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与茶文化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

2011-04-08萧力争朱海燕敏a刘仲华b

关键词:互市茶马饮茶

萧力争,朱海燕,李 敏a,刘仲华b,2*

(1.湖南农业大学,a.茶学系;b.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2.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

茶与茶文化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

萧力争1,朱海燕1,李 敏1a,刘仲华1b,2*

(1.湖南农业大学,a.茶学系;b.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2.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茶马互市;安化黑茶;茶道精神;民族融合;中华民族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认为,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的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才形成的。它的主体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3]很多学者的研究业已证明,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不断吸纳和融合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壮大的历史过程。历史上中原地区与北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茶马互市”,[4]是导致这些原先独立存在的民族单位走向融合的物质和文化纽带。明清以后,安化黑茶由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饮用价值,成为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其对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对边疆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拟在对“茶马互市”、安化黑茶和中国茶道精神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茶和茶文化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进行探讨。

一、“茶马互市”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

中国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时代。西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宫廷和官绅士大夫阶层流行,唐代饮茶已经普及到民间,茶成为中华“举国之饮”。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描述了当时饮茶的盛况:“……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中唐以后,茶叶种植已经遍及南方诸州县,南方所产茶叶大量运销北方,茶已成为市井百姓的日常饮料。茶作为亚热带作物,只能在南方种植和生长,而生活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因其自然条件和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结构,决定了他们对茶叶有着巨大的需求。中原汉族地区因以农耕为主,没有广大的草原,导致战马数量不足,对马匹有着巨大需求。因此,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之间茶马贸易的产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茶马互市”这种茶马贸易形式也因此应运而生。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饮茶之风因此传到塞外的西北边疆。唐太宗贞观15年(公元 641年),文成公主下嫁藏王松赞干布,带去当时中原地区生产的各种名茶,同时把饮茶的习俗也带到了西藏。自唐至清,历代王朝均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视茶马贸易,将其视为“国之要政”,对“茶马互市”实施严格的贸易管制。唐朝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制定严格的法律对“茶马互市”进行管理。而在失去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宋朝,一方面需要通过“茶马互市”获取大量马匹,同时还需利用茶来笼络外族,“祖宗设立互市之法,本以羁糜远人”,因此,宋朝廷将“茶马互市”政策视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每年经由茶马互市获得的马匹在三万匹以上,不仅获得了朝廷倚重的战马,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巨额税收。元朝因其控制着蒙古高原的广袤草原,无须通过“茶马互市”获得战马,但仍保留着对茶的禁榷制度。明朝实施了最严格的“茶马互市”制度,这一时期茶马贸易的意义已超出其经济范畴,而成为一种政治手段,明朝统治者利用茶马贸易巩固了其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茶成为明朝廷牵制、笼络西藏僧俗首领的主要物品。清朝初期,清政府仍然积极推行茶马贸易,只是到了康熙、雍正时期,马匹来源问题不再困扰朝廷,茶马交易的重要性下降了,康熙七年(公元1688)以后,茶马贸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茶马互市”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内地和西北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藏、维、蒙等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文明联系和民族融合。自唐宋以后因茶马交易而形成的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等,成为历史上内地和边疆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在这些茶马古道沿线涌现出来的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下,周边经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繁荣。自唐代文成公主入藏,饮茶风俗被带到了西藏,此后绵延千余年的“茶马互市”成为连接汉、藏民族之间的重要纽带,成为两个民族间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和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桥梁。汤开建研究指出:“有宋一代,汉人与边境地区蕃族通婚的现象屡禁不止,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汉蕃杂婚、各族混居的现象在当时的西北地区已相当普遍,这种状况的持续,其结果必然是新的民族融合的出现。”[5]19世纪,英国人就在其殖民地印度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为把西藏纳入其殖民地范围,向西藏倾销印度茶和锡兰茶,企图以此来取代中国内地输藏的茶叶,从而割断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达到其分裂中国的目的,但因藏人习惯饮用内地茶而接受不了印度茶和锡兰茶,致使英国人的企图无法得逞。所以说,历史上的茶马贸易对促进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6]

二、黑茶贸易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

黑茶作为中国茶叶家族中的独特类别,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其具有的多种保健作用逐步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也为千百年来的饮茶实践所证明。最早的黑茶出现在明代中期,当时茶农发明了通过渥堆发酵等工艺生产黑毛茶的技术。这种通过采用堆积渥堆发酵,七星灶松柴明火烘焙干燥等技术生产的黑毛茶,滋浓价廉,因此,当时有不少西北茶商越境走私安化黑茶,贩运至西北市场销售。

安化作为中国黑茶之乡,自古以产茶名闻天下,唐五代时安化生产的“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的“渠江薄片”茶已位居名茶之列。据县志记载,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安化置县时,“岩谷间生植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清时期安化更是“深山穷谷,无不种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7]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御史李楠以“湖茶”即安化黑茶销往西北市场扰乱了朝廷的茶马政策为由,奏请朝廷请予禁止,但御史徐侨则认为:“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朝廷遂将安化黑茶定为“官茶”,准销西北,自此以后,安化及其邻近地区生产的黑茶,逐渐为西北地区广大少数民族消费者所接受,此后数百年,安化黑茶始终占据中国黑茶和边销茶的重要地位。[8]晚清至民国时期,陕甘晋粤等地茶商在安化开庄办厂,加工采购茶叶,安化也成为中国重要的茶叶加工和集散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被国家作为定点供应西北地区边销茶的主要产区,其黑茶生产一直受到国家重点支持。安化黑茶产品的加工工艺、产品形态、文化内涵、保健功效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饮用价值。安化黑茶作为湖湘物产文化和西北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中国黑茶的代表性产品,其独特的品质风味和保健功效,深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群众喜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无”的必需品。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百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喝酒要喝伊犁特,喝茶要喝益阳特。”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的“湘益”牌特级安化黑茶,在青海、陕西、宁夏等地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小小的一片茶叶,成为连接汉族和西北各少数民族人民心灵的桥梁,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商贸、文化交往、感情交流,为边疆的繁荣稳定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茶道精神对中华民族融合的贡献

中国是茶的国度,由种茶、制茶、饮茶、用茶、颂茶等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华茶文化,酝酿和萌芽于汉魏两晋时期,发展成熟于唐宋时期,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文明之花。“和”是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即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崇仁重义的仁义精神、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和”是中国生活哲学的一个中心命题,也是中国文化区别其他文化的最本质的标记。[9]“和”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齐家,还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扩展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协调、共存、共赢。“和”既是一种理想的目标,更是一种实践的途径。[10]在张艺谋导演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唯一展现的两个汉字就是“和”与“茶”,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体现了“和”与“茶”的密切关系。“和”以茶为媒,茶以“和”为美,“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灵魂。[11]

中华茶文化作为一种兼具物质和精神特质的中介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随着茶产品和饮茶风俗的传播,其所承载的精神势必对其饮茶区域的文化发生影响。唐宋以后,茶叶通过茶马交易等方式大量销往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源于中原地区的饮茶习俗与崇尚和谐、礼敬的茶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交融互动,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民族茶文化,但它们无一不体现出和谐的价值取向,丰富了中华和谐文化的内容,[12]同时茶文化的熏陶和教化功能也在促进不同民族间和谐共处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1]都永浩.华夏—汉族、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10.

[2]张 雷.抗战期间昆明报刊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争鸣[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30.

[3]韩永静.论中华民族的系统结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系统论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9(3):83.

[4]付 春.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9(2):2-4.

[5]韩 丹.传统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构建[J].学术论坛,2010(6):52.

[6]况腊生.浅析宋代茶马贸易制度[J].兰州学刊,2008(3):147-149.

[7]萧力争,贺刚林,雷 雨.安化黑茶文化及其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M].洪培德.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茶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2008.

[8]萧力争,彭雄根.湖南黑茶产销历史与现状[J].中国茶叶,2007(3):6-8.

[9]萧力争,施兆鹏.中国茶道核心理念“和”的文化阐释[M].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10]周智生,李 伟.茶马古道发展启示与西部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前沿,2006(2):30.

[11]刘 畅.和——中华茶文化的灵魂[D].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12]李焕生,乔增芳.简论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多元少数民族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8(2):92.

Contribution of tea and tea culture to China’s national fusion

XIAO Li-zheng1,ZHU Hai-yan1,LI Min1a,LIU Zhong-hua1b,2*
(1a.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1b.Key Laboratory of Tea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Utilization of Botanic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Changsha 410128,China)

As a historical trade form between central plains and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tea-horse trade promoted the economic exchanges and economical prosperity of inland and west area of China,made Han nationality contact closely with minority nationalities.With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Huxiang culture,dark green tea of Anhua has become the main article in tea trade between inland and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ever since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which is helpful to spread tea culture and strengthen national fusion of China.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is to promote China’s national fusion and it can be realized by creating harmonious state between man and nature,man and society.

tea-horse trade; dark green tea of Anhua; spirit of tea ceremony; national fusion; Chinese nation

I207.424

A

1009-2013(2011)06-0061-03

2011-12-26

萧力争(1963—),男,湖南湘潭人,教授。*为通讯作者。

曾凡盛

猜你喜欢

互市茶马饮茶
中国边民互市研究回顾与述评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马古道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骑行“茶马古道”
四季饮茶与健康
茶马古道
月下饮茶
明代蒙汉互市贸易的建立及发展演变——以市口变化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