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责任感和建设性

2011-04-08马学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新闻事业建设性

李 彬 马学清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 新闻传播系,北京750021)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责任感和建设性

李 彬 马学清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 新闻传播系,北京750021)

构建中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应是责任感和建设性。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包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新闻自由有边界,严格执行国家的新闻政策。社会责任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媒体的道德责任。建设性包括:以媒体自身的透明、开放,促进整个社会的透明、开放,引领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错误,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成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的平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危机,整合社会力量。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责任感;建设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业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报业大国,拥有25家发行量位居世界前百名的日报。作为媒介产品的信息,已成为个人和公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新闻媒体每时每刻都在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新闻工作者名副其实地成为“站在历史第一排”(范敬宜)的记录者。

新闻事业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直接影响。30多年来,中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概括地说就是责任感和建设性。不妨说,这也是正在建构中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1978年以来,西方新闻专业领域一些有价值的理念随着中国新闻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引入,并逐渐内化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行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当然,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在美国和欧洲一直受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种种质疑,大量研究也显示,“自由独立”的媒体很多情况下不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而是沦为种种利益集团的喉舌与工具,甚至追求自身的利益,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暴露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困境。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东西不可能简单移植到中国,一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从来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完全不同,新闻事业本身的意识形态特征,也使“去政治化”成为不可能的乌托邦。

中国需要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内涵,但更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构建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其中责任感和建设性应该成为核心理念。

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政治责任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新闻事业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有机系统,总是为特定的政治服务,而意识形态的主导价值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新闻事业的政治性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即主要通过报道事实和评价事实体现。出色的媒体,出色的报道,历来都是政治性和专业性的有机统一。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报道新闻是手段,引导舆论是目的,通过报道新闻而引导社会舆论,是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所共有的属性。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

毛泽东1959年提出“政治家办报”,意思是指用政治家的眼光、头脑、立场、观点从事新闻工作。所以中央一再强调,新闻工作得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政治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统一、领土和主权完整、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安康是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媒体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时刻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二)新闻自由有边界。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这是新闻自由的宪法依据。我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显示了党和政府对公民根本政治权利的重视。我国新闻工作者享有采访权、知情权、报道权、发表权、评论权、批评权、监督权等诸多权利。但是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新闻自由只能是法制国家制度中的自由,有条件的自由。我们反对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全民“普遍权利”的新闻自由,它违背新闻自由的政治性本质,结果往往祸国殃民,苏东剧变就是例证。

(三)严格执行国家的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包括党的宣传纪律、宣传方针和政府的新闻法规。中国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党性原则,中央一再强调四个不能变: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舆论导向不能变,这些都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法则。

社会责任既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又是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更是一种社会担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二是坚持媒体的道德责任,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媒体人员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切实履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所规定和涉及的内容。

建设性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另一核心理念。新闻媒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力量,建设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媒体自身的透明、开放,促进社会的透明、开放,引领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同时展现开明大气的国际形象。因而媒体要及时准确传播信息,表达民意。

(二)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错误,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我们向来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及其建设性作用。早在1950年4月,中共中央就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对报刊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明确阐释,对开展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提出具体要求,对批评报道的方式方法作出详细规定。1954年,毛泽东主席又提出报纸上的批评应该遵循“开、好、管”的方针。1987年十三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以有效地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南丹矿难、孙志刚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是媒体首先发现问题,促成政府解决问题,显示了新闻媒体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当然加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让人出丑,让记者和媒体扬名谋利。

(三)媒体成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的平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十三大就已经提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十七大更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将其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权利。

(四)化解社会危机,整合社会力量。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各种天灾人祸,此时新闻媒体就成为整合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工具,如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等。

总之,责任感与建设性应该并正在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核心理念,从而不仅使新闻媒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而且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橄榄枝。

G219.21

A

1673-2219(2011)03-0187-02

2010-12-18

李彬(195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马学清(1974-),男,回族,宁夏吴忠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新闻事业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
MOOC的核心理念、价值及实践反思——基于网络学习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