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1-04-08何家霖宋之帅
瞿 浩, 何家霖, 宋之帅
(合肥工业大学a.管理学院;b.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09)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瞿 浩a, 何家霖b, 宋之帅a
(合肥工业大学a.管理学院;b.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09)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创新理念、教育方式、师资和资金保障、平台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以知识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知识、科技、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高等教育面临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强调素质教育,现在又强调创新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国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对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必然结果。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推动,全国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没有了升学压力,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强记教师划定的复习范围,囫囵吞枣。这样不但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难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二是实践能力弱,缺乏创新素养。部分大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掌握实践技能,不懂得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以至于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知行反差大,缺少创新意志。部分大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即使有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在行动上更是滞后,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四是思维单一,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由于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的整合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创新能力不足。
三、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其原因有多方面,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高等教育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一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训练。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理论学时多而实践环节少。课堂上也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阻滞,缺少质疑的品质,缺乏变通能力。加上奖学金的评比中学业成绩占很大比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其他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增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多数高校,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导师一般是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才介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几年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没有时间和条件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激励,创新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引导与激励,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活动缺乏目的性,存在盲目性;缺乏积极性,存在被动性;缺乏长期性,存在临时性,出现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论文而创新、为了毕业而创新的现象。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学校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创新能力。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理念以及创新意识的强弱。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勇于追求真理、敢于探索未知的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思想上,高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正确处理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充分爱护学生的创新热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手段上要坚持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自主创新。
2.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学校要确立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学校要根据课程特点,增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同时,制定和完善选课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专业、跨院系选课,使学生在修完本专业的同时,能及时了解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了解前沿动态,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宽厚的基础。
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搞活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倡导一种集“学习-活动-创新”于一体的创新型学习模式[3],逐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要把科技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把握专业动态。要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力求使大学生的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要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和教师的“一言堂”模式,灵活运用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教学形式,因事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允许学生争论,从而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着力构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三课堂即社会大课堂。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3.重视科研和实践活动,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夯实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1]这就意味着创新思维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可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克服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断改革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创新能力。一是优化实验课教学,可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等四个层次来进行,并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4]。二是选择优秀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三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与实验室资源,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力度。四是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方面,可鼓励学生将其与平时参与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同时要求指导教师严格论文环节管理,加强论文指导,鼓励学生写出创新性的论文。
(2)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5]高校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师与企业所合作的项目研究。要拓宽资助渠道,引进企业的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可利用课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机会,到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把所学知识或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服务,也能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有效地提高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学生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解生产环节,为将来择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也可以满足许多企业对大学生实践经历的要求。
(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6]一是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应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设立创新基金,由学生自主申报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7]。二是构建系统的竞赛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竞赛是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最佳手段,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好平台。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可以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听讲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参与辩论;也可以组织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交流信息,相互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热情,增强科研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研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科研创新能力。
4.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工作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协调、研究和指导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 要在统一规划、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校-学院(部)-系-学生”四级管理体系[3],将科技创新培养的全过程纳入管理活动之中,突出大学生自身在科技创新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2)完善工作制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应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创新人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科研实践经验来指导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如何选题、搜集资料,并利用所搜集的信息资料,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学校要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这不仅使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顺利衔接,也使大学生能迅速接触到学科前沿领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4)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一是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课题研究,每年规划一批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并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科研成果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制定相关的学生科研条例,通过开展科研竞赛和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四是构筑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从机制上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五、结束语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高层次、开放式、以学生为主体并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是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和实施的课题,也是目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瓶颈,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高校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建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把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1]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79-181.
[2] 朱 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0.
[3] 徐洪珍,李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4-296.
[4]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5-148.
[5] 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2):20-21.
[6] 章红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64-165.
[7] 仪富强,张晓华.浅议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管理观察,2009,(6):79.
(责任编辑 陈秀平)
On Patterns for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QU Haoa, HE Jia-linb, SONG Zhi-shuaia
(a.School of Management;b.Hefei Gongd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reform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ci-te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but also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is field and explores the proper patterns for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sci-tech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on idea,educational mode,guarantee of qualified teachers and fund,platform 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pattern
G642
A
1008-3634(2011)01-0009-04
2010-04-06;
2010-08-26
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2009HGXJ0030)
瞿 浩(1973-),男,上海人,讲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