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后菲美关系的变化对华菲族际关系的影响

2011-04-08杨宏云

关键词:菲政府华人菲律宾

杨宏云

(福州大学 闽商文化研究院,福州 350002)

二战后菲美关系的变化对华菲族际关系的影响

杨宏云

(福州大学 闽商文化研究院,福州 350002)

独立后的菲律宾,因经济重建及冷战时期安全防卫需要,成为美国的政治仆从和经济附庸。受世界民族运动影响,菲律宾国内反对美国控制,要求政治、经济独立的要求也十分强烈。由此,菲美关系经历了从依附、仆从到矛盾渐生,乃至逐渐疏远的变化。深处其间的菲律宾华人因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与中国的渊源,亦受此影响。相应地,华菲族际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菲美;华菲;关系;影响

在菲律宾历史上,外在力量一直是华人与菲律宾人(简称华菲)间产生裂隙的重要因素。但是,学界在探讨华菲族际关系时,多注重的是二者间因内在经济、文化等矛盾而产生的不协调,忽略了对菲律宾社会进程影响深远的美国力量。纵览二战后菲律宾与美国(简称菲美)关系的历程,可以发现,两国经历了菲律宾仆从、依附于美国到渐渐与之疏远的变化。由此,华菲族际关系也发生了从紧张、排斥到逐步和谐、融合的变迁。本文即是就菲美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了华菲族际关系进行探讨。

一、二战后菲美关系的演变

1.独立后至70年代中期:菲律宾对美国的仆从与依附

二战结束后,通过结盟、建立军事基地等方式,美国确立了在亚洲的霸权地位。作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友菲律宾,因经济重建及冷战时期安全防卫的需要,其对美国政治、经济与军事有着较高的依赖。因而,在菲律宾的所有外交国家中,美国亦是对它影响最大的国家。

(1)政治上,菲律宾成为美国外交仆从与反共盟友 虽因菲律宾的独立(1946年7月4日)而致菲美关系有所疏离,但依独立时《美菲关系条约》的规定以及1947年通过的“有关军事基地协定”,美国对它的这个曾经的殖民地仍然有很大影响力。此外,美国国务院、内政部、商业部、复兴基金委员会等政府机构在菲所设的各种委员会和局,也是对菲律宾的有力监控。

从朝鲜战争爆发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为止,“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全面遏制”[1],其在亚洲地区的所作所为,大都能够从遏制中国这一理念中找到源头。美国认为:“中国共产主义权力的扩大,对他们来说是政治上的严重失败,倘若共产主义进而席卷东南亚,美国必然会遭受政治上的大溃退,其影响将扩及世界其他地区。”[2]因而,加强对亚洲盟友的控制,就成为美国包围、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一环。通过一系列双边安保条约,美国建立起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菲律宾的垂直控制体系,成为它们外交的实际决策者。

应美国反共事业及其他国际项目需要,独立后的菲律宾成为美国努力制止共产主义扩张的忠实盟友。它不仅为美国提供了数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在朝鲜战争时期,菲政府秉承美国旨意,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还美其名曰为世界和平和自由而战,并派了一支部队随美军到朝鲜作战。1954年它又参加了由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泰国和菲律宾8国组成的东南亚条约组织[3]。因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菲律宾成了美国在亚洲新殖民主义的代言人,日渐为亚洲其他国家所孤立。

美国能够在政治上控制菲律宾,根源于其对菲律宾的50年的殖民教化,以及基本协定、贝尔法案、联防条约、美援协定等一连串的文件的规约。这些监督和规划两国关系的文件或法案,使独立后的菲律宾牢牢捆绑在美国霸权利益的战车上,造成菲律宾对美国政治的仆从。

(2)经济上,菲律宾成为美国商品倾销地和经援的附庸 政治是从属于经济利益的。确切地说,美国在菲律宾不是无利可图的。美国总统麦金利曾说道:我们在菲律宾就是要获得商业机会。这点,美国的政治家是不能忽略。我们要用各种合法的手段,以扩展美国的商业[4]。

为保障独立后美在菲的经济利益,美国拟定了一个“贝尔法案”,规定:第一,美国运往菲律宾的货物到1954年7月都予以免税,以后的税率和征收别国的税率比只许课征一部分,这个税率逐年增长5%,从1954年到1973年逐年减少5%;第二,菲律宾运往美国的货物也按以上方案办理,但所运货物应为菲律宾的主要出口货物,不能超过绝对限额,从1954年到1973年逐年减少5%。菲律宾出口商有权运出超过限额以上的货物,但须缴纳全税;第三,强制规定菲律宾比索的比值(1比索=0.5美元),这一比值非得美国总统同意,菲律宾政府不能擅自变动;第四,菲律宾政府应把宪法作如下修改,即承认美国公民和菲律宾人在经济权利上享有同等权利[5]。该法案为美国在经济上继续控制菲律宾大开方便之门。

而《美菲关系条约》赋予美国投资商特别待遇,及对双方免税自由贸易制度的承诺,又造成菲对美贸易的巨大逆差和出口依赖。在1946年到1949年间,菲美贸易总额达22.6亿美元,菲方逆差11.07亿美元。1950年菲实行贸易和外汇管制,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从1950年至1956年,菲对美贸易逆差仍达9.62亿美元[6]。“尽管在贸易总额中,菲对美的全部贸易所占比重已由1949年的77%缩小至1963年的43%,然而,菲律宾主要产品如糖和椰油(特别是糖)等一直是依赖于美国的市场。提供美国所需。以糖而言,它输往美国所占其输往世界各国的比重从1890年的23.56%增至1940年的99.99%。而在战后年代,这样的比重仍然不变,甚至在1949、1952、1955、1962、1963年,菲律宾出口的糖100%是输往美国。”[4]108而且,“美国总统对输入美国的菲律宾商品,如发现与美国的出产品含有竞争性的冲突时,他随时有权另设限制。”[7]这种不对等、不公平的贸易条约,给独立后的菲律宾经济带来重大伤害,连菲美贸易协定起草人贝尔也坦然了承认这一事实。

此外,援助或贷款亦是美将菲导入其经济附庸的重要原因。虽依协定美应向独立后的菲律宾提供美元援助以补偿战争造成的破坏,并向菲出口商品开放美国市场,条件却是美国人在菲享有与菲律宾国民同等经营、投资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以及最惠贸易待遇等[8]。而且,援助也变相为美国的一种投资方式。“1948年,其投资仅为2.18亿美元,到1958年则增至5.5亿美元,占美国在东南亚各国投资的第一位。”[9]随着投资增加,美国资本控制了菲律宾金融业、公用事业、采矿业、运输业、以及一部分轻工业和进出口工业。同时,它还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菲律宾工业发展。当加西亚总统赴美国贷款,意欲发展菲律宾重工业时,这一要求却遭到美国拒绝。

由于双方不公平协议的存在,菲律宾经济仍是殖民性的。过去,菲律宾向美国输入糖、椰、蔴、烟、木材等资源,进口的则全是美国轻工制成品和奢侈品。菲律宾成了美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独立后,这种情况仍没有改变。如同菲参议员雷科托所评价的:我们的经济严重地被外国人所控制着。我们在极其重要的方面没有拟定基本的政策。外交政策、国防政策和经济政策都是美国的政策。这种政策将使菲律宾永远保持在殖民地经济的阶段[10]。

2.70年代中期后:菲律宾与美国渐行渐远

(1)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菲律宾民族独立意识增长,菲美渐生罅隙 越南战争后,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这标志着冷战体系在东亚的坍塌。美国开始大规模从菲律宾、泰国、日本等地撤军,甚至几次表示要考虑放弃在菲的军事基地。美国在东南亚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减弱,这意味着美对菲外交政策的约束与影响已大不如前。

菲美关系的疏远,既源自美国东南亚战略的调整,也与菲民族主义与独立性日益增长有关。事实上,菲律宾独立时所受的束缚,诸如基地协定、战争赔偿的附带条件,以及规定美援的基里诺-福斯特协定等,都具有严重损害菲律宾权益、伤害菲律宾民族自尊的内容,也成为美菲摩擦的源泉。因而,受世界民族运动影响,菲律宾掀起了被压抑已久的民族觉醒浪潮,它要求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享有应有的权利;要求解除束缚,自由独立地发展经济。

总统加西亚当政期间曾提出“菲律宾第一”的口号,强调要利用菲律宾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和财政稳定,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在对外政策上,加西亚赞成“亚洲属于亚洲人民”这一口号,并提出要与其他亚洲国家开展更多的合作,扩大经济和外交联系。继加西亚之后的总统马卡帕加尔则采取了更为独立的政策。1962年,他宣布把菲律宾独立节由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也是美同意菲律宾独立的日子)改为6月12日(1898年菲律宾民族主义者宣布国家独立的日子);因美国国会未通过《菲律宾多项战争赔偿要求法案》,他取消了当年的访美之行;1963年8月,他领导下的菲政府甚至单方面宣布废除《美菲关系条约》[3]。

面对此情形,美国则试图努力阻止这一民族主义的大浪。它采取经济援助与贸易制裁,或是转嫁矛盾的方式,拉拢和分化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使其反对的矛头不敢公开指向美国。就如华人报界人士于长庚所评价的:事实上,独立10年来,菲律宾政界不曾有过真真正正的反美运动,除一小部分知识分子为维护民族自尊对傲慢的美国人表示不满外。甚至以激烈民族主义者著称的参议员勒道刘礼等,对于美国的批评,时常也须闪烁其词,裹以一层糖衣[11]。但面对汹涌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者又需要对民众的要求有所交代,于是在菲华侨就成为他们转移矛盾的靶子。反华排华经常发生在菲美矛盾激化之后,这无疑加剧了华菲的族际紧张。

(2)菲律宾的经济独立要求加深了菲美矛盾 事实上,菲美间的摩擦与不愉快事件,都可溯源于两国经济权益的冲突。独立后的菲律宾被剥夺了关税自主权,财政经济日益困难。菲政府幻想依靠美援来解决,但美对菲援助却条件苛刻,限制颇多。

首先,美援需按指定使用,这不仅使美加强了对菲经济与政治的控制,也使援助成为美继续获取利润的手段。“截至1956年1月31日止,在美国所提供的不到1亿美元援助中,约有8 500万美元(即占全部援助的85%)由于必须购买美国商品而流向了美国。另外,美国技术人员在菲的供养费又挤掉了1 400多万美元,即占全部援助的14.85%,结果,剩下不到1%的资金才算是援助。”[4]

其次,美在援助的态度上亦常引起菲政府的抱怨和不满。据统计,在战后接受美援国家中,菲国仅占第12位;在443亿美元的外援中,菲律宾只得8.03亿元,不及总数的2%。而战时的敌国如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反得美国的大力扶植,他们所得的美援远在菲律宾之上,约占总数20%。1955年,菲律宾得到美国2 000万美元的经援,这不但远少于南韩的2.8亿元、台湾的1.38亿元与南越日本各1亿元,甚至也少于中立国印度的2 500万元[11]。

另外,美国国会对增加菲律宾糖运销美国配额要求的拒绝,并将关岛菲籍劳工摒弃在美国最低工资的庇护以外,更造成菲民族主义者的愤懑。虽然对美的依赖依旧,但针对诸多不公,菲律宾人已开始有了独立发展经济的呼声。双方遂因经济权益的不同诉求而产生嫌隙,并逐渐加深。

就菲律宾自身角度来看,“第一,鉴于国内的经济形势,马科斯政府推出新发展外交,把经济列为最优先的考虑,因为只有经济稳定才能保证国家安全。第二,70年代以来爆发的能源危机,重创本已颠簸的菲律宾经济。此外,考虑到与美国特殊的经济关系即将结束,菲律宾也必须寻找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伙伴关系之外的其他选择。”[12]华人经济即成为菲政府的重要依恃。尤其在1966年马科斯任总统后,菲化浪潮已成为过去,政府对华人政策趋于积极,社会对待华人的态度也比较宽容。华菲之间关系也由排斥、限制逐步走向融合。

二、华菲族际关系的变迁:从紧张、排斥走向和谐、融合

菲律宾政治、经济上对美国依附,相应地,其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政策也受其左右。华菲族际关系亦然。

1.因政治、经济依附于美国,华人成为菲美矛盾的替代者,华菲族际关系紧张依旧

(1)反共政策导致菲华族际关系的持续紧张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大多对本国华人持有一种不信任和恐惧的感觉。在美国看来,“这就决定华人极有可能成为外部颠覆势力的工具。因而,它认为有必要插手进来,揭露中国的威胁,调整东南亚华侨、台湾当局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抵抗共产主义的进攻。”[13]

尽管华人对菲律宾政治一向参与较少,在其外交政策中扮演的角色也极其有限,“但在冷战体系之下,这一群体却对菲律宾国家安全具有独特意义。”[12]菲政府在将华人与共产主义中国想当然地联系起来思维下,一方面宣称华人为第五纵队,对其进行抹黑和排斥,并借着反对共产主义的理由排华;另一方面加大对华人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限制,试图切断华人与家乡的联系。一系列禁侨案、菲化运动等措施的出台,就折射出菲政府把华人看作国家安全隐忧的潜意识。

1952年12月27日,菲国防部长突然下令,出动全菲军警在马尼拉、宿务、怡朗、黎牙实比等地大肆搜捕华侨共产党嫌疑犯,几天内被捕的华侨有309人之多[14]。为监督和控制侨校,1955年7月,菲立法机构又炮制了共产党渗透侨校的借口,声称有潜伏在宿务华侨学校的共产党分子向师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15]。菲国家情报协调署遂介入调查此案,政府还组成专门委员会研究华侨学校问题,要关闭所有华侨学校的舆论一时也甚嚣尘上。此外,菲政府还竭力削减华人社团与华文报刊,并以剿共为理由限制华人入境人数,妄图通过降低华人在菲人口数来削弱其影响力。1947年,菲国会规定每年中国移民的入境限额减为50人,后又以防止共产党渗透和逾期游客问题未获解决为由,从1950年起完全禁止华人移民入境。

反共、剿共的想当然和扩大化,使华人备受打击,华人文化与经济活动又屡受限制,菲律宾人与中国华侨之间的矛盾和猜忌更是加剧了。

(2)菲律宾国内反美民族运动导致华菲族际关系紧张 独立后,面对美国的控制,菲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由于菲美利益的纠葛,菲政府对摆脱美国控制又无能为力,遂将民众反抗的情绪转嫁于华人。

1956年,菲律宾民族资本家、记者、学生等人组成了一个“民族进步运动”组织,发表宣言“号召从外国统治下获得完全的经济解放,让菲律宾人掌握自己的命运。”[9]同时,该组织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美运动。但舆论却说这些反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渗透群岛,通过与华人里应外合试图颠覆菲政府的行为。尤其是在反美民族运动掀起后,前后不及两星期的时间内,马尼拉英文报连续数天以头版显要位置刊登所谓华侨过期游客问题,且以强硬语气撰论评述,多方设法引起人民的注意,将社会反美矛头转嫁于华人的意图十分明显[11]。这在198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菲律宾举行的反美、反对军事基地的示威行动中亦可得到证明。示威的第二天,安赫莱斯城就举行了一次排华群众运动。他们抗议经济情况恶化——木材短缺、基本日用品价格上涨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他们在全城散发的传单和标语都不是油印的而是印刷的,纸质上乘,高悬街头的巨大横幅标语的制作也很具专业水平。示威行动的牵头团体也只是个家具制作者的小团体,而煽动者则是个因对他周围每一个人都有未付清账目而买不到木材做家具的人。而且,在这次示威行动之后几个月,这些领导者便出现在夏威夷[16]。

华菲两族虽因各种政治与经济的诱因,时有对立与冲突的可能,但一系列反华、排华事例中潜在的美国影响,终究不可忽视。菲律宾民族主义者对美国存有的矛盾心理,导致两国罅隙滋生,也常引起某种程度的对抗。此时,华人屡屡被用于转移菲律宾人民对美国问题的注意力,由此常诱发华菲族两族的紧张。

(3)经济民族主义导致华菲族际关系的紧张 菲律宾以经济民族主义的口号,对华人经济实施一系列菲化政策,欲使菲律宾人依靠这些特殊保护与支持,取代华人经济地位。

在1946-1970年间,菲国会提交的各种菲化法案达400多件,尤其是在菲化运动的高峰期,仅1954年,这类提案就达75件,1962年更达99件之多,1963年24件,1966年58件,1967年38件,1970年17件[17]。其中,主要有银行菲化法(1948)、零售商业菲化法案(1954)、米黍业菲化法案(1960)等。而且,菲对美经济依赖最为严重的时期,恰是其国内反华、排华与限制华人经济措施最为突出的阶段。为着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目标,菲政府不断抑制作为菲民族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人经济,却又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美国资本。甚至在1954年,当菲律宾通过零售商菲化案时,麦格赛赛总统还特别派遣了一个使团到美国,以其他各国私人公司所享受不到的优惠和特权吸引美国投资。

实质上,菲经济缺乏独立是因对美国政治与军事的依附。一系列的菲化法案,虽削弱了华人经济,但并没有解决菲经济独立的问题,却造成大量的华人和菲人失业,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经济抗争。这种不恰当的经济民族主义诉求,只使部分人士得利,并未能惠及菲律宾大众,反而加深了华菲族际间的紧张关系,并波及两者在新兴劳资关系中的共处。

菲律宾执行的排华、反华,以及削弱与限制华人经济的政策,对华人造成沉重的压力。为求得平等生存的权利以及保留本民族文化,华人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抗争。这就会导致华菲两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冷战这一国际环境因素刺激下,这种矛盾和冲突就显得不可调和,甚至会放大,并为政客所煽动和利用。华菲两族的紧张局面,应该是政府所起的作用大些,殖民地时期主要是殖民政府,独立后则主要是以美国间接控制的菲政府。

2.菲美关系的疏远,华人经济得到重视,华菲族际关系逐步走向和谐、融合

(1)政治上的融合:入籍和参政 美国亚洲战略的改变使菲减少了对美的依赖,菲美关系日渐疏远,缓和与中国关系,并与之开展商务、文化交流就成为菲律宾的现实需要,这为华菲族际关系从紧张、排斥走向融合提供了契机,而大量未入籍的华人遂成为菲政府需慎重考虑的问题。同时,美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劝导马科斯总统,在与中国建交之前先实施集体转籍措施并菲化华侨,同化华人并使其进入主流社会。因为菲美都有潜在担忧,一旦菲律宾与中国建交,没有入籍的华人若和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就十分危险,甚至可能会颠覆政府。为此,美国劝导“台湾当局对海外华侨,特别是东南亚华侨施加影响,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居住国的国民生活,成为居住国的忠实公民,并与居住国荣辱与共;对于那些坚持保留其中国公民身份的华侨,则要保证他们在政治上视台湾当局为中国文化的保护人和中国人利益与希望的代表[13]。因而,准确地说,马科斯总统70年代中期后所推行的同化政策,应是“在执行美国指示的同化政策”[18]。

就华人自身来说,因常遭到美国、菲律宾,以及台湾国民党政权的控制,备受各方制约而不能活动,深感融入菲律宾的必要。1970年7月,菲华裔学者施振民教授和吴仲晓等人在马尼拉成立了合一协进会,提出了华人文化的融合;1975年华人完成集体归化,体现了华人政治认同与融合的重大转变。尤其是1982年5月华人参与了描笼牙(Barangay)选举活动,这“标志着菲律宾华人已成为菲律宾政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人作为少数民族在法律上已成为菲律宾民族大家庭的正式成员。”[19]

(2)经济上的融合 实质上,华人经济早已是菲律宾民族经济的一部分。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华人集体归化于菲律宾,其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经济利益日趋同菲律宾利益走向一致。

因商业的限制措施,华人经济结构也开始调整。按照菲律宾工业化从进口替代转为面向出口的要求,更多的华人进入了工业领域,也有相当一部分华人开始投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华人资本额显著增长。按菲投资局的批准额计算,1985年为1.12亿比索,1986年为3.48亿比索,1987年为1.67比索,1988年为5.57亿比索,1989年为7.4亿比索,1990年为4.41亿比索,1991年1-7月为4.6亿比索[20]。华人资本成为菲律宾国家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持。

进入工业领域不仅为华人提供了较牢固的经济基础,也因工业中大量雇用菲劳工,为华菲族际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在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中,华人对菲人的依赖性非常大。离开菲劳工,华人不但进不了工业领域,甚至不能开展工业生产。因而,华人进入工业,且不说其产品及原料对菲市场的依赖,同菲律宾人的关系显然是更密切了。从生产关系来看,华菲已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华人每日开门营业,其职工与顾客中菲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极其密切的华菲经济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些现代化大企业中随处可见。

从整个经济来说,华人经济实际已是一种华菲结合的经济,就像菲律宾经济之不能没有华人那样,华人经济也不可没有菲律宾人。双方已经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融合状态。

(3)文化上的融合 战后的菲政府竭力阻隔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华人与祖籍国联系几乎隔绝。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不知不觉中,华人就自动菲化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华人,在菲律宾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耳濡目染菲律宾文化,加以成长在中、英文双重教育体制中,多数接受以英语为媒介的菲律宾课程训练,因此他们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某种程度上已完全与菲律宾相适应,反而同中国、中国文化传统和第一代华人的关系疏远了。他们进入菲律宾各级学校,同菲律宾朋友和同学交往密切。他们接受了菲律宾人的生活方式,像菲律宾人一样思考问题、说话、穿戴衣着、社交娱乐等。他们对菲律宾文化、历史和政治的知识日益丰富,而对中国文化知识知道得却越来越少[19]。“在关系国家利益的许多问题上,许多年轻华人也把菲律宾的利益看作他们的最高利益,即使这种利益与华人的利益、与中国的利益以至台湾的利益发生冲突。”[21]

而且,华菲通婚也在持续增长。据“1970年统计,菲律宾男性华人娶菲律宾女性者占47.8%,菲律宾男性娶华人女性者占40.4%,男女双方均为华人者仅占11.8%。”[19]异族通婚是走向融合或自然同化的关键一环,华菲通婚比例的增长体现了二者融合的进展和程度。一方面是华人同化于菲律宾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另一方面则是菲政府和社会着意吸纳、同化华人少数民族,放宽其入籍条件,积极解决外籍华人入籍、非法外侨合法居留问题,这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菲进一步融合成为可能。当菲政府目睹一个新世代华人后裔长成后,已不再疑虑华人会充当第五纵队。阿基诺夫人在总统任期内甚至还到中国福建省寻根祭祖。

从独立到马科斯总统放宽和简化华人自然归化手续为止,菲政府没有统一而连贯的吸收华人进入社会主流的政策。外在力量——即菲美关系一直干扰着菲政府对华人的认知,它亦是导致华菲族际关系紧张的本源。直到中美关系改善、中菲建交后,迫于内外形势,菲政府对待华人的看法才趋于积极、正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冷战结束,美国在亚洲利益弱化,菲美关系进入了“后基地时代”[3]。后基地时代的美国大幅降低了与菲律宾的政治、军事与经济联系,菲美关系总体陷入低谷,菲律宾与中国关系却得以改善并趋向融洽。这为华菲族际关系的和谐、融合带来了积极影响。

三、结束语

华菲族际关系的紧张与和谐,抑或往复交织,皆与殖民者息息相关。二战后,美国虽退出了在菲的殖民统治,但通过菲律宾对其政治、军事与经济的依附,利用冷战格局仍掌控着菲律宾社会事务,进而型塑着华菲族际关系。确切地说,后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华人“被美国所充分利用了。既在经济上被利用,也在政治上被利用”[22]。在这一点上,美国是绝对成功的。同样,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等,美国也有利用华人实现多重目标的行为。对此,马来西亚华裔学者陈志明曾感叹:“华裔们的命运还未能摆脱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玩弄以及区域性的政治纠缠。”[23]

历史的进程往往具有相似性。曾经作为美国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前线、后被战略弱化的东南亚地区,如今在奥巴马上台之后,重新得到美国重视,奥巴马甚至还自称“太平洋总统”。美日韩同盟巩固、美越军事合作、美国与东盟强化合作等,都表明美国欲推进“重返亚洲”的战略。如此一来,在东南亚,美国战略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国发生“接触与碰撞”。东南亚国家如何面对中美关系的变化,其对东南亚华人会产生何种影响,将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1] 袁校斌,晋 军.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1-104.

[2] 崔 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9.

[3] 郑蔚康.菲律宾对东盟政策中的美国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9,(5):60-89.

[4] 林启森.六十多年来美帝国主义对菲律宾的经济掠夺[J].东南亚研究,1965,(3):98-112.

[5] (苏)F.H.列文逊.1946年菲律宾宣告独立的前提[J].罗冠球,译.南洋资料译丛,1959,(4):46-61.

[6] 陈赞成.美菲经济矛盾的新发展[J].世界知识,1964,(12):12-13.

[7] Shirley Jenkins.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ward the Philippines[J].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66.

[8] Nicholas Tarling.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469.

[9] 苑 文.菲美矛盾日益加深[J].国际问题研究,1959,(3):25-29.

[10] 杨安民.从美菲关系看菲律宾经济[J].世界知识,1957,(10):19-20.

[11] 于长庚.菲民族主义的浪潮[EB/OL].(2009-03-02)[2010-09-12].菲律宾商报(中文),http://www.phshangbao.com.

[12] 代 帆,金是用.安全与发展:菲律宾对华政策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9,(3):40-51.

[13] 刘 雄,尹新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1):39-46.

[14] 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5.

[15] 萧曦清.中菲外交关系史[M].台北:正中书局,1995:684-685.

[16] (菲)洪玉华,蔡丽丽.十字街头:菲华社会文集[C]//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8:41.

[17] Teresita Ang See.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 Political Process:From Retail Trade Nationalization on Retail Trade Liberalition[C]//in T.A.See,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Vol.2),anila:Kaisa Para Sa Kaunlaran,1977:72-74.

[18] 张存武,朱浤源,潘露莉.菲律宾华侨华人访问记录[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6:332.

[19] 周南京,吴文焕.菲律宾与华人[C]//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3:182-203.

[20] 日本贸易振兴会.1990,1991年菲律宾的外资投资[J].杨维中,译.南洋资料译丛,1992,(4):54-61.

[21] 德里西塔·昂·西.融合与认同:二次大战之后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J].冬 青,译.南洋资料译丛,1989,(3):53-61.

[22] (菲)洪玉华.菲律宾华人——资产或是负担[C]//融合——菲律宾华人,马尼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出版,1990:244.

[23] 陈志明,冯光火.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27-35.

(责任编辑 蒋涛涌)

Evolvement of Phillipine-US Rel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Eth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Philippines after World WarⅡ

YANG Hong-yun
(Institute of Fujian Entrepreneurs Cultur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Due to the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nd the need for security and defense during the Cold War,the independent Philippines is still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ack of the United States.Affected by the world national movement,there is a strong requirement in Philippines for struggle against the control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olitical,economic independence.As a result,Philippine-US relation has changed from the attachment to confrontation and estrangement.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are affected greatly by this change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Accordingly,a series of change also occurs in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native Filipinos.

Philippines-US;China-Philippines;relationship;impact

D829.1

A

1008-3634(2011)01-0062-07

2010-09-17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助课题(022314)

杨宏云(1975-),男,湖北孝感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生。

猜你喜欢

菲政府华人菲律宾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何为“华人”?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菲政府再向菲共递停战橄榄枝
菲律宾・邦板牙省
上万在利菲律宾人拒绝撤离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