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2011-04-07饶品良
饶品良
岭南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饶品良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辉煌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广东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征途中,岭南文化又将义不容辞地挑起重担。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可以使所在社会群体的文化素质得到加强和提升,这对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强省有着重要的意义。
岭南文化;高等教育;传承;创新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务实、开放、虚怀若谷的地方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丰富、壮实了中华母体文化的繁荣昌盛。新时期,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大潮中,岭南文化的责任更为重大,而教育在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提高广东社会的人文素质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驱动力量。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唯因具有文化,才使其获得了超越自然生命体的崇高涵义;人类社会作为生命的自然群落,唯因其具有文化,才获得了有序的衍进能力和丰富的时代意蕴。[1]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子文化之一,数千年来,存内陆文明之内敛、沉稳、顽强拼搏精神,取海洋文明的冒险、开拓性格,形成了务实、开放、兼容、进取的具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文化。岭南文化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地方文化组成,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岭南文化的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则是广府,这与广府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背景有很大关系。
在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岭南地区先后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优秀儿女,尤以民主革命时期为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岭南文化也再次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震惊和关注,成为时代的热点。但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广东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岭南文化也不能独善其身,岭南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消极的东西又蠢蠢欲动;加上历史、地缘等复杂原因,岭南文化与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中原文化在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有着迥然的差别,岭南文化曾受到一些人的误解、曲解,甚至被贴上“妖魔化”的标签。对这些指责与批评我们不能一概置之不理、唯我独尊,这不利于岭南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虚怀若谷,认真审视,在教育中传承,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二
教育是民族的最根本事业,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承担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积淀与传承的重要任务,是对文化延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194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今天高等教育的一个任务就是为美国青年提供一种统一的普通教育。学院必须在成千种不同职业而提供的专业教育与为造就共同的公民而传递共同文化传统之间找到一种正确的关系,普通教育应该给学生以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在自由社会正确地、很好地生活”。[2]这为美国的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西方文化的发展手段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过文化教育,可使文化的内涵与精神陶冶受教育者的内心情操,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这也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目的之一。所以,广东人民政府在推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工作之一应是投资教育、完善教育、改进教育、促进系统化教育。如果教育的基础不牢,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就会失去支撑,广东的人文素质就得不到提升,广东的科学发展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为当前计,为长远谋,都必须采取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弘扬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
1.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岭南文化再教育,形成参与广东文化建设的大合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掌握着重要的社会公权力,其一言一行、决策、意识对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从来不缺乏培养政治、经济、精神领域名人的氛围,先后孕育出高剑父、张竞生、陈树人等文化名人。当前,广东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大省,汇聚了多种渊源、多种背景的人群,这些人群中,除了本土广东人外,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员,他们既保留着来源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受到岭南文化影响。多种文化的汇聚,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添加了新元素,为广东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广东的政治环境制度建设。现在的岭南大地上,许多人都知道:有批评并不代表政府缺乏威信,没有批评也不代表政府有威信。广东公民意识的不断提升,对政府及公权人员言行的监督力度、毫不留情的曝光和批评,其程度之激烈、透明度之大,在内地许多地方是不可想象的,这同时又促进了广东经济和岭南文化的发展。
但毕竟中国的法制社会还在建设与完善中,文化普及还有待加强,部分掌握着公权力的人员因种种原因,对岭南民俗、民情知之甚少或存在着某种误解,个别官员和单位利用手中的特权,不懂装懂,制造岭南文化假古董,人民大众则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珠三角某地就出现了为发展而拆掉一片旧城区,建起了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以为这就是岭南建筑,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广州的城建中也出现了准备在东濠涌引进浙江乌篷船,以为是重现岭南水乡的事,以及拆毁东山小洋楼和西关骑楼、误拆黄家祠等憾事。所以,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征途中,我们应深化和普及岭南文化教育,尤其是对掌握公权力人员的岭南文化熏陶,坚持岭南文化的教育创新和传承的结合,使人人参与探索、发扬和光大岭南文化,让岭南文化成为流动的生命,为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打好基础。
2.挖掘岭南文化中美的因素,开发岭南文化的教育内容与价值及表现形式,提升广东文化形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可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心端正”;“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人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创造出人本身之美”。[3]岭南文化其实也是一样,她不仅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她还深含众多美的因子,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可作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岭南文化更能作为一个美的展示厅,如岭南园林的修建就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痕迹,具有“务实求乐”“通明畅明”“精巧艳丽”的风格,在选址上强调顺应地域环境特征,在造园技巧上不拘形式,造园思想上崇尚自然,追求清新活泼的山水田园风光;现在,广东一些现代建筑也在讲求岭南特色,广州岭南花园的设计就体现了建筑与岭南文化的全方位结合。[4]因此,通过参观岭南建筑与园林,可以在与岭南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中,看出并归纳出岭南文化的演进及交汇的轨迹。
此外,还可以组织受教育者搜集岭南历史名人,对这些名人进行介绍,加深受教育者的印象;组织各种岭南文化探讨的社团活动,如粤曲小唱、客家山歌欣赏、潮汕英歌舞的观赏等,让人领略岭南艺术的美,激发人们的兴趣;比较广东客家、潮汕、广府的三大方言,音异意同,既增进不同族群的感情和了解,体会岭南文化之美,又能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让人们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3.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岭南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与地位的提升,构筑广东文化人才高地。人类文化的薪火传承的途径和手段是多样的,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由规范化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文化传承与提升之所系,因此,要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就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岭南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与地位。广东曾借改革开放之利,一跃成为经济大省,享誉世界,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要主动跟上,没有文化建设,经济就会缺乏发展的后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短期发展看经济,但长远的发展就要看文化。但文化建设又是必须经长期栽培才有收获的,可当前,一些人对金钱的追求和崇拜超越了对文化的热爱,每年的高考,金融财经、法学、工学等实用专业永远是热门,因为这些专业容易就业且收入高,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则意味着清贫与寂寞,这也意味着岭南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与待遇是有限的。但这种浮躁的背后却是令人担忧的未来,二战后的日本也曾有一段时间热追金融,结果导致基础人才匮乏,进而出现经济萧条的苗头。日本政府及时扭转这一局面,加强科技人才和文化的培养,才使经济重现良性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文化基础,如果大量优秀人才都抛离文化熏陶,抛弃基础学科的学习,钻进“钱”眼里,这“钱”又能从何而来?这样的发展是终不会持久的。
广东对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一些省份相比,显示出社会投入不足,个人负担太重。广东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免除了学费,但书费、校服费等教育开支家庭还是要负担很多,这种负担还蔓延到学龄前的幼儿教育,幼儿园入学难更甚于考大学,幼儿园一年的学费几乎要上万,这对许多低收入家庭来说更是困难异常。可是昂贵的教育负担却没有大幅提高教师的待遇,教师队伍中又有编制老师、编制外老师、合同老师、代课老师等多种身份存在,同工不同酬,遍布大中小学各级教育机构。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上,又陆续采用各种数字化的管理制度,将教师的各种工作换算成工作量,教师每天只能在各种量化指标中疲惫周旋,结果认真做研究的、真正教学的只能始终处于边缘;而且教育的改革常常将一线教师作为改革对象,施加更多的管理制度,这些现象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岭南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这种只看重短、平、快的功利主义办学思想,对建设人文精神的百年大计是有害的,它忘记了素质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而是人文品格和文化精神的综合培养;学生进学校的初衷是综合性、多方面的,是提升个人的全面素质修养,而决不仅仅只是为了求得一份工作。所以,政府应加大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建立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才能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4.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在交融与碰撞中创新岭南文化。具生命力的文化从来不会是单一的,她是多元、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就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在南越国时期,岭南就已与外来文化产生交流;清代,广州作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城市,岭南文化积极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培养出一大批改写中国近现代史、享誉世界的伟人;上世纪,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又作了很好的示范,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激撞至今仍脍炙人口,形成和加剧了“敢为天下先”、“勇往直前”的岭南文化特点。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一角落,文化也随商品、劳动力的流动走向世界,任何文化已不可能闭关锁国,唯我独尊,完全不受干扰地自我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现在关起门来喊岭南文化有多好,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恐怕连青少年都不会相信。所以,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需要发展文化来争夺青少年,抱残守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冲突和输出的关键不但在于是否继承传统,还在于如何竞争,如何提高岭南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开放的文化会带来很多文化上的挑战,麦当劳和西方电影的文化渗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苦恼,众多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和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学生,无论心理状况、生活环境还是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少年喜欢吃肯德基,喜欢看引进的大片、韩剧,过圣诞节等,对于传统的岭南文化艺术如粤剧、客家山歌不屑一顾,一些岭南民俗被斥为“老土”。[5]面对这些冲击,教育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因为成功的教育总是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在稳定中传承,在传承中有保留地变异。的确,随着真功夫等中式快餐的出现,喜洋洋的受欢迎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从长远来看,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壮大岭南文化。
但开放的文化不只是吸收,还要大胆走出去,可在岭南文化的输出战略上,出现了不少急功近利、滥竽充数的假冒伪劣现象,一些地方出现旅游部门收钱,文物部门花钱,中间隔着文物保护的门坎,申遗只是为了提高门票价格;有些地方把仿古当做文化保护,许多仿古建筑既没有文化效益、经济效益,也没有提高公民素质的社会效益,其虚假和肤浅破坏了岭南文化的自然与淳朴,误导了岭南文化的教育,非常不利于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所以我们的岭南文化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创新岭南文化,这也是广东文化教育建设的崇高使命。
5.在传承与教育中大胆扬弃,与时俱进,增强岭南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岭南文化有着众多传统美德,邻里和睦、“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讲礼貌、守时、办事稳重等一直是广东人的持家兴业之道,这也是今天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岭南文化中也有着许多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如珠江三角洲“吃鱼生”的习惯,是极不卫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这种恶俗是应随现代文明的发展而被淘汰的;此外,铺张浪费的婚宴丧葬风俗,重男轻女的生育观,以及一些与科学严重对立的迷信风俗,都应该改变。
很多学生对家乡是无限热爱的,对岭南文化的学习有着深沉的爱,而且岭南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不少非岭南籍大学生的兴趣,只是以往我们在强调大一同的文化观念框架下,在文化的教授和传承上过多强调正统文化、主流文化,对一些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岭南风土文化采取不认同态度,重则打压,轻则避而不谈,对岭南地方文化斥责为“地方主义”,并有意或无意地放大了岭南文化的缺点与不足,遮盖了岭南文化的精华与传统美德,对岭南文化一直采取不重视的态度,教学手段、理念和方式等又多年不变,才导致岭南文化的课程设置不如人意。现在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在现代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创造性地挖掘和融入岭南传统文化的要素,采取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眼光来利用传统岭南文化资源,在传授岭南文化的过程中,继承与扬弃并存。
三
人才有赖于教育。教育机构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特征,是创意人才群体的人才。[6]广东经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从缴费到免费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向教育大省、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但离一个文化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地区之间的差别也在缩小,不管是作为河流文化的传统中原文化,还是作为海洋文化的传统的岭南文化都面临着一个转型问题,岭南文化也不例外,如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又如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推动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这一系列问题都摆在岭南文化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面前。
现在,《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加快解决中小学代课人员问题,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这对广东于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与港澳紧密合作,选择、传递、保存岭南文化,深入研究和探讨岭南文化、岭南精神、人文与科技、素质与能力、理性与实用、继承与创新,以文化促建设,以文化求发展,把广东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打造成中国南方教育高地,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岭南文化形象的提升,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务实·前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2]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20-221.
[3]广东文化艺术论丛编委会.广东文化艺术论丛(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559-564.
[4]李宗桂,等.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文化发展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82.
[5]林爽,赖佳,李国富,等.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7:84.
[6]谢国明.新语——谁是文化的敌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100.
ClassNo.:G12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RolesofLingnanCulturalintheHeritageandInnov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Rao Pinliang
Lingn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which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 Lingnan Culture should bring into full play in the building a strong province through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 And educa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and the carrier of innovation .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is a hard task which the Lingnan Cultur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 Propagating Lingnan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uilding a strong province through culture strategy
Lingnan Cultural; higher education; heritage; innovation
饶品良,硕士,讲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邮政编码:510640
1672-6758(2011)03-0003-3
G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