题。例如,加拿大自1971年起发布了《多元文化主义法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这对保护各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论,其中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是谁是加拿大的第一民族。英国人说英裔加拿大人是第一民族,因为现在的加拿大仍然是英联邦的成员,但法国人说法裔加拿大人才是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因为他们最先在魁北克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而土著印第安人站起来说加拿大是我们的家园,你们侵占了我们的家园,土著印第安人才是第一民族,后来移民去的印度人、中国人等也都不甘当第二第三民族。于是加拿大内部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没有一个主流民族,主流价值甚至主流语言,在西部是以英语为主,在首都渥太华是双语,加拿大的所有官方文件必须同时用英语和法语发布,而在魁北克省则是法语为主。在这个国度里,少数民族感到了一种宁静,一种平安,一种尊重,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非常之淡薄,甚至魁北克省一直要求独立,近年来加拿大内部一些地方的独立倾向有所高涨。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借鉴、启示和挑战。当一个社会变得多样化的时候,主流价值遭遇挑战,核心价值会成为问题。谁是核心,如何成为核心,成为谁的核心,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这都会引起争议。有人说这就是加拿大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区别,加拿大讲多元文化,而美国文化是一种熔炉文化,要把所有的外国人融入美国,加入美国国籍。要在美国国旗下,手抚圣经去宣誓,效忠美国文化,所以我们把这叫做熔炉文化。美国自己也讲多元文化,但与加拿大的区别在于,加拿大注意保存各种民族文化的性质和特色,美国人则要把所有的文化融入A-merica这个大熔炉中,走美国化的道路,用美国价值来统摄一切。

3.多元化的应对和引领

既然我们说多元是进步的,是必要的,是必然的,是有好处的,那么如何应对多元?很明显这是对管理者的极大的挑战。笔者曾经请教过数学家,一个方程式在多少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还可以求解?很明显的是,未知数越多,方程越难解,如果未知数太多,则该方程无解了。这个问题的逻辑直接适用于多元文化。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不确定因素?它们各自会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对此可以说一时难以说清。在多元文化的情况下,当各种因素都在谋求各自的价值和利益的时候,你如何寻找社会的主流的核心的根本的基础性价值?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应对多元化的挑战?如何确定多元化进程中的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只有靠建设,靠引领,靠应对。这就需要有文化自觉。

三、提升新时期的文化自觉

1.文化自觉及其意义

文化自觉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费孝通先生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这里他强调文化自觉的实质就是要对其文化有自知自明,这个自知之明非常重要。为此要明白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他发展的趋向,而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看来费先生还是担心人们把他所强调的文化自觉扣上一个文化复古的帽子,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它化。他讲到了文化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多种可能性,认为自知之明就是为了适应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自主选择的自主地位。

笔者认为文化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衡量一个国家最终要看她的文化的自主性。这种文化自主性来自何方?就是来自于文化的自觉。这种想法不只是中国学者有,西方学者也有,而且他们一直在反复追问。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学者一直都在追问,当人类面临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否意味着西方文明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否意味着西方的衰落?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专门撰书研究“美国道德危机”,探讨“我们濒危的价值观”。道德危机就是价值危机,他说,“一个国家之所以有权威和影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不是军事实力,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很快就会失去他的全世界的影响。”美国所有的战略和战术,都服从于一个东西,那就是他们所讲的道义。奥巴马上台以后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他上台以后确实也有一些与前任很不同的执政理念,包括对于古巴,对于中东,对于其他许多地区的态度与政策。这一次美国较早从利比亚的轰炸退出,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一种理念,即他也担心这是一场不够道义的战争,而美国社会很多人一直在盯着美国的政府,批评他们,反思他们,这种背景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这里谈的精神支柱、灵魂、民族精神,就是我们讲的文化,尤其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与文化的建设原则上是一个东西。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的这段话也被许多人所引用。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可能一打就垮,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他的命运可能更糟糕,有可能不打自垮”。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没有中断,现在看来永远也不可能被任何外来力量所征服,但一个民族如果要出问题,就会出在内部,就是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观的崩溃。中华民族有十几亿人,有56个民族,有这么多的地区,这么多的阶层,这么多的部门,这么多人群,如果各自都只认自己的价值,而没有统一的价值,这个民族就会非常危险,就会出现内乱,就会不战自乱。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

2.文化概念的人学解读

什么是文化?这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存在很多争议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人们主要是从什么角度在讲文化。英国著名的人类学者泰勒说,文化或者文明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是对文化的一种非常宽泛的界定,其特点是把文化和文明基本等同了。马克思把文化看做是人化,尤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多次在外化、对象化、异化中的背景中来探讨文化问题,核心是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在马克思看来,文化即人化,人化意味着什么,人的对象化和非对象化,这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变成了异化劳动,这就伤害了人的本质,人的自由。马克思从这样的角度来讲工业,他说工业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在的公开的展示,如果你不能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工业,你就永远不可能懂得工业。他对自然这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自然界就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工业,改造自然界,使之人化,创造出了人化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人的世界,而人的本质也就对象化和外化了,得到了必要的实现。孔子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始祖之一,他一直以他的方式界说文化,尤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文治,一是教化,“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我们中国人讲文化这个概念恐怕大多都是从这种视角沿袭而来的。虽然也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界说。例如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笔者倾向于从人学角度来解读文化:从现象的方面来看,文化就是使人超越于自然生命体的生活方式。文化首先是人的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不同于并高于动物。我们经常会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文化形式,美食,美饰、美居、美术,美声,等等。尤其是美声,人完全可以自然地发声,但人发出来了一个不能自然发出来的声音,就叫美声,而且美声被认为是高端音乐,这就是文化。当然也有很多通俗的文化。从本质方面看,文化是使人的生命获得超拔意义的理想价值追求,包含着人类的理想、人类的价值等,它通常表现为生命观、死亡观、幸福观、荣辱观、审美观等。就其形式而言,文化是以特别行动的秩序性和过程性来表达一些特别的价值取向,所以它是一种目的性、指向性、组织性、程序性、次序性、过程性都极强的东西。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程序,特定场景下的文化形式对一定的人们具有某些特殊意义。例如各种形式的庆典、祭拜,以特定的服饰和形式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从功能方面来看,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传承教化,凝聚和认同,就是要使个人服从于一定的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采取共同的行为方式。文化现象非常复杂,需要从人的生命来理解,从人与外部世界的良性健康的互动来理解。

3.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既然讲文化选择,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承认文化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是可以做比较的,是可以说出其好坏,优劣,先后以及先进与落后,由此才产生了文化比较与文化选择的必要性。对于文化是否有优劣,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少人认为文化有差异,却很难说有优劣。有些反现代主义者甚至认为现代文化非常粗陋功利,而古代文化则更加优秀,更加感性,更符合人性。但是如果我们是一个彻底的达尔文进化主义者,就可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及其进化。应该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也会有形态学意义上的进步。问题在于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不管人们对此持什么看法,在同一社会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性质和形态上的差异,有些差异是共时态的,有些差异是历时态的,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人们不太可能同时生活在几种相对对立的、隔离的文化形态中,人们总是需要选择一定的文化体系作为自己的文化之根。但这里应当注意,文化的选择有不同的类型与性质。比如我们把种族作为一种文化,这个文化是不太可能选择的。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一个家庭,生育后代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决定了其后代的种族文化特色,这里的很多因素都来自遗传,是被给予的,他的生命特征是来自他的家庭,来自他的祖辈、父辈,他的祖先。这样一种种族意义上的文化绝大多数靠的是遗传性的获得,就像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肤色,不能选择我们头发的颜色,不能选择我们的眼睛的颜色一样。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但他仍然是一个黑人,并没有因为他当了总统而改变。但是,如果要谈到民族文化,那就是可以选择的。比如笔者研究过一种美国文化现象,到美国的很多黑人很自愿地放弃了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如拉丁美洲文化等,全心全意地融入到美国文化之中,成为美国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者。中国人则有些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非常深厚,让中国人永远无法忘怀,因此他们在世界各地都会非常执着地保存着中国文化。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个中国家庭,你就会看到他把狮子摆起来,把龙灯耍起来,把粽子吃起来,把春节过起来,把商店开起来,逐渐地就会组成一个中国店,建起一条中国街,扩展一个中国城,有的地方不仅有中国城,甚至有中国市。尤其是加拿大的温哥华,不仅有一个China Town,现在已经叫China City。在多伦多市的中国城规模也很大,在那里似乎不用说任何英语,只要能说好广东话就能很好地生活了。这也是一种文化选择,这种民族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后天可以选择的。这种情况表明,在一个国度内部也存在着种族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差异,也有个认同与选择的问题。如果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文化选择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要求一定的国家与民族对文化发展模式与文化建设内容做出非常明确的选择与取舍,尤其是在文化和社会转型期,文化选择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文化创造的角度来看,它涉及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建构。所以,文化选择性是文化发展对人们一种客观的要求,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每一个人的文化规定性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对此所有人都无法回避和逃避,每个人都不得不做出一定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有时候也会是非常痛苦的,涉及社会价值和理想信念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四、文化认同问题

如果要讲文化选择,首先就是文化认同,如果没有了文化认同就不会做出文化选择。选择的东西一定是认同的东西。

1.何为文化认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首先是承认,承认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合法性。如果不承认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不承认它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要想做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就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有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有“日耳曼”?为什么会有“大日本”,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承认与文化论争。这种承认是对特定文化形态的存在价值的认可;其次是接受。承认合法性、合理性并不等于接受,接受表明向一种文化敞开胸怀,加以认同与拥抱,愿意与其产生同一性;再次是融入,融入是文化认同的最高境界,为此而做出必要的文化改变,甚至是发挥积极的作用去创造。承认、接受、融入表明了文化认同的不同层面,对此当然可能会分出更多的层面和程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进行一种跨文化的比较与研究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的具体形式、层次和程度,有不同的现实的表现和体验。

2.为什么要去认同?这也可以分出很多的层次,根本上是文化依赖性。要去接受一种文化,首先表明自身的文化与它文化相比存在不足,要承认其优越性、价值性,承认它比现有的文化更好,需要向其学习。这里有的东西可以直接引进,有的则需要通过一种转换。比如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请进来,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这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基础之上的,而这种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的前提正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期盼。一般说来,处于低端文化的愿意去认同和接受高端文化,而高端文化对低端文化往往是不屑一顾的,人们当然地倾向于从低端文化走向高端文化。

3.认同什么?认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核心是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文化认同包含着高端与低端的互动,也包含着大众与精英的相互激荡。一般说来,精英文化引领大众文化,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大众文化也影响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转化,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提升着人的文化自觉,促进着人的自由与解放。

[1]欧阳康:《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2]欧阳康:《世界的中国文化期待与中国的世界文化责任》,载《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versification

OUYANG Ka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ST,Wuhan430074,China)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ectionare brightly highlighted ques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which are both the historical results of the long-term social changes,and the inevitable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collision in the process of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se problemshighlight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the soci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Du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diversified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valuesbringsaboutadvance and vitality,but also poses a challenge tothe construction ofcore values??andmainstream values,causesthe confusionof cultural identity,and increasesthe difficulties ofcultural selection.So it is high time for us tomake mor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precondition issuesincultural construction,to enhancecultural awareness,to strengthencultural identity,and to promotecultural choices.

culture;identity;selection;consciousness

G02

A

1671-7023(2011)06-0001-07

欧阳康(1953-),四川资阳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P0002)([2008]185号);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07〕29号)

2011-09-26

① 本文为作者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所作同名学术报告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

责任编辑吴兰丽

猜你喜欢

多元化价值文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