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
——评世界史专家李长林史学文存《采蜜集》

2011-04-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兰克李教授采蜜

杜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
——评世界史专家李长林史学文存《采蜜集》

杜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李长林1931年生于辽宁沈阳市。195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是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富有成果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世界古代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发表史学论文近百篇,其中20余篇为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戏曲研究》、《中国近代史》全文复印转载;有些文章被《中国历史学年鉴》摘录、《世界历史》学术研究综述中评介。出版著作5部。2010年9月,他选编了发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的论文70多篇,结集出版,共80万字,取名《采蜜集》,由岳麓书社刊印出版。文存有五个特征与亮点。

《采蜜集》;李长林;书评

一 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采蜜集》第一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读,是李长林教授几十年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研读《起源》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学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辛勤工作的智慧结晶。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我们不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李长林教授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长期钻研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是一部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同历史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典范,也是将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贯穿于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典范。对于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教授认真刻苦研读《起源》,力求读透经典本义,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为了帮助大学生学好经典著作,李教授广泛搜集资料,对《起源》一书典故作了精辟注释。他还阐明了《起源》一书的论述方法和研究方法,探索了此书的写作出版与在中国流传的情况。李教授这些努力,为我们学习《起源》用以指导史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参考。

二 注重以史为鉴,力求古为今用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刘家和先生为《采蜜集》作序时,特别提及李长林教授在史学研究中,重视史学功能,“注意以史为鉴,力求古为今用”。

社会道德的兴衰与政权的兴衰,有着必然的联系。李教授1984年发表的《古罗马兴衰时期的社会道德》在我国学术界较早地对这种联系进行了探讨。这篇文章勾勒出了古罗马道德的变化与国家兴衰的大致过程。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注重道德,自由民崇尚朴素,且廉洁奉公之风盛行。崇尚朴素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无疑有利于保持财产上相对平等的关系,对当时的城邦制度起了巩固作用。忠于城邦,既是政治要求,也是道德准则。罗马公民认为,只有城邦才能给人以功劳、名誉和光荣。为了保卫城邦,应该勇于自我牺牲。公元前二世纪,罗马成了地中海强国,奢侈之风盛行,“及时行乐”的道德观念也随即出现。道德的解体是促进罗马衰亡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追求享乐和奢侈,从事农业经营的奴隶主便把大批的资金、土地以及劳动人手用于经营设有养鸟室、猎场、鱼池等享乐之用的别庄,从而使农业再生产的条件日益恶化。道德的解体必然加剧政治的解体。因为道德上的堕落使统治阶级昏庸无道,使公民的爱国心和勇敢精神趋于消失,也使军队日益腐化。应该说,古罗马的兴衰,社会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考察对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在关注当今社会生态平衡问题的背景下,李教授写有《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认为战争的破坏,统治者的榨取致使地力衰竭,发生饥荒;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引发瘟疫流行,人口减少,因此,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西罗马帝国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美国史学家斯·茨维格指出:“哥伦布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功,最初使欧洲人惊讶不已,随后便引起了我们古老世界从未经过的发现和冒险的狂热。要知道一个勇敢者的成功,总会激起一代人的奋发努力和勇往直前。”哥伦布伟大壮举如何震动了古老的中国,如何激起了维新图强的思潮?李教授《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清末维新图强思潮》对此进行了探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失败的奇耻大辱,渴望了解世界大势。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给予哥伦布以高度评价:“惟有度外之人,则能通自古未通之绝域。”有识之士,藉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事迹,教育国人创造新世界。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对哥伦布进取冒险精神十分欣赏,说他:“勇挠不屈,有进无退,卒觅得亚美利加,为生灵开出一新世界。”梁氏在1902年写的《过渡时代论》一文中,特别指出中国正处于趋向进步的过渡时代,在这一时代人们必须发扬哥伦布那种“漂泛于泰洋,赌万死以搏一生,天下险象,宁复过之”的精神,才能成功。这些历史考察对于人们在创造历史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启发意义。

“《马赛曲》与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二十周年”一文,系填补空白的力作。李教授从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出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马赛曲》,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对激励中国人民爱国热情、奋勇前进、英勇杀敌的积极作用。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爆发,《新新小说》译刊《马赛曲》,其意在于唤醒中国人民反侵略爱国之情。1926年在北伐行进过程中,叶挺独立团以军号高奏《马赛曲》展开了胜利进军,后来抗日战争时期《马赛曲》又成了中国人民抗战救亡的战斗武器,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冼星海受雄壮激昂的《马赛曲》的感染,创作了极富战斗激情的《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此后《马赛曲》在中国的流传,继续激励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三 积极探索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过去研究世界史的学者往往忽视利用本土学术资源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李教授多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注意挖掘本土学术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采蜜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许多富有创见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对两河流域文明了解与研究起步较晚。公元前4000年兴起的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奠基者林志纯先生曾指出,古典文明研究(包括亚述学的研究)的空白必须填补。李教授积极响应前辈号召,刻苦用功,常在文献堆里耕耘,努力探寻当初空白情况以及后来又如何逐渐填补的。他认为,理清这些过程,对于我们加强亚述学的研究将有所帮助。《20世纪上半期国人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与研究》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学术追求。清末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国人开始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有所了解,但都是一些零星的信息。20世纪初,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日益增多。在国人编写的著作中,最早提到古巴比伦的很可能是林则徐在1842年编写的《四洲志》。法国学者拉克伯里(1844-1894)牵强附会的“中国文明巴比伦起源说”,其观点错误,但当时梁启超、章太炎、陶成章、蒋观云对此说颇感兴趣,客观上起到了介绍巴比伦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20世纪20—30年代,胡适、陈哲衡、郑振铎以及《东方杂志》、《地理学杂志》致力于了解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20世纪30—40年代,国人注意引进外国学者的有关著作,如《万国通史》、《近东古代史》、《西南亚细亚文化史》、《罕穆刺比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东方社会》、《古代世界史》。1947年蔡仪写有《从汉谟拉比法典看巴比伦奴隶》和《苏末人原始国家的建立》,根据他的研究成果,应该承认他是中国两河流域文明史研究的早期的拓荒者。李教授这篇文章提供了鲜为人知的一些学术信息。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其辉煌灿烂的文明,对古代和后世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因地理上的阻隔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直到明代欧洲传教士的东来,中国才对古希腊文明有了少许了解。清末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中国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逐渐加深,翻开了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它对中国人民了解世界,吸取外国优秀文明遗产,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在《清末中国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与评述》一文,对此作了深入探讨。李教授认为,清末国人最先介绍古希腊史的当推徐继畲,《瀛寰志略》卷六有“希腊国”一节内容。介绍古希腊学术的首推王韬,其《西学原始考》记载了从泰里斯以来希腊学术的发展概况。到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中国学者开始了对古希腊学术成就的研究。其后,我国学者对古希腊神话、戏曲、荷马史诗、历史、科学等都有了全面的评介和研究。由于徐光启、李善兰等人对科学的倡导,《几何原本》等译著在士大夫中盛行一时,重视客观考察,讲求分析推理的学风也开始流行。

欧洲文艺复兴文化何时传播到中国,其历程如何,是一个饶有兴趣,又是学术界没有系统全面考察的问题。《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一文阐明了这些问题,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传播过程,即三个阶段:明末清初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开始流传,清末中国对文艺复兴文化的了解与吸取,五四运动时期及20世纪30、40年代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难能可贵的是李教授研究这一课题时,查阅了大量资料。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即有146则,可见功夫之深。李教授不仅讲过程并且具体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李文在论述有关问题时又展开了学术争鸣。如在明末文艺复兴文化是否传播到中国?再如在五四运动时期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否形成热潮。对这些问题李教授根据确凿的资料做了明确的分析,指出在明末耶稣会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播欧洲的旧学,而且带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学。李文又指出,在五四运动时期,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形成高潮,其表现有四:1、文艺复兴史知识在中国的广泛流传;2、文艺复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渊源之一;3、中国学者对文艺复兴展开了专门的研究;4、文艺复兴时期重要著作的翻译与出版。李教授对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流传这一课题的研究,视野相当开阔。《采蜜集》中所辑入的关于莎士比亚在中国流传的两篇文章(详见《文存》第430-443页)也是属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

四 认真研究西方史学在华传播史

《采蜜集》第四部分西方史学流传中国,是文存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教授迈进21世纪之后在史学史研究领域潜心研究的结晶。每篇文章洋洋万言,以平和的心态,以商榷的语气,与各位同仁商讨西方史学在华传播情况,以理服人,以自己的真知灼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兰克(1795-1886)是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在19世纪西方史坛上占据着主导地位。李教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写有《兰克史学在中国的早期的流传》,认为兰克史学在20世纪初流传到中国,并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关注。他不赞同有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兰克史学在20世纪初虽有零星输入,却反映不大。李教授分析,王国维很可能是在中国出版的书籍中最早提到兰克的学者,时间在1900年。20世纪前10年,中国学者通过翻译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史学著作如《欧罗巴通史》、《史学研究法》、《西洋史学史》,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兰克的生平、学术活动、代表作和治史特点——“求真”。20世纪20—30年代,陶孟和、陈训慈、缪风林、徐则陵、卢绍稷等在自己的论著中对兰克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述。这些评述反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史学(包括兰克史学)持一种开放、积极引进的态度,并努力挖掘在史学方法和史学思想方面的积极内容。李教授指出:“20世纪头三个十年,兰克史学在中国的流传,不应予以忽视,并且要加以恰当的评估”。李教授还鉴于学术界对陈寅恪与兰克史学关联的研究不足,写有《陈寅恪与兰克史学》一文,就有关问题进行有益探讨。陈寅恪在留日期间开始接受兰克史学的影响,1909年到1925年在欧美各国留学,直接受到兰克学派的熏陶。因此,陈寅恪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教学方法上与兰克有着许多的相似或暗合之处。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又是颇具学术价值的问题。李教授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文化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一文考证,王光祈是介绍斯氏文化史观的第一人,从而纠正了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不实的说法,将时间提前了近10年。文章指出,斯氏文化史观传入中国,对中国史学界、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国策派”、“东方文化派”的形成,就是典型代表。中国学者在“引进与评论文化形态史观时,是抱着论辩学术是非,追求真理的态度,不是盲目的推崇或简单的否定。文化形态史观的流传,无疑对中国学术界提出了挑战,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文化形态史观与现代中国史学的演进》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史观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在差不多一个世纪里,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学大家雷海宗、林同济、吴于廑和阎宗临等,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中外文化历史比较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页。李教授认为“要理清学术思路,端正视角,排除误解,对战国策派的文化形态史观就会有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而那种认为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昙花一现的说法,是不合符实际的。

李教授的其他文章,如《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评述》、《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近代中国曲折的历程》、《美国学者麦克尼尔的著作在中国台湾学界的反响》等,都是他研究中外史学交流的力作,应该引起学界的注目。

五 注意评介中国世界史学名家的贡献

李教授治学严谨,淡泊名利,是一位非常忠厚老实、重情谊的学者。在《采蜜集》第五部分史学名家业绩评述里,他对史学界前辈或同辈名家的史学成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公允的评述。既表达了他本人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又希望通过对名家的评述,激励后辈学习先人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和爱国情怀,继往开来,为繁荣发展中国史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他对我国世界史研究先驱陈哲衡、法国革命史和非洲史研究开拓者杨人梗、埃及学拓荒者夏鼐、西方史学名著翻译家谢德风、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奠基者林志纯、埃及学家刘文鹏、台湾学者邢义田等学术成就和大家风范,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掘。昭示我们这些学者的史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吸取和发扬光大。

总之,《采蜜集》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又是当今一些学术浮躁者的一面镜子,让他们自感惭愧。李长林教授甘坐板凳十年冷,他对于近百年来之书刊杂志以至论著,凡有可能,几乎都作了地毯式的浏览和搜集,因此才结出了较为丰硕的果实。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在《采蜜集》后记中,他写道:研究任何问题只有“进行式”,而没有“完成式”。

K107

A

1673-2219(2011)09-0066-03

2011-03-05

杜平(196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兰克李教授采蜜
兰克学派
凯瑟琳·兰克对奥伯格费尔诉霍奇斯案的意见
采蜜忙
采蜜
小蜜蜂 采蜜忙
育槐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采蜜
别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