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
——读《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

2011-04-07

关键词:异化理论对象化二者

李 佳

论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
——读《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

李 佳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对象化、异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一般本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现象,而异化劳动只是对象化劳动的特殊情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区分二者对于异化理论,特别是对异化的扬弃,肯定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劳动;对象化;异化

《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初步规划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方向,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马克思探讨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劳动,是以区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探讨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思异化思想、人的本质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 对象化和异化概念分析

劳动不仅是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作为劳动的两个方面的对象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我们来作详细分析。

1.政治学意义上的二者概念分析。

在政治学意义上的二者概念是没有区分的,浑然一体的,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对象化概念,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启蒙学者那里。英国的哲学家霍布斯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第一个在不确切的意义上使用过异化概念。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自私的,为自己谋利益的,但这样的状态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因而需要订立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授予国家,通过国家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由于国家是人们转让了自己的权利而产生的,因而说国家的意志和公共的权利是个人自然权利的异化。之后,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著作中,异化方法得到了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次明确表述,当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只是对政治异化的表达,他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的根源,封建国家是社会异化的集中表现,并提出返回到理想的“自然状态”中去。

2.哲学意义上的二者概念分析。

在哲学层面上的对象化和异化概念同样也是没有区别的。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异化概念来说明其哲学的基本范畴——“自我”与“非我”的联系:能动的“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并反作用于“自我”。

真正将二者改造为哲学范畴的是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对象化就是异化,精神主体在运动中创造出异己的对象,也就是主体外化为他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异化的过程。黑格尔对异化、对象化的解释包含着唯心主义的神秘因素,但是,在其思想中包含有合理的内核,就是他关注了劳动这一概念。通过劳动,人逐渐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劳动对象中直观自己,认识自己。

费尔巴哈的异化、对象化思想与黑格尔的异化、对象化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在对象化的主体上,费尔巴哈用感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作为自我意识的代名词的人。他认为感性的人只能客观地表现自己,人的本质必须对象化,对象是人展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真正的、客观的自我,人只能从对象中直观自身。费尔巴哈看到了人是通过对象来认识对象的,但是他把人看作是纯粹受动的感性存在物,认为人是通过对象如同照镜子似的直观自身,而没有看到人是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能动地认识对象和自身的。因而他的异化、对象化理论还只是停留在人本主义的、非历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水平上。

3.社会学意义上的二者概念分析。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二者概念,是由马克思所开创的,他是在扬弃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对象化、异化概念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并且开始区分对象化和异化的概念。他把对象化作为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的一个理论基础,同时也看到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特点,即劳动是一个创造符合人类目的的对象的过程,从而区分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

对象化,马克思认为,是劳动主体以第一自然为对象,在对第一自然改造的同时,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的过程。马克思说:“劳动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同时,劳动的对象化不仅以第一自然为对象,而且也以人本身的社会关系为对象进行改造。马克思也说:“人在实践上和理论都把类——他自身的类和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2]在对象化劳动中,人与人不仅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要消除“劳动异化”,就必须改造“对象化劳动”中的社会关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讲的劳动的对象化是主体人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样的客体的过程或状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3]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和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二 劳动的异化和劳动的对象化分析

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和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批判,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了自己全面系统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紧密相联、层层递进的规定上:一是物的异化,即工人的劳动产品“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二是主体活动的“自我异化”,即工人的劳动成为资本家聚集财富的源泉,是一种强迫的劳动,是痛苦的来源;三是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的总体异化即“人与人相异化”。

劳动的对象化理论,在《手稿》中大多是和劳动的异化理论混杂在一起论述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劳动的异化理论中推导出劳动的对象化理论的内容:从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上看,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即人的类特性的对象化。这样,人不仅在劳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显现,而且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自己的特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对象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从与劳动过程的关系上看,劳动产品本来是劳动活动的凝结,也必定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挥”,是自由生命的表现,是人的天赋自然力和生命得到充分施展的活动。从与人的类本质的关系上看,真正的劳动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而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不过是人的对象化了的本质力量,因此,真正的劳动同人的类本质是直接同一的,其间并不需要任何中介,个人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类”,“类”不过是放大了的个人,每个人在自己的劳动中,都能直接证实和实现自己的本质。从与他人关系上看,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来说是现实的关系,真正的劳动既然否定任何自私自利的动机,因而它不仅是每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也是完全以他人的需要为目的,彼此为对方而劳动。劳动的对象化反映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真正和睦平等的社会关系。

三 劳动的对象化理论和劳动的异化理论的关系及区分二者的意义分析

1.二者的关系分析。

对于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们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一般本性,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现象,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种对象化劳动就永远不会终止,而异化劳动只是对象化劳动的特殊情况,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表现为劳动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卢卡奇对此有着更为简练的解读:“对象化是一种人们借以征服世界的自然手段,因此既可以是一个肯定的、也可以是一个否定的事实。相反,异化则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的特殊的变种。”[4]所谓“特殊的变种”,是指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者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从具体的劳动过程分析,劳动的对象化是属于自己的劳动,是肯定自己的劳动,在劳动中我们感到幸福,它发挥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因而它是自愿的劳动,劳动的目的是满足劳动的需求;而劳动异化是属于别人的劳动,是否定自己的劳动,在劳动中我们感到不幸,是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因而它是被迫的强制劳动,是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2.区分二者的意义分析。

马克思区分劳动的异化与劳动的对象化理论切中了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为人类合理健全地认识自身提供了可信的理论参照或依据。我们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来认识区分二者的意义所在。

在理论上区分二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异化的扬弃,肯定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及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上。劳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类本质、类生活的对象化,作为劳动的对象化的特殊形式的劳动的异化,与人的某种程度的发展是有所联系的,必定印证着人的某些本质力量。基于此,当私有财产被看成是劳动的异化的产物时,这就需要认同私有财产所凝结并体现着的人的某些本质力量,由之需要承认私有财产所具有的表征社会财富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从劳动的对象化理论意义上讲,以财富形式出现的私有财产乃是社会生活之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仅仅是指扬弃私有财产导致人的异化的那种性质,而并不是把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一并予以取缔,这也使我们与粗陋共产主义区分开来。

在实践上区分二者,对于我们澄清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劳动的异化现象有重要的意义。异化只是对象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从本质上区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信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

[1][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56、52.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9.

ClassNo.:B 0-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AlienationandObjectificationofLabor

Li Jia

On the basis of sublating Hegel and Feuerbach’s objectification and alienation conception, Marx put forward the alienated labor theory. He reckons tha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labor is the normal state of labor and is a timeless phenomena of huma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lienated labor is the special state of labor ,it is the loss of object of labor happened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differentiation for both of them have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labor; objectification; alienation

李佳,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邮政编码:241003

1672-6758(2011)03-0032-2

B 0-0

A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对象化二者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摇曳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对京剧表演对象化思维的反思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