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保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2011-04-08杨立红

对外经贸 2011年8期
关键词:协调性保险业保险公司

杨立红 杨 芸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保险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主体特定价值目标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共同支配下,保险业与经济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协同有序、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主体对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取向;二是保险业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内在的相互关联;三是保险业与经济相互关联的规定性。保险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两者在“质”上相互适应,“量”上比例合理。如果保险业与经济发展协调,保险业就会支持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自1980年保险业恢复以来,安徽省保险业整体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高于安徽省人均GDP的增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扩张趋势明显。但是,保险业发展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可持续和“量”上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反映在“质”上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量”和“质”的协调性两个方面对安徽省保险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

一、保险业与经济“量”的协调性

(一)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安徽省保险业迅猛发展,成为其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00年,安徽省保费收入仅38.21亿元,到2009年,已发展到357.21亿元,增加约9.4倍,年均增长8.35%,超过同期安徽省GDP的增长速度。保费收入弹性是衡量保费收入增速相对于GDP增长速度大小的指标,反映保费收入对 GDP敏感性。2000—2009年,安徽省保费收入弹性除2004年和2005年外都大于1,最小值0.68,最大值达到4.99,说明保费收入增速高于GDP的增速。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提高(见表1、图1)。2000年,安徽省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0.132%、62.7元/人,但到了2009年,已分别提高到0.355%、582.63元/人,保险深度净提高0.223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2000年的9.29倍。

(二)安徽省保险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1.保险深度分析

近十年来,安徽省保险深度由2000年的0.132%上升至2003年的0.266%,随后两年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2004年保险深度0.248%,2004年之后,安徽省保险深度一路上升,2009年达到0.355%,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保费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一致,表明安徽省保险业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是协调发展的(见图2)。

表1 2000—2009年安徽省保费收入增速与GDP增速

图1 2000—2009年安徽省GDP增速与保险收入增速

2.保险密度分析

2000—2009年,安徽省保险密度与人均GDP发展趋势趋同。人均GDP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2000年为仅4779.46元,2009年已达到16407.66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此同时,安徽省保险密度逐年上升,由2000年62.7元/人增长到2009年582.63元/人,扩张趋势明显。除了2004年、2005年之外,保险密度的增速高于人均GDP的增速,体现了保险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见图3~5)

图2 2000—2009年安徽省保险深度

图3 2000—2009年安徽省保险密度

图4 2000—2009年安徽省人均GDP

图5 2000—2009年安徽省保险密度增速与人均GDP增速

二、保险业与经济“质”的协调性

(一)安徽省保险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1.安徽省保险业产品结构单一,与经济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

长期以来,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考虑,大多数保险公司将目光集中在投资型险种上,导致产品结构高度雷同,保险服务领域狭窄,存在很多保险服务盲区。在人身险市场,保险公司都曾将资源集中在投资型产品上,纯粹的医疗保险产品不足,老年护理类保险品种少,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养老保险发展欠缺,保障型寿险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保险公司偏离了保险产品最基本的保障功能;在财产险市场,机动车辆险、企业产财险、货物运输险等几个收益快、业务熟悉、操作容易的传统险种受到各保险公司的青睐,而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但目前效益欠佳的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不感兴趣。在已发展的险种中,产品差异化不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在供给与需求方面错位,保险公司“卖不出自己想卖的产品”,而人民群众也“买不到自己想买的产品”,供需不匹配。尽管近几年安徽省保险产品结构在演变,但是产品结构的演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保险产品供需不匹配在近期仍然存在。

2.安徽省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有个人营销、银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目前,安徽省保险营销结构不太合理,一些渠道发展的质量欠佳,这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截至2010年底,安徽省共有专业中介公司82家,保险兼业代理3426家。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相对于其他渠道,安徽省专业保险中介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营销体系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个人代理方面,对保险营销员的定位不清晰,营销员整体素质偏低,短期行为严重,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时常发生,损坏了保险营销员和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在银行代理方面,银行保险产品结构单一,大多都是短期分红产品,保障功能不强,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缺乏长期共同的利益机制,为争夺银行业务网点资源,保险公司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恶性竞争,难以实现双赢;在兼业代理方面,保险公司疏于对兼业代理机构的管理,致使兼业代理机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3.总体来看,安徽省保险市场垄断程度很高

以合肥市寿险为例,2009年5、6月份,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寿保险、泰康人寿四家合计占到市场业务的80%左右,其中中国人寿占绝对的垄断地位(见表2)。如此高的垄断程度不利于各保险公司展开竞争,直接导致保险业效率低下。

表2 合肥市2009年5、6月份寿险会员公司业务排行榜

(二)安徽省保险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1.保险经营模式

安徽省保险业恢复初期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为产寿险混业经营,因缺乏混业经营经验,引发了很大风险,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1995年我国颁布《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明确规定“同一保险人不得同时兼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根据这一要求,安徽省保险公司开始实施产、寿险分业经营。实践证明,分业经营在促进保险专业化经营和防范风险反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些年来,无论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还是安徽省保险业本身,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保险业推行混业经营和综合经营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经济和金融情况的日益复杂,单一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已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和“一站式”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继续实行严格的专业分设模式,不仅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与促进保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相脱节。另外,安徽省保险公司经营方式粗放,保险产品结构失衡,保险业发展的质量令人担忧。

2.保险资金运用制度

在1995年《保险法》颁布之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几乎无所不及,从企业信贷、项目投资、房地产、有价证券到信托等,保险资金运用混乱无序,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风险。《保险法》颁布之后,保险资金运用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资金运用范围主要限制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上。1998年,保险公司先后获准银行间债券市场从事现券交易、进行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回购交易,投资于信用评级在AA+级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商业银行协议存款及证券投资基金等。近年来,安徽省保险业资金运用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业从银行分流出来的一部分资金又重新回到了银行,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了保险业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业务的两大支柱之一,是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发挥保险业资金融通功能的重要渠道,对于促进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安徽省保险业应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与渠道,促进安徽省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结论

在现阶段,安徽省保险业与经济发展在“量”上协调性较好,而在“质”上比较欠佳,这为当前安徽省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安徽省保险业应继续维持保险业与经济发展在“量”上的协调一致,加快保险体制改革,努力发展保障型保险产品,逐渐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面,促进保险在“质”上与“功能”上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冯占军.中国保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162—206.

[2]吕宙.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2009(6).

[3]任潭华,杜世奇.四川保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西南财经,2008(3).

[4]李加明.21世纪的安徽保险市场构建与发展[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王进,康维平.安徽保险市场调查与对策分析[J].上海保险,2006(12).

猜你喜欢

协调性保险业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停止损失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