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对策分析
——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2011-04-08王俊杰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大学生

王俊杰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对策分析
——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王俊杰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要发挥该类毕业生的特点,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来促进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得以充分就业。拟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分析了毕业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就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传媒艺术类学生;就业;特点;对策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传媒艺术类院校的学科与专业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相比其他的学科与专业,它们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创新、培养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并通过运用文化艺术等形式来引领先进的理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费希尔—配第—克拉克的服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生产结构等变动,世界上主要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变化,突出特点之一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就业比重的普遍上升。美国学者福科斯(Fuchs)通过对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比较,分析了美国就业增长的情况后,认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上升,同时他还指出第三产业具有大量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就业均基本能够维持上升趋势。传媒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去向基本定位于第三产业中的各个行业,所以我们要抓住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做好传媒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同样,培养好、利用好优秀的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将会对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能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笔者结合近几年在学校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对浙江传媒学院2010届本、专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综合了几年来积累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探讨了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并对促进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特点

1.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下文中数据系结合实际工作,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获得,调查对象为473名(实发500份,收到有效问卷473份)浙江传媒学院2010届本、专科毕业生。主要涉及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人物形象设计、图片摄影、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表演、录音艺术等专业。

在这次调查中,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占73.7%,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占26.3%,由于传媒艺术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传媒艺术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为327人,占总人数的69.1%,男性毕业生为146人,占总人数的30.9%。女性毕业生的数量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签约率为65.7%,男性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1.6% ,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浙江大学2009年8月的调查: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个百分点。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传媒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性毕业生提供与男性毕业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2.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传媒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3%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是否选择出国,这些以往的学生通常需要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2010届毕业生在刚入学或是入学不久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想法了。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3.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目前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第一点“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占51.6%;第二点“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占42.1%;仅有6.4%的被调查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有42.7%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超过50%的被调查毕业生则表示只要实现就业,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显得理性和务实。比如浙江传媒学院所开设的表演、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真正专业对口、从事相关行业的并不多,相对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了房地产、金融业、以及物流业等等。

4.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强化社会资本运作。

毕业生在填写问卷时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有43%的毕业生坚持要留在杭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跟以往的相关数据持平。另外在调查中显示:来自西部省份的毕业生中,只有近20%的愿意或非常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说明传媒艺术类毕业生期望在发达地区能够更快地实现职业理想和自身价值,它一直都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显而易见的选择。面对异常激烈就业竞争,在我国这样重视社会关系的社会中,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增加就业成功率的重要筹码,即使是优秀的大学生也会动用一切的资源,寄希望可以“拉关系、走后门”更加轻松地找到好工作。如有学者所言,“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和过程中,供需双方最大的障碍是彼此不够了解,担心把握不准。通过供需双方都比较信任的熟人引荐,彼此心理都感到踏实,成功的机会自然会增加许多。”

二 影响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招,据资料显示全国2005~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338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2010年毕业生达到630万。毕业生人数连年激增,但社会上对大学生的需求却相对有限,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我国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并不高,甚至不及他们的三分之一。2010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国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工厂招不到农民工,同时又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凸显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目前传媒艺术类学生就业的行业选择更多集中在第三产业,而另一方面是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就算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浙江省,直到2009年统计数据才显示:第三产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刚突破40%,从国际的视野比较来看,远低于发达国家75%左右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调整一、二产业的比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第三产业中去,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特别是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个人因素。

在这次调查及笔者平时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最重要标准,却很少衡量自身职业的发展趋势。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首先考虑收入情况,殊不知所从事的岗位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隐性收益,可以在未来给自身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许多毕业生不肯吃苦不肯坚持,使得许多机会放在他们眼前但是却眼睁睁地溜走,这与传媒艺术类学校浮躁的氛围不无关系。另外在地域选择上,他们只关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认为发展空间大,但很少有学生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有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在单位选择上也是如此,向往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知名媒体、大公司,认为这些企业工作环境优越、收入高,事实上对社会整体的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攀比心理严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看别人找到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就会感到心理失衡。当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对方相当的工作时,一些学生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和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从而在就业态度上显得消极、怠慢。

3.学校因素。

部分传媒艺术类院校平时不太重视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在扩充专业、扩大招生时没有充分论证学科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性,甚至力所不及的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更加难以使学生学有所成、学能所用。有些学校不能与时俱进,一些与市场需求脱轨的专业难以淘汰,使得学生走入社会后无法找到对口的职业。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理念还比较落后,没有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学校还没有注意到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可以将就业指导作为一个促进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使就业服务不仅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还可以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当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给予一定的行政倾斜及充分的资金支持。另外传媒艺术类学校在鼓励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坚定求真务实的舆论导向,坚决抵制那些恶俗的、功利的、拜金的、低俗的风气在校园中蔓延。

三 促进传媒艺术类学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

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调研,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弹性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行业,是第三产业中比较高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所以政府应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法律和制度的构建上保护产品原创性等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鼓励文化创意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逐步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为文化创意设计成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在资金方面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力度,解决其资金困难问题,实现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改制上市融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较为直接带给传媒艺术类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给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

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传媒艺术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敬业爱岗、勤奋自强、善于合作的精神。传媒艺术类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较高,所以可以联合劳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将部分毕业生纳入免费创业培训人员范围,利用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工商登记等多项措施促进创业者做强做大企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面向全社会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建立能够满足传媒艺术类学生创业需求、投资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库,供毕业生选择,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的项目应给予奖励。

3.利用就业指导机构,提供专业职业规划。

传媒艺术类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利用好就业指导机构,延伸就业服务过程,把就业服务纳入日常工作,把就业服务贯穿学生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应尽快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比如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借助测试工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相关教育;在大三阶段,可逐步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指导,进一步确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在大四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和职业动向,指导学生深入具体单位实习,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职业的职位要求,引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推荐表和求职信,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增加他们就业的针对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创造各种条件来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就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就业。

4.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

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反歧视条款对哪种是歧视行为做了规定,却没有规定对歧视行为应处以什么处罚。人事部门也应更有作为,如可以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更为严密的就业法案。在面对传媒艺术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可以从政策方面入手,帮助和扶持此类弱势群体顺利就业。比如实施激励手段,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接纳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就业,也可以通过制定减免有关费用、提供贷款、资金支持的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积极作为。另外,我们注意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对提高他们就业的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弱势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毕业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技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促进弱势毕业生群体顺利就业。

[1]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38-44.

[2]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17.

[3]陈祯.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7-107.

[4]张抗私.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交互作用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40-49.

[5]方忠.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实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1):29-33.

[6]王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战略调整[J].天津大学学报,2009,9:294-297.

[7]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72-75.

[8]严玉菡.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6:225-227.

[9]孟姝.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地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1-67.

A Research on Employment for the Students of Media Art Major

Wang Junjie

Students of media art major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up.Students of media art major can be fully employed by occupying the chanc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great chanc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of media art.Major and provides some new ideas about employment,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help students of media art major find good jobs.

student of media art major;employment;characteristic;countermeasure

G473.8

A

1672-6758(2011)05-0003-3

王俊杰,硕士,助教,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邮政编码:310018

Class No.:G473.8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艺术类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