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11-04-08李清泉郑吉峰
李清泉 郑吉峰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李清泉 郑吉峰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计划竞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高校创业计划竞赛的开展,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对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繁荣校园科技文化,并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紧密结合,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三重功能,具有学科综合、教学科研结合等优势,是培养科技创新与创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时代要求的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素质拓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应当承担起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职责。
一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国内外高校产生发展情况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创业计划竞赛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起源于美国校园,1997年由清华大学首次引入我国,它是科技和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产物,是指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或技术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可行性报告书。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跨专业的竞赛团队(一般要求团队中要有管理、财务、经济、法律、电脑等专业人员),提出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或服务或创设某种职业等创意,并围绕该创意开展调研论证,完成一份内容详实、论证有力的商业计划书,此计划书可以覆盖政治、法律、经济、IT、科技、信息、农业、医学、军事、教育等各个行业。经过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定,将有发展前途的作品推广到全社会从而取得资金的收益回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学生专业比赛。创业计划不是单纯的、个人的、集中在某一个专业的学生竞赛,而是以实际技术为背景,跨学科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竞赛的意义也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从某种程度而言,创业计划竞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目前,国外已有30余所大学举办这项竞赛,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其成员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 1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MIT的“五万美金创业计划竞赛”($5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已有9年历史,从1990年到现在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商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在这些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就成长为年营业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创业者在竞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风险投资家们蜂拥至大学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经济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
1999年度的年会于1月11日—14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韩国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以色列MIT企业论坛等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的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清华代表团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组织者论坛”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声音。
中国的创业计划竞赛始于清华大学,竞赛旨在宣传风险投资理念,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传播自主创业意识。清华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于1998年5月由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并举办。首届大赛历时 5个多月,共有320名同学组成98个竞赛小组递交了114份预赛作品。参赛选手组成以清华大学的理工院系、经管学院为主,北大、人大、北方交大、北农大等高校同学积极加入其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组成“多国部队”。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是自己或导师多年的科研成果、863项目或专利发明,他们希望借此机会把它们变成一项产品,进而创立自己的公司。竞赛的举办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提供了一个创业实践的平台、一条争取风险投资的途径。由于竞赛本身的性质和它在中国的首创性,它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密切关注。创业计划竞赛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之后,创业计划竞赛由清华漫延到其它许多高校,并进而上升为“官办”。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创业计划竞赛不但是一种创新活动,更是一种科技创业的启蒙教育。它将推动中国教育体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改革。我们可以期待,从创业大赛中将走出一批通晓科技与管理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和领导者,他们将以其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和爱国主义为社会注解新型企业家精神。目前,创业计划竞赛已经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道,成为“挑战杯”旗帜下重要赛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龙头,并形成两赛隔年举办的格局。经过数年市场竞争的洗礼,创业计划竞赛使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载体。
二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做法及经验
湖南科技学院创业计划竞赛是我校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系列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积极拓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渠道,开辟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平台,搭建展示大学生创业风采的舞台。在历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中,我们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宣传发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和创新体系,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为了办好每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南科技学院各级领导都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表示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启动之初,校领导亲自听取汇报,并对活动的开展做出指示;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为大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各系分团委、学生分会积极配合大赛的开展,及时沟通信息,广泛发动鼓励同学参赛,为参赛同学提供各种便利。校领导的重视,相关单位的支持,各系的配合,为大赛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是大赛能够成功进行的坚实基础。
(二)建立完整的竞赛管理体系,形成高效有序的竞赛运行机制
为了办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南科技学院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牵头,湖南省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老师为指导,湖南科技学院创业协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的大赛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宣传、会务、外联等小组,具体负责媒体宣传、会务组织、联系沟通等各项工作,分工合理、权责明确,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竞赛管理体系,进而保证了创业计划竞赛的顺利进行。每次大赛以初赛、决赛两个阶段为主线,以相关配套活动为辅助,形成高效有序的大赛运行机制,促进优秀作品的产生。
(三)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整合相关资源,扩大竞赛参与面
在历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正式启动前期,大赛组委会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作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大赛的初期通过海报、横幅、展板等多种形式在校内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同学了解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本情况,开通大赛专用邮箱,实现作品递交的电子化。
在活动过程中,大赛组委会以“挑战点燃梦想,创业成就人生”为主线,配合大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开展了各种宣传、咨询、讲座等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赛宗旨。
三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作为大赛承办者的湖南科技学院创业协会在创业氛围营造、比赛规则探索、外部环境建设、社会资源寻求等多方面作了积极扎实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坚持深入研究的少
在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坚持深入研究的少。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明确的目标, 同时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要有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决心。我们从近年竞赛活动中发现,现在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大部分人凭的是 “三分钟热情,五分钟热血”。他们能够积极地参加,却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最后完成计划。这使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对创业计划竞赛认识不够,参与者被动的多,主动的少
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被动的多,主动的少,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对知识、技能进行积累,造成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还是盲目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和安排,在科研活动中, 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有时,部分同学甚至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科技成果少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视不够,缺少专业指导老师
虽然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高度重视,但教师对竞赛重视不够,作品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指导,出现了一位指导老师指导多份作品,甚至有些团队找不到指导老师的局面,导致作品质量不高。
(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育人范围不够广,效果不够突出
大学生创业计划一般仅仅停留在比赛的层次,很少付诸实施,缺少相应的成功典型。单靠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大赛周边活动如创新论坛、创业沙龙等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全面,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的培养提高方面,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是空白乏力的。因而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五)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经费支持不够
虽然学校团委、招生就业处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还是杯水车薪,远不能达到经费预期要求。竞赛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因而活动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能否以更高的奖金激励更优秀的同学来参与大赛,始终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四 完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具体举措
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培养创新人才。为此,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创业教育中心
高校应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以主管副校长为主任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活动提供指导并积极参与。专家委员会应包括在创新创业教育、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分析、产品包装、企业组织与经营等方面有研究的教师,并从校外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加入,以便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活动进行专业化的评审与指导。与之相配套的,高校应当设立创业教育中心,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教授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学习成功经验,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新学与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将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的培养提高,校内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在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论坛讲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大学生开展以实践经验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活动,积极积累相关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同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寻求物质支持。理论教育加上实践经验,可以预计,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创新潜力将被深层挖掘,创业技能也将大大提高,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也终将被点燃。
(三)建立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针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作品技术含量不够高,涉及的技术领域还不够广泛等问题,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展示学校各个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科院系)研究成果,突出前沿科技发展的交流平台。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能最快了解当代科技发展最前沿,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素质,直接提升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作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充满想象力的思考,设计与科研成果相对应的应用方向,反馈给研究者,进一步促进科技研究;作为附属成果,这样一个平台结合校内外有利资源,很可能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创新创业活动激励机制
目前,对于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除了有限的竞赛奖金,在学校的整体制度和各院系的相关措施中,都很少针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奖励措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考虑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大学生课程修分、综合评定、评优评奖相结合,以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五)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以上提到的可能开展的尝试,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基金,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可靠、稳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的顺利开展。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94-95.
[2]刘彩生,李国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3.
[3]李清泉,郑吉峰,李佳音.论高校学科性社团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29-131.
[4]杨鑫利.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历史与比较[J].中国青年科技,2004,(11):30-32.
G642
A
1673-2219(2011)12-0137-03
2011-09-20
李清泉(196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教管理。郑吉峰(1990-),男,湖北孝感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2008级学生。
(责任编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