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探索

2011-04-07何兴福

关键词:语码范畴语言学

何兴福

互联网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探索

何兴福

互联网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且传播速度极快。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对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进行剖析,也为研究语码转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互联网;认知;语码转换;转喻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相同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和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的有关研究成果颇多,其中包括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喻意式语码转换,这一系列动态研究对语码转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Myers-Scotton(1993)[1]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将语言进行分类:决定混合成分语法框架的语言被称之为“主体语言”,参与语码转换的其它语言被称之为“嵌入语言”,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视角对语码转换做了进一步阐释。国内许多学者,如何自然[2]、于国栋[3]等也分别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不同视角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探究。

然而,现如今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自然语篇中,对电子语篇这一新交际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特点进行探究,努力找出其产生及传播的根源。

一 网络语言与语码转换

20世纪后期,网络的出现给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波及到语言。网络语言的词根来源丰富,且传播速度极快。它不仅吸收了口头语篇的特点,也兼具书面语篇特征,是两者的派生物,并非简单相加、综合和糅合[4]。网络语言的形式多样,有缩写类、谐音类、语码转换类、表情符号类和网络语法类等。

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既兼有自然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特点,又具有网络所赋予的新功能。因此,每一种混用形式出现后,都会有其它与之相似的语言变体。

二 电子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形成

1.语码转换形成的根源。

作为一种心智现象,主客观的互动使语码转换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模糊性。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强调用整合方式对其加以限定,即人类范畴化的过程就是原型概念化的过程。每一个原型构成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人们进行相关范畴的推理。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间的边界呈模糊性。就同一个范畴而言,其内部各成员的地位也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但是,成员间存在明显的家族相似性。例如,“脱口秀”可以被看作是“xx秀”这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人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文化知识及经验对“xx秀”进行客观描写并加以传播;然而,其范畴动态多变,与其存在家族相似性的成员诸如“达人秀”、“时装秀”、“QQ秀”、“品牌秀”、“超级转换秀”,“壹周立波秀”也随之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神经加工过程复杂且迅速,很难在人们大脑中可以留下印记,所以大部分的认知与推理是产生于无意识的过程。网络语言的发展是以个人无意识作用为原初,并蔓延至集体无意识中。除此之外,体验哲学还主张世界中的范畴、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作用被认识,客观外界不可能独立于人的意识[5]。因此,人的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它是范畴化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人必然要借助于隐喻、转喻这两个基本认知手段。心智结构只有通过认知手段才能超出对现实的直接映射,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事物联系并范畴化,电子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也正是来源于此。

2.语码转换的形式。

在汉语为主体语的语篇中,英语充当了嵌入语的角色,且嵌入形式纷繁复杂,本文主要归纳介绍以下5种原型嵌入形式:字母、音译或意译词、英语单词直接嵌入、数字(英文发音)、英文缩写。

①字母。汉语语篇中常借用字母来形容物体形状,如D形排列,S形把手,X形组合。除此之外,字母也可表示等级,如C级,B级等,甚至表示数量,如N种方法。

②音译或意译词。这类嵌入类型包括意译词、音译意译参半词。音译词指模仿英语的读音并采用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记录。如色拉(Salad)、粉丝(Fans)、烘陪鸡(Homepage)等。意译词指将英文单词的意义翻译成汉语,用汉字指代英文单词。如水门(waterdoor)、下载(download)、冲浪(surfing)等。除此之外,电子语篇中还存在许多音译意译参半词,如因特网(Internet)、黑客(hacker)、脱口秀(talkshow)等。

③英语单词。如why(为什么)、high(兴奋)、mark(标记)、youku(优酷)、Yahoo(雅虎网站)、cool(酷)、boss(老板)、empathy(同理心)、kick your ass(打你屁屁)、cyber lover(网络情人)、please hurry(请快些)、E -mail地址,CLUB文化,FLASH动画等等。

④数字。在这类组合中,数字通常是英文单词的谐音,如 Y2K(千年虫),B2B(Business to Business)、B4(Before)、3G(第三代无线电通信),F2F(Face to face)、me2(me too)、3ku(谢谢你)等。

⑤英文缩写。这类形式又可分为专有名词缩写和日常用语缩写。其中常见的专有名词缩写有MSN(Mircrosoft Service Network,微软网络服务),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络论坛、电子公告牌系统),PS(Photoshop,软件),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VIP(very important person,重要人物)等。受网络英语语篇的影响,中文网络中流行的日常用语也多采取大写首字母或单词中重要字母的缩略形式,如BB(Bye-bye)、DIY(do it yourself),BTW(By the way)、VG(Very good)、FT(Faint)、BF(boy friend)、UR(Your)、GF(Girlfriend)、CUL(See you later)、ASAP(As soon as possible)、SP(support)等。

三 电子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传播

1.语音转变。

同一认知域中用整体代替部分,或部分代替整体称为转喻;用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整个事物,可以称为语音转喻。网络语言正是利用语音造词方式创造了众多的语码转换形式。例如,在电子语篇中taxi被形象化为“太可惜”,其原因是前者与后者的语音相近。在特定语境中,网民只要知道taxi的发音,就能将其与“太可惜”联系起来,这一侧重语音相似性是语音转喻的结果。

2.语义转变。

语言变异的因素诸多,其中包括社会因素,语言接触因素,心理因素等主客观因素。人类范畴化事物时总是以原型为基点向四围扩展,将已知事物与新认识的抽象概念相联系,找到两者的关联点,并根据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表达新生概念,产生两个认知域间的投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6]。因此,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单个词句的纵向延伸以及横向扩充,都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隐喻和转喻是其内在的认知机制。这种经验机制将有关联的经验编织成意象图式,然后再扩展于他事物的认知活动中。例如:水门是一个政治名词,随着网络的普及,水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中,即水门的传播过程是人们将政治事件中的意象图式通过隐喻投射到日常交际中。

3.词性转变。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性之间的互相转换在所有语言中也是自然认知的结果,转喻的认知方式是词类转化的根本原因。网络语言的随意性特点使一些常规的语法规则受到了挑畔,其中,常见的当属名词动词化。如:“我为了这次的约会,特意baidu了这些相关信息”。Baidu本是一种网络搜索引擎,但在该句中,说话者将其动词化。因为在人们的意象图式中,baidu代替了整个搜索过程,使这一静态意象转化为用其搜索的动态意象过程。这两个意象同存于对baidu的完形感知中,彼此邻近且相互联系。即后者突显了人的动作性,将baidu搜索这个动作突显出来,于是baidu变成一个包含过程的词语,赋予动词意义。除此之外,形容词副词化、名词形容词化、形容词动词化都会呈与日俱增之势。凡此种种变化,无一不是转喻认知的结果。

四 结论

互联网的发展使语言形式更加多样化,汉英语码转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网络语言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产生以及其变异的认知根源,以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网络语言的语码混用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1]Myers - Scotton,C.Duelling Languages: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ode-switching[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2]何自然.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3]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22-27.

[4]黄国文.电子语篇的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 6.

[5]Lakeoff.G &Johnson.1980.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Abstract:The code switch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rves a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of the internet language which is in various forms and is converted very quickly.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ain its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from cognitive theory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offer a new approach for the code-switching.

Key words:internet;cognition;code-switching;metonymy

Class No.:H030Document Mark:A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Internet

He Xingfu

H030

A

1672-6758(2011)03-0112-2

何兴福,讲师,甘肃山丹县教师进修学校,甘肃·山丹。邮政编码:734100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语码范畴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