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河西屯田状况及投资源类型分析

2011-04-08桑娟红李建生

关键词:屯田河西经济

桑娟红 李建生

清代河西屯田状况及投资源类型分析

桑娟红 李建生

清代河西屯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军事角度来看,其参与屯垦的社会阶层、阶级成分以及投资者的目的都与它时迥异。其参与屯垦的开发类型有军事开发型、经济开发型以及某些中小地主为满足对社会政治地位和权力的追求、实现其个人价值而投身屯田的开发类型。清河西屯田,既有利于巩固边陲防务,稳定河西的社会秩序,促进河西地区农牧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加强河西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清;河西;屯田;投资源类型;水利作用;经验教训

自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1年)河西设郡始,后经唐宋元明,河西屯田曾几度兴起并促成地方的繁荣,兹不赘言。然自明武宗正德(1506年--1521年)以后,为避免西部少数民族武装势力的进攻,明政府将沙洲卫内徙至肃州塞下。世宗嘉靖(1522年--1566年)后明廷干脆闭嘉峪关尽弃关外之地,直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才重设安西卫,又置屯田。开始了清代河西屯田的历史。

清初,河西因“寇乱数十年,民化青磷,田鞠茂草,无处不有荒田,无户不有绝丁”,“民间所种熟田,不过近城平1衍之处,其余则荒芜弥望,久无耕耨之迹。”[1]“百里断烟,山不产材,地不生禾”[2]再加上发生于顺治五年(1649)的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甘州回民起义的破坏,几使河西地区荒残,百姓难渡一生。当时总督孟乔芳上书说:流寇之杀掠,死徙已多,况自察勘之后,逆回叛变,士民逃散者,逆回之杀戮者,又不只凡几,孰非耕输夫之哉!田之荒芜,应不第原勘之数也。[3]因此也足见当时河西经济之残破之象。到康熙时,因河西涉及到了几次军事行动,如平定三藩乱中相应吴三桂的王铺臣在平凉的发难,调用河西驻军组成西路军攻打准葛尔部。面对战乱造成的人口减少,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康熙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招抚流亡,鼓励垦荒,减免赋税,以便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经济。1717年,在全国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法令。康熙五十四年,“招抚流民复业,倾连岁荒旱,民多流亡,以所司奏请,限一年内招复,其贫者计口给粮,春给麦种,无田者发给无主荒田,俾为永业”[3]这种政策性支持有所扩大。政府不再仅仅鼓励官员从事屯田,即便那些正在求取功名的士子也在鼓励之列。清廷规定:“士(监生、贡生)民垦地20顷以上,再经考试,其文义通用者,以县丞用;不能通用者,以百总用,100顷以上,文义通者,以知县用;不能通晓者,以守备用”。[4]这种以现实社会利益为号角,以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地主知识分子纷涌于屯田麾下。这又使屯田的建设队伍不断壮大。

雍正时期,政府鼓励屯垦的范围又有所扩大。河西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开垦了大量的荒田。其中有民屯,也有军屯。其中所开垦的屯田属肃州者,有王子庄、九家湾、三清湾、柔远堡、毛目城、双树墩、九坝。在甘州直隶所属者有平川堡。在凉州所属者有柳林湖、昌宁堡等处。

乾隆时期,河西地区土地政策基本沿袭了前朝。乾隆二年,下令甘肃屯田地方设立屯长、总甲、渠长,以此来管理和组织屯田事宜。乾隆四年“以安西镇属口外屯田,可籍民力垦治,以所获粮谷民得六分,官收四分,委安西道与通判管理。”[5]以后又多次改进屯田的办法,鼓励屯民开垦荒地,还改军屯为民屯,调动屯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治、光绪年间(1861年—1908年)左宗棠治理西北,首举就是实行屯田,其中自然包括河西地区。为实现西进目的,其在河西进行了保证军需资重的军屯和抚慰民众的民屯。他“一路进兵,一路屯田。便从泾洲一直到了敦煌”[6]左宗棠的屯田政策在甘肃各地皆取得了显著成效,军粮,民食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仅在河西地区,同治十二年(1873年)采买军粮“是163000石。十三年是119万石,光绪元年是122000石”[7]左宗棠在同治十年(1871年)给曹荩信的信中说:“弟入关之处,满目荒芜,军粮无从采购。……幸经营数载,于剿贼之余暇,抚辑难民,督耕裱赈,买牛散种,只备耕具,乃获有秋。故近日采粮,尚不甚难”,[8]可见,清廷屯田垦荒的政策进一步推行,达到了其安辑流亡,解决军粮,恢复河西农业生产的目的。

清政府一如既往鼓励屯垦的办法,既有利于巩固边陲防务,稳定河西的社会秩序,促进河西地区农牧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加强河西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可谓又一举多得之功效。

李清凌先生在其《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类型投资者和基本经验》一文中指出,“清河西屯田,有两个投资源支撑这两种类型的开发:一是私人投资的经济开发,一是国家投资的军事型开发。把清屯田和其经济开发的动力划分为经济型和军事型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又稍作浅述。

如上所论,清代河西屯田涉及至军政首脑、科举生员乃至普通百姓,参与面相当广泛。这些参与屯田者的阶级成分及社会成分来看清代河西屯田,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源于河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型和保障和西边陲安定团结的军事动力型。简而言之,民屯河军屯两种投资源支撑着三种类型的河西屯田与经济开发:一是国家为防边固疆而投资开发的军事开发型。历朝历代屯田的初衷,就是战时“筹军粮”,战后“抚辑百姓”。康熙在审断西北用兵之事宜后,曾决定“今岁停止进兵,俟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审察两下军情,再行定夺”。[9]在用兵之前驻军屯田备边,建立巩固的战时军事经济基础,成为清代河西屯田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成为河西屯田的原动力之一。军事开发型的直接作用是巩固了清前期河西的边防,维护了中国疆域的完整。对于河西的开发,同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军事斗争的胜利为农业经济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巩固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二是战前集辎重战后清廷为巩固统治,稳定河西社会秩序而推行屯田,客观上又为参与屯田者寻求现实社会利益而进行的经济开发型。清乾隆二十年,陕西巡抚陈宏谋在《饬修渠道以备水利檄》中陈述了屯田水利在河西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参与者为追求现实利益在屯田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关键性的一条是:“即以修渠之勤惰,定州县之功过,遇有保举,将如何修造入事实册内。以表实在政迹;不可视为无关紧要之末务”。[10]乾隆二十四年起,清廷陆续将屯田改为民田,屯户改为民户。仅柳林湖屯田改为民田的地亩就有二十三万五千五百余亩,改民屯户二千四百余户。[11]开办河西屯田,对于河西耕地的开辟,民户的增加均有着重要作用,而该屯升科的措施,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河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点可以看作是由第二点衍生而来,某些中小地主为满足对社会政治地位和权力的追求,实现其个人价值而投身屯田的开发类型,如前引史料表明,恳足一定田亩数者,一可“加升一级”,二可“以县丞用”、“以百总用”、“以知县用”、“以守备用”。在现实利益的推动下,许多中小地主参与到屯田当中,从而为清代河西屯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对于前述军事开发型屯田,有必要作一补充。缘于河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在政治,军事以及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河西地区的屯田活动,除了实现解决人们衣食之需,并推动经济发展外,还有一重要方面,那就是供应军需,加强防务,以维护边境和社会安定。前述军屯,民屯都不同程度的带有这种性质。军屯显见主要为军需供应而设民屯则在更高的层次企图消除边界争斗而永保和平。自西汉以后,中原各政权,凡在西北用兵者,必然要置屯营田。因此就会出现“用兵-驻军-行屯田”的模式,发展军事型经济开发。而在这种经济开发当中,政府自然就成了主要投资者,其目的正如左宗棠所言:“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或办之用兵之时,以省转馈;或办之事定之后,以规久远”。[12]这正是清政府河西屯田的着眼点之所在。

当然,从河西屯田开发的历史过程来看,不论是从纵向的时间发展,还是从横向的区域划分分析,都很难清晰明了地划分出何为经济开发型,何为军事开发型,何又为实现个人价值开发型。而要区分此三者的界限,势必与清政府自身的政治目标及军事行动相联系。加上着三种投资源在开发目的,开发力度和开发持续性上又各不相同,所以所产生的历史客观效果也就相差甚远。此外,延及清末,私人投资在清代国家屯田中所占比例愈益重要,又使上述几种屯田开发类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所以,对以上几种类型屯田的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

综上所论,我们不难看出,在清代河西屯田中,无论兵屯,民屯,军事开发型,经济开发型还是实现个人价值开发型,其投资者,引导者主要是封建政府,而参与面则相当广泛,因此获益者也是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清代河西屯田成功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今天开发河西乃至西部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政府在西部经济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政府实行的保护农业的政策正是这一宏观调控作用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经济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有必要对此给予适当的政策照顾。在尊重河西地区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以水定地,量水种植的原则,必须促使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与水资源实际可承担的灌溉能力相适应。切不可盲目扩大垦殖,超规模发展,否则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河西地区,很容易形成因灌溉水源不足而招致的环境恶化以及土地沙漠化问题。

第二,充分调动有能力建设社会的力量,投资建设性工程。着力建设一个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农、林、牧各业共同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注重节水,不断扩大物质的良性循环,适时按照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要求,适时调整适应河西生产发展的各种因素。屯田的开办,不仅在平定准葛尔的战争期间为清军提供了大量军粮,节省了转输劳资。同时兴办屯田,使镇蕃边外水力资源得到开发,大片荒地得以开垦,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对清河西屯田的探讨,对于今天河西地区农业和水利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清代前期河西出现兴盛的局面得根本原因是由于河西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但是历史条件的变化,统治者推行的措施和政策正确与否,往往会加速和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河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河西屯田的历史地位。同时加速了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促成了河西兴盛局面的出现。

[1]杨应琚.中国边疆丛书·西宁府新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明清史料.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钟庚起.甘州府志·国朝纪略[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4]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

[5安维峻,等.宣统甘肃新通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0.

[6]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7]马啸.左宗棠与河西开发[J].祁连论丛,2003(01).

[8]左宗棠全集·书信(卷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9]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10]皇朝经世文统编(卷21).

[11]汤代佳.刘锦棠新疆屯田述略[J].西北史地,1998(03).

[12]左宗棠全集·奏告(卷六)[M].长沙:岳麓书社,1996.

Abstract:The opening up wastelands in Hexi District in the Qing Dynasty is of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unity.It not only help consolidate the border defense,stabilize the social order in the western ethnic regions whatever from the military and economic aspects.The type of development includes military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and wastelands development.

Key words:Qing Dynasty;Hexi region;open up wasteland;types of investment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ncy;lessons

Class No.:K249Document Mark:A

Investment Resources in Opening up Wastelands in Hexi Reg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Sang Juanhong Li Jiansheng

K249

A

桑娟红,在读硕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9级,新疆·乌鲁木齐。研究方向:新疆与中亚历史文化。邮政编码:830046 李建生,河西学院,甘肃·张掖。邮政编码:834000

1672-6758(2011)05-0135-2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屯田河西经济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念战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
经济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