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学生笔墨创新潜能研究

2011-04-07杨浩峰

关键词:国画笔墨中国画

杨浩峰

用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学生笔墨创新潜能研究

杨浩峰

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分析的方法,突出分析山水写生如何心物交融,如何表现物象不似之似,如何植根于民族文化母体,如何启迪笔墨创新灵感。它优化了写生实践教学的全程理论指导,有利于学生奠定浓厚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美、凝炼美,强化美感意识,开发艺术创新潜能,使山水画写生作品更加趋于对自然景观的提炼与升华。

国画教学;理论分析;笔墨创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可谓“国画”之本。但在中国画教学中,绝不可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中国画生命活力之源。

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坚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传统文化、艺术理论,融“造化”、“心源”于一体,善于提炼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笔墨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

一 突出心物交融 强化学生的笔墨创新能力

心物交融是“缘情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基础和前提。是构成“意象”“意境”和“境界”范畴的核心,是山水写生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笔墨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1.观看传统作品,分析传统作品,拓展写生笔墨创新的思维空间。

结合写生,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展示传统绘画中运用不同“笔墨技法”的大师作品,并进行系统分析讲解。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手法;风格的形成与变化过程;笔墨技巧与不同绘画风格的关系;画家的观察力、创造力及表现力;观察感悟能力与学问修养之间的关系等。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前人笔墨技法形成过程的了解,同时针对写生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内容向学生提出笔墨技巧上的探索性的问题,用于指导写生实践,有利于学生开阔艺术思维,拓展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从而,启发学生不断观察,反复实践的强烈兴趣,增强笔墨创新的表现能力。

2.感悟写生作品,分析写生作品,增强学生的笔墨自我创新才能。

在写生课程中,我们注重选择风景优美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增强美的感染力。每次写生,都是让学生自拟题目,自主选择题材,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同时对写生作品进行认真筛选,以具有笔墨创新标志的学生写生作品为样板,召开学生笔墨创新能力分析会,重点分析写生作品中笔墨创新的特点;分析每种技法是如何形成的;分析写生与创作的关系。让被分析作品的作者谈体会,大家谈见解,并要求学生实践出某种结果,使学生深入感悟如何提高笔墨创新的能力与技法,促使学生的笔墨创新水平在探讨与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增强。

3.注入情感意境,分析情感意境,使笔墨语言充分表达作品意境创新。

体现大自然的奥妙与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画活的灵魂,为此,我们在山水画写生实践教学中,无论分析古代作品、现代作品,还是学生的写生作品,都侧重分析在艺术创作中如何注入情感色彩;物性与人性如何交融;如何将心境寄寓在物象之中;如何反映创作思想上的新境地。通过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画家的不同表现手法是在不断实践、反复探索中形成的;认识到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与提高自己对山水审美及艺术表现能力的关系,从而沿着正确途径攀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如有神”的艺术境界;认识到如何借助“事物”这个载体及不同笔墨技巧的重新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深切地体悟物即我心,我心如物,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真谛,以达到操笔入心,笔随意运,景物随意措置,构图简洁新颖,扩张恰到好处,气韵自然而生的境地。

二 突出不似之似 提升学生的笔墨表现品味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风格。运用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摒弃只是单层次的以形写形,纯客观性直露而无味的表现手法,使国画笔墨语言能够“以神为中心”,重在“传神写神通神”,强调物之神即不似,做到绘画以传神为美,让山水传神、笔墨传神,传神的不似之似成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第一要义,是提升中国画品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分析笔墨技法如何表现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实践教学中,重点分析“以形写神即神出于形,形以传神”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画是自然物象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化的形态,不是现实生活中景物的刻板再现,不能拘泥于逼似某一实有对象,应摆脱对物象做穷形尽相的描绘,而只须与自然法则及规律相统一。如果所画山川和某一实有的对象一样,则不能“贯山川之形神”,故绘画应“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研究了许许多多的奇峰作为创作的基础,经过精心地酝酿、意匠,达到了“山川与神遇而迹化”,也就是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与“我”的精神相遇而形迹融化,山川与“我”高度统一,所画山水突出的是“胸中丘壑”,作品才不至囿于生活中某一实有山川的简单模写,才能使之形具而神生。

2.分析如何对生活中山川的神髓加以突出夸张和艺术概括。

重点分析画家作画如何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学生懂得不能只看到具象而忽视艺术中的抽象表现,抽象与不似之似才是更广阔更超脱的精神天地。所以,艺术家在艺术传达时不可受形所累,但更不可不知所画为何物,不能认为别人看不懂则是创新,而必须把握以形写神,形神兼容之度。也就是不但要表现出事物的形象,还必须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夸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表现事物不似之似的神髓所在,也是以形写神的基本原则。

3.分析如何笔随心驰、墨随心运,使笔墨创新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重点分析笔墨如何随着心灵畅游山川的主观意性纵横涂抹,展现出活泼的生韵气息,以达到笔墨准确表现心灵对自然的审美感受。这首先要有笔墨翰畅,痛快淋漓的传达形式。它需要解除由于受形所累而导致的对心灵的羁绊,从而无拘无束,畅神舒怀,用笔用墨自然,不刻意营造完美的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活动充分释放出来,展现笔墨精神的张扬,一切都是顺应着内在生命的律动而激荡变化。在形而上层面上,给人的自由想象与直觉判断以无限的空间。同时要具有娴熟的笔墨技能,展现对事物特征精致入微的提练概括与刻划。从而使笔墨语言突破种种蕃篱,灵动自由,形成氤氲生机,取得独特新颖的审美效果。

三 突出人文理念 启迪学生的笔墨创新灵感

人文理念是艺术本质的创作根源,是作者的心境体现,它决定着国画艺术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决定着绘画创作中美感注入作品的多寡,它不但取决于绘画技巧,更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及创作者的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它对绘画的指导性作用不容质疑。启迪学生的笔墨创新灵感必须抓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本要素。

1.分析中国画笔墨创新特点的本质。

分析中国画笔墨创新特点的本质在于使学生明确笔墨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认清画家与画匠的明显区别。中国画笔墨创新体现于画家的自我个性表现,离不开民族母体文化的渊源。具体而言,笔墨创新就是画家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的面貌与风格。也就是说,画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艺术风格独特鲜明。而画匠则不然,画匠虽然也有熟练的绘画技法,但其作品多以摹仿、重复前人或今人的粉本或技法而成,很难看到自己的艺术特征。因此,作画匠易,作画家难。历史上,独具风韵的画作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以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为例,傅抱石的散笔皴法,李可染的大胆泼墨,陆俨少以书法线条入画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都是名垂青史的艺术瑰宝。可见,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是笔墨创新的重要标志。对推进中国画与时俱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分析中国画笔墨创新与民族文化母体的关系。

中国画笔墨语言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母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艺术的产生与个性化的创造不但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还应与艺术家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由时代和生活引发的冲动与思考密切相关。故艺术家的创造性须自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艺术创作如果脱离本民族的文化母体,将失去灵魂与价值。山水画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艺术之一,她探索与反映宇宙自然之奥妙,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自我中心的态度,从不满足于描摹客观物象的外在体貌,她将包蕴着中国哲学内涵的表现形式与创造性作为绘画追求的至高境界。笔墨的创新与发展承携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是民族文化母体内核的嬗变与升华。

3.分析中国画笔墨创新与个人学识修养的关系。

分析中国画笔墨创新与个人学识修养的关系在于使学生明确个人的学识修养是赋予艺术之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画家必须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必须具有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的艺术功力与艺术修养,离开这些则将失去中国画应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本质。同时明确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要靠对记事状物的领悟,也就是靠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所以它离不开人的广泛学识与艺术智慧以及对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在一张作品中融入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特有风格,它使作品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果作者知识匮乏,这种耐人寻味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事实充分说明,建立具有理论依据的艺术风格必须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

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分析的方法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思维方式,可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产生弥足珍贵的灵性。有利于学生笔墨潜能的开发,真知灼见的获得与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从而不断提高笔墨造诣与创新水平。

[1]卢禹舜.国画山水技法画例[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7.

[2]邱振亮.血脉的回响[J].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12.

[3]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J].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

[4]陈运进.中国画的笔墨 传神与意境[J].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94.

[5]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李可.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DevelopingtheStudents’PotentialswithPracticalTeachingMethodin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s

Yang Haofe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emphasizes the innovation inspiration and optimizes the whole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 The us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helps lay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theory and develop the potential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recogni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 theoretical analysis; writings innovation

杨浩峰,教授,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研究方向:美术教学与中国画创作。邮政编码; 158100

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用国画山水写生实践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学生笔墨创新潜能研究》

1672-6758(2011)03-0019-2

G642.0

A

猜你喜欢

国画笔墨中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