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1-04-08宋宏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非主流思潮价值观

宋宏福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宋宏福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非主流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应对策略

一 高校德育的困境

(一)困境之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尤其是不良的社会思潮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它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西方社会思潮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和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大学讲坛讲座等传统渠道以及电影、话剧等艺术作品进行广泛传播。据一项实证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感性和日常生活体验的方式接触社会思潮的;各种社会思潮以理论观点的新奇性来吸引大学生;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实质缺乏足够认识,接受社会思潮也是相互揉杂,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各种社会思潮有时以显性方式出现,有时以隐性方式出现,具有潜在的隐蔽性。[1]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正确的社会思潮可以开阔大学生眼界,给大学生以理论的滋养,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个人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思潮则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比如后现代主义思潮散发着理想破灭、主体消解、传统丧失、文化虚无、碎片思维的信息,折射出西方社会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它的消极颓废腐蚀人的心灵,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空虚无聊,处于虚无迷惘状态,失去人生追求目标。消费主义思潮由于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导致有的大学生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盲目攀比、竞争和模仿,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甚至引发大学生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走向犯罪。等等。在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下, 再加上理论指导上的迷茫与社会生存方面的激烈竞争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完全丧失了对高尚与卑鄙、美好与丑陋、正义与邪恶在价值上的辨别能力, 大学生开始变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整天追逐于感官刺激与物质享受的潮流中, 进而丧失最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

(二)困境之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文化子系统。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便是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是指与社会权威倡导的意识形态有异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共存的,但更多地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体现和验证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非主流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国内的时代大背景下看,有其存在的背景。首先是国际上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信息的共享和科技的现代化;其次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传统文化辩证地剖析和批判,教育体制的改革减少了对各种文化思潮的约束,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等等,这些都为非主流文化的生存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高校非主流文化大致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明星文化;二是网络文化;三是文化快餐;四是色情文化;五是西方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十分复杂、多变和难控,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其实质变化,都具有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不可控性。[2]

对于非主流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非主流文化以其处事特立独行、思维求异创新、行为自由个性为表现形式,这与当代大学生崇尚自主自立、表现自我、不盲从他人、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乐于尝新的特点不谋而合。总体看来,积极的非主流文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眼界,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能力。然而,各种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盛行和泛滥,以不同方式、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大学生德育、智能、身心、审美诸方面的发展,给他们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德育方面,存在价值观念逐渐偏颇、消费观念逐渐扭曲、人生态度逐渐轻浮、道德意识逐渐弱化、是非标准逐渐混淆等现象;在智能方面,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态度懒散、学习动机不强、沟通能力退化;在身心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机体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在审美方面,品味的怪异难解、生活的低级趣味、娱乐的感性媚俗使大学生丧失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在这些消极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时代感很强、责任意识弱,参与意识强、践行能力弱,认同感较强、辨别能力弱,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新特点。对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和批判,就有可能蜕变为落后的文化,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困境之三: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主要有博客、搜索引擎、手机短信、手机报纸、网络电视、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移动电视等。其中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新媒体。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 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03 亿,青年学生以30.6%的比例占据网民群体中的第一位置。[3]南京工业大学《关于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达到90%以上。41.1% 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发送手机短信在10 条以上,手机每天上网2-5 小时的比例为51.2%。[4]另一专题调研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77.8%的人参与了不同类型的一个或多个网上青年自组织;30.67%的青年人建立了自己的“群”或自组织。自组织绝大多数是因地缘、业缘、趣缘、情缘而聚。所以,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既丰富和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同时由于对互联网信息难于掌握和监控,强烈地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方面,网上海量的信息强烈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先进、传播技巧的娴熟,传播和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容易引起人们政治观念和对国家、民族观念和意识的淡漠以及媚外思想的滋生。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一些低俗的信息、视频、图片在毫无过滤的情况下,使大学生直接成为信息接受的终端。西方文化霸权强化,多元文化强烈冲击,使得人们无从选择,思想混乱,容易弱化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和稳定产生极大影响。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虚拟性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对新媒体的依赖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交往的时间,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呈现交往方式工具化。在交往过程中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文字、图片和视频,戴上与现实生活迥然有异的面具活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也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自由操作,忘记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律、伦理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部分学生甚至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造成紧张孤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形成网瘾,甚至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二 高校德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倡导核心价值,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缺乏高远的人生志向,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金钱观念、功利意识明显增强,人格退化、裂变事件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坚持核心价值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

在美国,从80年代后期起,每年的盖洛普调查皆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核心价值很重要;94%的被调查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核心价值。[5]学校一般先确定十几种或几十种核心价值,然后安排在各周开展教育。经过几年的时间,不仅儿童的道德状况大为改观,甚至也使得他们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美国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放松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教育者应当承担和坚持对受教育者的核心价值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涉及到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消费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价值观的引导,与此同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和挖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真正实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二)注重文化建设,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功能

主流文化代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主流文化倡导的思想观念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当前部分大学生受非主流文化宣传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影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淡化,甚至有的学生已经由浅层次的文化消费,发展成为对西方意识形态深层次上的政治认同,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必须警醒和思考的深层问题。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坚守人文理想、理性精神和批判立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要弘扬大学精神和文化精品意识,提高文化品味和档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要利用报纸期刊、学生社团、学术讲座、电子媒介和新媒介等校园资源,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性格,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学会明辨是非。要借助国内已有的知名网站,获知大学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大力支持各类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的建设发展,增强大学主流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要培养理性的、批判性的大学生受众,加强对大学各类媒介文化的规范,遏制消极、落后的非主流文化的低俗化影响。

(三)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提升育人针对性和实效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提高育人针对性和教育实效。

首先,理念创新是德育创新的前提。必须摒弃“教师中心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角,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上来,从而实现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其次,更新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德育强调政治功能,关注学生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无疑正确,但大多来源于权威的、正统的渠道,如课堂教育、典型示范、感染教育等,而当今德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更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把德育内容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和主题。尤其新媒体的出现,使德育工作者丧失了教育内容的优势。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类形形色色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言论导师”、学习内容。更让人尴尬的是,其所讲述的内容,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学生挂在嘴边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育者不知道的。

再次,创新德育方法。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具有显著的求新、求变的特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注重互动式、探讨式的德育形式,需要一种生活化、个体化的表达方式,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理论素材、话题选择、讨论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比如手机短信、电子邮箱、博客、网络电视、门户网站、移动电视等等,使得交流方式更加便捷,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德育载体并日益显示其独特优势,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小 结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交织、渗透、冲击必将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认真研究西方社会思潮、非主流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4-7.

[2]彭斌.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66-68.

[3]陈应琴.新媒体:考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1-03-07.

[4]彭榕.论手机短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基于2025 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5]王晓朝.论全球伦理的理论构成——兼评万俊人先生《寻求普世伦理》[J].学术月刊,2002,(2).

D648

A

1673-2219(2011)12-0115-03

2011-10-12

宋宏福(1964-),男,湖南永州人,教育学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非主流思潮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