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协商视角下的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
2011-04-08李湛荣
李湛荣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外语系,广东 湛江524000)
文化认同协商视角下的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
李湛荣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外语系,广东 湛江524000)
跨文化认同协商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有八个主要认同领域:文化、民族、性别、个人、角色、面子、关系和符合互动。跨文化认同协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自己与他人在这八个认同领域的精确信息,并赢得被理解、被尊重和被支持的满足感,文化认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论文从文化认同协商的意识形态、宗教、思维形式等新视角重新关注并审视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辞。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认同协商;文化认同协商
一 跨文化认同协商理论与文化认同协商简介
“认同协商”(identity negotiation)又叫身份协商,该词最早由 Swann在1987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在社交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行事。[1]100-104Ting-Toomey继续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在综合了社会认同理论,符号互动论以及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跨文化认同协商理论”。她认为:“认同”是我们从文化、民族和性别的社会化过程中得到的有代表性的自我认知或自我形象。[2]28,40“协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可以借此试图维护、解释、调整、挑战或支持自己和别人想得到的个人形象。“认同协商”最低限度是一个相互交流的活动,交流者想在互动中唤起自己想得到的认同并挑战和支持他人的认同。简而言之,认同协商理论期望人们赢得被理解、被尊重和被肯定的满足感。[1]104
此外,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有八个起重要作用的认同领域。[2]25-42认同协商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自己与他人在这些认同领域的精确信息。其中,关键是跨文化交际者对认同的安全性-脆弱性的考虑。当他们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或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他们就会经历认同的脆弱性;当他们和熟悉的人交流或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时,他们就会体验认同的安全性。认同的安全-脆弱性可以看作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跳板。因此,为了理解与你交往的人,你需要了解他或她认为最重要的认同领域或受到威胁的领域。如:如果她非常看重文化认同,你必须想办法认可并对她的文化认同进行积极的反应,这样跨文化交际者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
“文化认同”是属于认同的基本领域,是我们对更大文化归属或从属的依恋情感。因此,“文化认同协商”是交流者想唤起自己想得到的文化认同并挑战或支持他人文化认同,最终获得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一种交流活动。
二 文化认同协商在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体现
2008年11月4日,美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用 “不太可能”战胜了 “必然”。[3]74随着美国国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并审视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辞。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导文化、群体文化以及专有文化,这就为国内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美国国内有5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群体文化:非裔美国人(3000万,12%),拉美裔美国人(2800万,10%),亚裔美国人(1494万,5%),穆斯林裔美国人(600万,2.4%)和混血种族。这些群体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常常使美国社会的作用力复杂。[4]4-14另外,美国的有识之士对美国的文化认同危机忧心忡忡,享誉全球的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美国精英层的“帝国派”和大部分的普通美国人构成的“本土派”形成了一个对峙。[5]此外,奥巴马又是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因此,根据美国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文化认同是美国人们当前最重要、最需要重新统一认识并受到威胁的认同领域之一。奥巴马想要美国人们理解、尊重、支持他,就要不断用典型的“美国文化”回应和挑战(协商)各种主导群体,让他们不断加大文化的从属力度。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加强文化认同协商的主要体现如下:
(一)意识形态 (Ideology)
美国意识形态的特点可以在奥巴马总统就职前历任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找到——最频繁出现的词语liberty,
freedom, democracy, rights, equality, dignity, faith, opportunity,blessing 等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的意识形态。[6]
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反映美国的意识形态的词语,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它只字不提“民主”(democracy),看似反常——因为奥巴马出身于民主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是美国民主史无前例的突破。其实这是文化认同协商后的结果。因为跨文化交际者可以借助“挑战”来达到自己想得到的个人形象。奥巴马正是借用这看似反常的举动,“挑战”(协商)美国人民的想象力,促使他们想起美国的历史上对民主绝口不提的几位总统:如开国总统华盛顿、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和第16任总统林肯等,而林肯的两次就职演讲都看不到“民主”的踪影[7]1-371,借此提醒美国人们一方面他是继往开来者;另一方面,在美国特殊的背景下(如:建国、内外战和经济危机等艰难时期),“民主”是不适合美国的,从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新的国内国外形势下,奥巴马为了让美国人们进一步支持自己,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积极“调整”并多次强调了一些反映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词。如:new,crisis, peace,common, generation, nation, America, world 等[7]365-371,即奥巴马想“挑战”美国人民,高瞻远瞩,展望未来,向往远离危机、和平美好的新生活。新增加的词语反映了奥巴马对国民意识形态的重新审视。
(二)宗教 (religion)
在美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据1988年美国盖洛普调查显示,高达95%的美国人“信仰上帝”,其中86%为基督徒;基督教徒中,60%的人为新教徒,28%的人为天主教徒,10%为东正教,其余的信仰犹太教或伊斯兰教。[6]由此可见,在美国,基督教的宗教认同通常比犹太教或伊斯兰教的认同享有更高的特权并且宗教间的冲突是长期存在的。[8]177-200
因此,美国人们的宗教认同是脆弱的,极其容易受到威胁,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必须非常谨慎地处理宗教问题。否则,又会引发新的宗教冲突。他先用“显性协商”: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drawn from everyend of this Earth……翻阅历任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可以发现:奥巴马除了提到美国各教派,还第一次在就职演说中提到了non-believers,把所有的美国人们都包括在其中,巧妙地在表层上转化了美国人们宗教认同的脆弱性。
但是,由于大部分美国人是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奥巴马必须重点“维护”(协商)基督教徒在美国的形象,于是他接着进行了“隐性协商”——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不但反复运用了《圣经》中的典型修辞手法,如:排比,反衬,比喻,重复等,也1次提到《圣经》(the Scripture),5次提到上帝(God),如: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圣经》(the Scripture)是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胡文仲, 1995:415)。奥巴马提到的句子出自《新约》使徒书信21卷中《哥林多前后书》(The Epistles I and II to the Corinthians)中的《哥林多前书》(1 Corinthians 13-14)“爱的颂歌”。哥林多是希腊南部的文化与商业名城,基督教在那里遇到了希腊文化的挑战,教会内部又出现了教义、伦理、礼仪、派别等方面的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使徒保罗先后给哥林多教会写了这前后两封信。奥巴马正是借用就职演说中保罗写的信中的相关圣经经文“告诫”(显性协商)美国人们要抛弃幼稚,而且悄悄巧妙地“提醒”(隐性协商)了占美国宗教最大部分的教徒(即信仰基督教并熟读经文的美国人们)在化解国内宗教矛盾时应该起表率的作用,因为圣经中原句前还指出: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hope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9]305他们虽然是属于最大的宗教,但也要对别的宗教心存爱意,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等等。这种潜移默化的劝说,基督教徒听了舒服,也避免了别的宗教的尴尬,一举多得,可以看出奥巴马和他的“智囊团”的“用心(协商)良苦”。
(三)思维方式(Mode of Thinking)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10]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因而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思维方式。如: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而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11]此外,东方人思维模式以直觉感性为主,西方人注重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12]奥巴马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能充分考虑到美国人们思维的复杂性(即东西方思维模式兼而有之的特点),用不同的句子“解释”和“调整”(协商)自己的个人形象,以达到“被理解”的目的。
1.东方思维方式。直觉感性思维模式:在就职演说中,奥巴马运用了许多形象性和感性的描述,如: Homes have been lost,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再如: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求同、求稳、重和谐思维方式:在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式下,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特别注重使用表达求同、求稳和重和谐思维的句子,如: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求同,重和谐);再如: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求稳)
2.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英语是重分析的语言,英语句子结构的果在前,因在后,体现了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特点。[12]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如: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此外,定语从句后置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模式: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求异、求变、重竞争思维方式:从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词可以略窥一斑美国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的思维方式,如:The state of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求异、求变);又如: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和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重竞争)
三 总 结
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为我们理解和运用文化认同协
商理论打开了方便大门,他和他的“智囊团”谙熟并灵活运用了跨文化认同协商理论并特别关注了文化认同协商领域。不管奥巴马总统将来的政绩如何,但他的演讲辞的成功之处是能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巧妙地把美国人们文化认同的脆弱性转化为安全性,使协商能顺利开展,解决了文化冲突,达到和睦共处的目的。
[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Ting-Toomey,Stella.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New York:The Guidford Press,1999.
[3]奥巴马.看,奥巴马在演讲[M].北京:中国和平音像电子出版社,2010.
[4]Samovar,Larry A.& Porter,Richard E(闵慧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佟德志.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EB/OL].人民论坛,http://paper.people.com.cn,2007-06-15.
[6]肖福寿.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赏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7]乔治.华盛顿,等.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Martin,Judith N.& Nakayama,Thomas K.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M].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2009.
[9]National TSPM & CCC.Holy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M].USA:Division of Christian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Christ,1989.
[10]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17.
[1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12]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34.
H059
A
1673-2219(2011)07-0149-03
2011-04-02
李湛荣(1972-)女,广东信宜人,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方向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等。
(责任编校:傅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