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1-04-07范成文刘亚云

关键词:后备竞技俱乐部

范成文,刘亚云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范成文,刘亚云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出现了学校、职业俱乐部、企业和个人与家庭等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学校培养模式和职业俱乐部培养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选择。我们应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准确定位职业体育改革目标,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口,完善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和训练体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化培养模式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制约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体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团体、学校、企业甚至个人已有能力和实力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来,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这就使得过去单纯依靠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学校培养模式、职业体育培养模式、企业培养模式、个人或家庭培养模式等投资主体的社会多元化。

一 我国现有的几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校培养模式

南京体育学院是一所地方所属院校,原江苏体工队、科研所与其同在一所大院里。1981年江苏省体委与省教育厅联合重组了南京体院,将江苏省体工队纳入了南京体院,实行双重领导、奖金双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实现规模效益最佳化,形成了著名的“南体模式”。清华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始于1994年,以“体脑平衡、追求卓越”作为指导思想开始,以大学为基地,与体育系统横向合作,与中小学纵向衔接的“一条龙”培养模式,被外界称为“清华模式”。两种模式实质上都是以教育系统为主体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均属于这一培养模式的范畴。这一模式是我国以体育系统为主体的“三级训练体系”之外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种尝试,旨在借鉴国外业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依靠学校培养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运动员。20多年来,以教育系统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总的来说,这一模式还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体教结合”在具体的操作中偏离目标。各高校在招生、办队中,主要采用接受退役运动员进高校接受文化教育的方法,体教结合几乎成了退役运动员和没潜力的二线运动员的“收容所”,因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调查显示:以上海市高校为例,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73.5%以上来自体工队的退役队员和没有多少发展潜力的二线队员。[1]体育与高等教育很难真正地融合,二者之间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高校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得奖牌来装点门面,运动员则从学校领走一个“注水”的文凭。[2]这种培养形式偏离“体教结合”的真正内涵,也偏离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其次,“体教结合”遭遇很多体制性障碍。辉煌一时的清华跳水队队员的集体出走事件折射出国家培养体制下社会培养模式所面临的尴尬,体育系统对学生运动员的注册规定、参赛的相关政策导致教育系统的学生运动员无法顺利地融入体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赛事体系。再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管理、训练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招生过程中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缺乏对运动训练队的专业管理经验,过分看重运动队的短期成绩,高校运动训练经费投入不足,教练员水平不高,项目设置不合理等等。由于以上原因,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最终导致这一培养模式走入死胡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体教结合培养出的竞技体育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二)职业俱乐部模式

适应市场化、商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通过职业俱乐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使运动员由传统的业余性质转变为职业性。职业体育俱乐部模式通常通过培养优秀的职业运动员,然后为社会提供精彩的竞赛表演服务,满足人们对体育观赏和精神享受的需求。职业体育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职业体育俱乐部建立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梯队来进行。足球是我国职业化最早的项目,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被打破,各地陆续组建了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和实体化的足球协会。但足球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引发了足球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巨大变革,以足球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代替了原体委系统以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和传统“三级训练网”的专业体制相比较,竞技体育职业化的优势是运动员通过自己的竞技实力可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其比赛成绩直接与物质利益挂钩,运动员在役期间以及退役后的生活都有切实的保障,训练和参赛只是其谋生的手段。这样,运动员受现实利益的驱动,主体意识强烈,主动参与训练与竞赛工作,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运动员的内在动力。

由于受原有体制的束缚,职业俱乐部模式在管理经验上较为生疏,再加上法规、制度不甚完善,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已在我国生根发芽,职业化的道路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在这种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职业体育市场对优秀职业体育运动员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近年来,俱乐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自我资源调节能力,在没有国家投入经费的基础上,已开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巨大的需求市场要求高水平的体育赛事,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直接取决于高水平的运动员,这种变化促使职业体育俱乐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职业体育运动员,这一培养模式在市场化改革中的良性循环已经出现。因此,尽管我国通过职业体育俱乐部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市场的发展,职业体育必将成为大势所趋,通过职业体育俱乐部来培养优秀运动员也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三)企业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包括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和体育用品在内的一个规模庞大的体育市场已经出现,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始充分发挥和利用竞技体育的巨大经济价值。企业通过赞助有市场潜力的竞技体育赛事、某个运动项目、运动队或者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企业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1)企业对极具运动天赋和发展潜力的体育“苗子”的签约培养形式。在其未成为优秀运动员之前,培养的所有费用由企业全部承担,待其成名之后双方共同分享包括比赛奖金以及商业广告等一切收人。(2)企业完全赞助培养的形式。企业通过协议与某个项目或协会进行合作,承担该项目运动员的所有训练费用和参赛费用。企业利用体育的广告效应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体育协会或运动员个人获得资金支持。(3)企业投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形式。(4)企业与竞技项目合作支持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形式。企业以合作伙伴、高级赞助商、赞助商、供应商等形式与竞技项目合作,负责提供资金保障,推动该竞技项目的发展。[3]

企业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的经济压力,解决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就业及一系列相关问题,同时企业也因与竞技体育结缘提升企业文化,壮大了企业力量。因此,企业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步伐将越来越快,并将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化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个人或家庭培养模式

个人或家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代表是丁俊晖。2005年,“神童”丁俊晖的成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其在体制之外的家庭培养模式被外界称为“丁俊晖模式”。丁俊晖的成才之路留下了更加浓重的个人烙印。他是传统“三级训练体制”之外的一种“非常规”模式下造就的世界冠军。个人、家庭模式是由个人、家庭出资,聘请私人教练员进行专门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报名和参赛全部由运动员自己负责所有费用,获取比赛奖金作为回报的一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的三级模式不同,是典型的现有体育体制之外的培养模式。国民收入增多,个别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增强,个人、家庭投资培养优秀运动员已成为可能。这一模式在国外有许多成功先例,如美国的威廉姆斯姐妹、阿加西,俄罗斯的莎拉波娃等。这一模式通过个人、家庭投资的方式为本国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这些运动员成功后都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回报。

丁俊晖模式的成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版,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这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需要一个完善过程,但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无论是经济政治环境,还是社会组织条件都已经作好了准备。[4]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投资培养优秀运动员也会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但丁俊晖模式并不具备普适性,竞技体育巨大的投入和投入的高风险性会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因此,这一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二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职业体育运动由来已久,它是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5]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前述四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都将会在我国占据一定的市场。我国主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选择职业俱乐部培养模式和学校培养模式。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职业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已落地生根,实践证明竞技体育职业化的道路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国际体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走职业化的道路将是历史的必然。学校培养模式虽然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为了我国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取“体教结合”模式是主要选择。随着职业竞技体育赛事水平的提高,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与经济价值也将会吸引企业参与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来,企业培养模式也将会成为职业体育与学校体育培养模式的有力补充。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以及我国目前普通家庭收入不高无力承担竞技体育人才的高额费用的影响,个人家庭培养模式目前不会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模式,但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丁俊晖的成才之路也是可以效仿的榜样。

(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1.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开放的政策支持。“体制性与政策性障碍”[6]、“社会化与以国家投入为主的行政体制的垄断行为的冲突”,[3]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改革和完善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放宽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交流、参赛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改革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制度,允许家庭、社会出资培养的运动员代表地区、国家参加国内外不同级别赛事,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与机制,共同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其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单项体育协会应该改变运动员培养一家独大的垄断意识,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积极肯定的态度扶持学校、企业以及家庭等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尽量消除对社会力量培养的人才参加国内或国际比赛的壁垒。

2.准确定位职业体育改革目标,营造良好的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环境。经过近10年的职业体育发展,我国的运动竞赛市场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体制还很不规范,尚未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究其原因在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体制制约是阻碍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层面来分析,目前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准确定位职业化改革的目标,着眼于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改革“探路”,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将职业化看成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良方。[7]其二,健全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拓展俱乐部的投融资渠道,从政策和法规上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减少政府在职业体育发展起步阶段与民争利的行为,增强职业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为职业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3.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口,完善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和训练体系。首先,应准确界定“体教结合”的含义。“体教结合”是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结合,是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自主招生,自主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和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仅只限于大学,其外延应扩展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系统教育。其次,正确定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目标。这里的高水平应分为由低到高4个层面:国内大学生一流水平、国家一流水平、世界大学生一流水平、世界一流水平。[8]无论是高校还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锦标主义观念,树立长期的人才培养观。最后,要创新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竞技体育的竞赛制度。我们应加强有关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建设,改革约束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相关法规制度,并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符合教育发展基本目标的竞赛体制。最终,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口,完善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让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整个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训练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打破了单一的“国家培养”模式,开始出现了学校、职业俱乐部、企业和个人与家庭等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必须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准确定位职业体育改革目标,完善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和训练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竞技体育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1]冉强辉.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张春合,彭庆文.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9(2).

[3]刘青.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社会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3).

[4]葛幸幸.“丁俊晖模式”对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

[5]钟秉枢.职业体育—理论与实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

[6]刘芳,刘青.社会化——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新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7]梁晓龙.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4).

[8]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9]范成文.治理理论与中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s of Reserve Talents in Athletic Sports

FAN Chengwen,LIU Yay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8,China)

Reserve talents in athletic sports are becoming the core of athletics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iversified social training modes,such as school training,professional sports training,individual and family training modes,has come into our athletic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But the training modes of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training are regarded as the main choice of social athletic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modes.We should improve our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thletics sports and orientate reform goals about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accurately.Besides,we should perfect coordinated process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bout reserve talents in athletic sports from primary school to college with the help of the university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athletic sports;reserve talents;social training modes

G808.18

A

1674-117X(2011)06-0133-04

2011-10-2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ZDB046)

范成文(1971-)男,湖北荆门人,湖南工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管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骆晓会

猜你喜欢

后备竞技俱乐部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