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公论》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孤岛”的舆论宣传

2011-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抗战中国共产党民族

黄 昊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民族公论》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孤岛”的舆论宣传

黄 昊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孤岛”创办了理论刊物《民族公论》。该刊以学理研究的方式,坚持在沦陷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通过该刊密切了与进步人士及沦陷区广大青年的联系,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民族公论》;中国共产党;宣传

《民族公论》杂志是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孤岛”创办的以宣传抗日为主的理论刊物。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先后由李克农、潘汉年担任主任。上海沦陷后,办事处迁至淡水路二七四号二楼,由刘少文接任主任。刘委托时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的著名左翼作家王任叔担任该刊主编,由党领导下的译报图书部负责出版。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城市宣传工作的研究尚不深入,对于《民族公论》的刊载内容及其宣传策略亦少有关注。笔者试以《民族公论》杂志为基本史料,对于该刊的登载内容及其宣传特点进行初步研究。

一 《民族公论》的主要内容

《民族公论》为月刊,每月 20日出版,每期刊登文章十八九篇。该刊自1938年9月至1939年7月20日,共出版两卷十期。第1卷出版六期,1939年3月起发行第2卷,第2卷共出版四期。1939年下半年,由于环境恶化、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撤销,该刊停止发行。作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理论工具,其刊载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投降

该刊发行之初正值武汉失守,中国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此时日军几乎攻占了中国沿海所有大中城市,中国的抗战事业遭受了巨大挫折。在该刊第三期上,主编王任叔以“忍士”为笔名发表了《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为了推进国共合作抗日,他将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渊源追溯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与“三大政策”的提出,指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在实际上是中国各民众的大联合,但在形式上,却以各党派的联合出现”,而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是统一战线的基本保障,并提出要发展统一战线,必须首先大力发展民众组织,其次“必须加速民主政治的实现”,再次必须以“斗争”的方式完成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不能仅将统一战线理解为“拉拢”、“和好”、“客客气气”,而应为“向心的斗争”[1]P65。王任叔早在大革命时期便加入了中共,建国后历任驻印尼首任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等职,他对于统一战线既要联合又要斗争的观点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看法。此时,汪精卫尚未叛逃,但作者仍对汪所持“中国抗战将因各大城市的丧失而失却战斗力量”[2]P66的论调进行了激烈批驳。

面对不利的严峻形势,该刊每期都有文章专门论述抗战必胜、反对投降的观点。如1卷3期中梁士纯以笔名“纯”发表的《中国政治外交的一般形势》一文分析了“中途妥协为什么不可能”,指出“对于中国的政治前途,妥协就等于自杀,因为它必定会构成内乱”[3]P35。1939年2卷1期中,中共著名社会活动家杨东莼发表《抗战以来的国内政治》,在其长达二十七页的论述中,作者认为“我们半殖民地国家的解放战争是进步的,这一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要走上灭亡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前途”,并详述了抗战以来我国政治上的七大进步,如“全国团结统一的实现及其日趋巩固”、“民众运动的逐渐展开”、国民参政会“初步民意机关的建立”等[4]P17-42。

汪精卫叛逃后,日本当局压制沦陷区的反汪言论,但1939年2月《民族公论》仍顶住巨大压力与危险,刊登了著名哲学家严北溟的长文《汪精卫的总清算》,从理论上系统批驳了汪的“本质”、“历史”及其“错误理论”,以使“照妖镜下的汪精卫”[5]P5曝光于国人。在第二卷第四期上,著名作家冯乃超指出日本为从长期战争泥潭中脱身而新近抛出的“东亚协同体”理论,“反转过来明显地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大欲”[6]P586,并要民众 “拒绝一切欺骗,而形成广大游击战的洪流”[5]P585。

(二)研究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当武汉会战失败之际,1938年 10月该刊发表《持久战的理论与实际》、《持久战与民众动员》两篇专论,详细论述中国抗战的持久性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三阶段的划分,在中国抗战最黑暗的时期鼓舞了民众士气。1938年11月该刊全文转载《新华日报》社论《论目前抗战形势》,分析并得出了“中国抗战时是长期不是短期的,持久战的方针是确定的”,“抗战愈持久,胜利才能愈有力的转入新阶段”,“在保卫武汉的紧急关头前后,可以预见一时期的新困难”,“中国已有可能的基础克服新的困难”[7]P177-181之四大论点,不久又刊发《中共六中全会对抗战形势及当前紧急任务之决议》(1卷4期)及林泉的《游击战与思想的配合》(1卷5期)等文,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论述。

1939年3月底南昌失守,中国军队损失惨重,该刊发表署名方曙的《进攻南昌的政治阴谋》,通过分析该次战役日军兵力及其战略意图,指出“现在日军每一次进攻,都含蕴着一种政治阴谋。日本军部在占据了武汉之后,已认清了中日战事是长期的,艰苦的,是日本业已消耗殆尽的国力军力所不能胜任的……如果战事这样继续下去,他的前途是一片举手不辨五指的漆黑”[8]P155,日本强弩之末的进攻不过是希望摧垮中国的抗战意志,配合汪精卫的卖国行动。在该期中,著名作家陈此生指出:第二期抗战的三大原则即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人民重于士兵”[9]P180。

1939年7月,周恩来在第2卷第4期发表《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通过分析日本的侵华方针、策略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得出在抗战到底的国策下,我们抗战的政略与战略重心是:(1)展开全面战争,动员全体人民(2)重视敌后,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9]P493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三)对国际形势及日本国内问题的研究

在该刊发行的十期,180余篇文章中,探讨国际形势及日本国内问题的文章占总数四分之一左右。总的来看,在《民族公论》存在的一年时间中,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日渐恶化。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署后,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而美国奉行中立主义。希特勒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并积极策划入侵波兰。《民族公论》对英法的绥靖政策表示了强烈不满,并对弱小国家给予了深切同情,第一卷第二期刊发了《捷克问题与世界大势》、《捷克的财政和债务问题》两篇文章,在第三期中,进步作家徐志仁以“W 莉”为笔名,撰写《慕尼黑协定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一文,分析了德意日与英法苏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指出不能因为捷克的被牺牲“就否认和平阵线的存在了”,世界反侵略与和平阵线依然有巨大的潜力,“应该深记着:‘和平阵线的基础,要建立在全世界被压迫的大众及弱小民族并苏联身上’。”[10]P82-83

对于侵略者日本的研究自然是作者们关注的重点,作者们通过学理性研究,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日本经不起长期战争,必然走向灭亡的结论。如孙礼榆(署名“理喻”)的《日本的国民储蓄与公债消化问题》(1卷3期),张风的《战争与犯罪——日本战时社会研究》(1卷5期)等。有学者通过研究日本颁布的《物资总动员法》入手,得出“日本资本主义要崩溃”[11]P138的论断。啸云通过分析日本“国内经济恐慌愈形严重”、“物价高涨与人民生活恶化”、“劳资纷争与反战运动日趋尖锐”,认为“如果日本在侵略中国的军事上遭一次大败的话”,其国内爆发革命绝非不可能。[12]P194-202应该说作者们有些结论与日本国情现实并不完全吻合,但其所作出的诸如“日本资本主义要崩溃”、“日本国内可能爆发革命”等推论无疑在妥协投降之风日渐之时增强了国人抗战信心,使国人看到了胜利的前途与希望。

(四)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的宣传

《民族公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孤岛”的舆论阵地,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进行了积极的宣传。除转载部分新华日报、解放报时论与中共中央决议外,作家白芒在第一卷第三期中刊登《十月革命与孙中山先生》一文,回顾了苏俄对孙中山的帮助,及孙本人对十月革命及苏俄经验的欢迎态度。[13]P42-54毛泽东的秘书、中共著名理论家陈伯达先后发表《关于知行问题之研究》(1卷6期)、《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2卷2期)等文章,指出“我们先人伟大的智慧,在春秋战国时代……最珍贵的,值得我们向世界人类夸耀的,且将与人间共不朽的,就是关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14]P265周建人(署名“高葑”)在《资本论读法》一文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讲解(2卷4期)。该刊也发表不少关于苏联的文章,如伏罗希洛夫的《斯大林与红军》(1卷6期)、马宝星译《苏联国防力量的经济基础》(2卷 2期)、君既翻译的《苏联第三次五年计划下的生产工具之生产》(2卷4期)等,明显表达了左翼作家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支持,并将苏联视为中国抗日的重要同盟及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支柱力量。

二 《民族公论》舆论宣传的主要特点

(一)邀请知名作家执笔,以多种形式反映抗战

著名作家、共产党员王任叔任主编的《民族公论》,除了他自己以“巴人”、“一夫”、“忍士”等笔名发表众多文章外,并广泛邀请“孤岛”内著名作家,及大后方作家撰稿。作家们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抗战,有的作品直接表达出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如第一卷第一期中社会学家严景耀的《领袖论及其他》、经济学家孙冶方的《中日战争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及前述各篇。有的则通过亲身经历反映抗战,如著名作家巴金在第二卷第一、二两期中将其向大后方逃难的见闻感想写成《我的饶舌》、《在梧州》两文,他看到,“颠沛流离、飞机、炸弹”却摧不垮中国人民的意志,“有女学生唱救亡歌曲。随后人们大声喊口号,全体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梧州在怒吼了!”[15]P273冯雪峰的《关于“艺术大众化”》一文探讨了高质量的大众的艺术作品对抗战的重要作用,指出“艺术在抗战中的任务”应当就是“艺术大众化运动”,“优秀的雄健的,有力的抗战大众宣传作品,才是现在极端的需要。”[16]P179该刊还刊载部分诗歌、小品文、漫画、木刻画等,如1卷3期发表了诗人韦佩通过与爱国军人亲身交谈创作的诗歌《风里雨里》,诗人写道,“这血洗的山河,这飞流的光阴,这痛苦结成的鞭子打着灵魂”,“拼!吃得起苦头再没有什么埋怨,那省的兵咱们都冲过,千水万山”[17]P169;1卷4期刊载了金性尧(笔名“文载道”)一组以对话形式反映时政的小品文《纡回集》;1卷5期中漫画家珂田的《坚强抗战下的近卫宣言》、余所亚的《日本:和平之主的摧毁者》两幅漫画,辛辣地讽刺日本的“和平”主张。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抗战。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以学理服人

《民族公论》所登文章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准,许多文章列有注释和参考文献。在上海“孤岛”的艰苦条件下仍能保持学术精神,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针对沦陷区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宣传的灵活性,其并非仅仅依靠以往常用的标语口号式宣传。正如该刊发刊说明中写道:“本刊为一种高级的综合读物,内容侧重理论。举凡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问题,每期均有详细的分析。此外如学术研究、文艺作品等有价值的文章,每期亦刊载数篇,执笔者均为时下权威作家。内容丰富,立论正确。诚为目前最进步的理论刊物。”该刊所刊宣传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敌后游击战思想的文章均逻辑严密、说理有据。所发中共领导人文章,如郭沫若《后方民众的责任》(1938年1卷3期)、叶剑英《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1939年2卷1期)、周恩来《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1939年2卷4期)等亦皆以理服人。其所刊研究中日关系、国际局势的文章更是分析细致。虽然不少文章对于中国抗战局势的估计相对于实际情形来说过于乐观,多数学术文章带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明显的政治意图,以至于其在征引材料的选用上不尽客观,但面对武汉失守、汪精卫出逃的中国抗战最艰苦时期,这些稍显乐观的估计明显是为了振奋国人的抗战意志,其立论无疑是正确的。

(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理研究,暂停对阶级斗争的宣传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孤岛”的理论刊物,《民族公论》在宣传抗日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宣传采用了学理研究的方式。为了维护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党改变了十年内战时期较为激进的宣传手段,在刊物内容的选择上有意淡化党化色彩,而寓宣传于研究。在笔者所见该刊所载文章中,没有一篇从阶级斗争的角度阐释党的主张。该刊通过转载新华日报、解放报社论、中央全会决议及刊载对唯物辩证法、苏联模式、《资本论》进行学术研究的文章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既很好地维护了统一战线,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思想宣传的说服力。

在《民族公论》的作者群体中,以中共人士及倾向中共的民主人士为主,如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王任叔、陈伯达、孙冶方、杨东莼、巴金、周建人、冯乃超、潘梓年、胡愈之、冯雪峰等,使刊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上海“孤岛”与后方进步人士的纽带。在日伪对抗日报刊不断进行压制与破坏的艰苦条件下,党仍坚持维持该刊发行将近一年时间,有力地宣传了抗日思想、打击了投降主义,在当时的沦陷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总的来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民族公论》在上海“孤岛”进行的舆论宣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共产党舆论宣传模式的转变,加强了党与进步学者及沦陷区广大青年的联系,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

[1]王任叔.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际[J].民族公论,1938,(3).

[2]梁士纯.中国政治外交的一般形势[J].民族公论,1938,(3).

[31]杨东莼.抗战以来的国内政治[J].民族公论.1939,(1).

[4]严北溟.汪精卫的总清算[J].民族公论,1939,(6).

[5]冯乃超.“东亚协同体”批评[J].民族公论,1939,(4).

[6]新华日报.论目前抗战形势[J].民族公论,1938,(3).

[7]方曙.进攻南昌的政治阴谋[J].民族公论,1939,(2).

[8]陈此生.第二期抗战之三大原则[J].民族公论,1939,(2).

[9]周恩来.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J].民族公论,1939,(4).

[10]徐志仁.慕尼黑协定成立后的国际形势[J].民族公论,1938,(3).

[11]纯青.日本资本主义要崩溃[J].民族公论.1939,(5).

[12]啸云.日本国内革命会不会爆发[J].民族公论.1939,(2).

[13]白芒.十月革命与孙中山先生[J].民族公论.1939,(3).

[14]陈伯达.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J].民族公论.1939,(2).

[15]巴金.在梧州[J].民族公论.1939,(2).

[16]冯雪峰.关于“艺术大众化”[J].民族公论.1939,(5).

[17]韦佩.风里雨里[J].民族公论.1939,(3).

D235

A

1673-2219(2011)05-0076-03

2011-03-08

黄昊(1985-),男,山东济南人,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史。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抗战中国共产党民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们的民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