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与特点①

2011-04-07杨昕沫

关键词:政党政治叶利钦政党

杨昕沫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简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与特点①

杨昕沫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苏联解体后的20年,独立的俄罗斯在政治上从“一党制”走向了“多党制”,开始形成政党政治。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各党派通过不断的斗争与重组,在多次的立法过程中促成了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合法化。在这一制度转型期内出现的政党政治,带着明显的过渡色彩,打着浓重的俄罗斯式的烙印,是“无执政党政治”的典型。至今,俄罗斯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

俄罗斯;叶利钦;政党政治;多党制

Abstract:Two decades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witnessed radical changes of system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independent states,the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realm being the formation of party politics marking Russia transformed from one party system to multi-party system.During the rule by Boris Yeltsin,owing to struggles and reconstruction among different parties,multi- party system was finally legalized in the course of various legislations.However,such a party system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for the reason that it emerg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whole social system.Such a political system is typical one featuring without ruling party.So far,no party system has taken shape in Russian in a real sense.

Key words:Russia;Boris Yeltsin;party politics;multi-party system

苏联解体已近20年,在此期间前苏联各国都经历了痛苦的制度转型,尤其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迄今为止,虽然俄罗斯国内的各种形势已有所好转,但仍未真正实现国家的复兴,仍然处于制度转型之中。而“政治领域的变化应该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制度变迁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1]4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俄罗斯从“一党制”转向了“多党并存”。这一变化恰恰发生和发展于叶利钦执政时期。

一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

早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在苏联推行多党制的政治思潮就已经开始萌发。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方针,更是迅速刺激了苏联国内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大量涌现。这些非正式组织1989年已有 6万多个,1990年 8月增至 9万个,[2]6921989年7月成立的以叶利钦为首的“跨地区代表团”便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苏联共产党内也出现了分化,在组织方面形成了三个派别:“民主纲领派”(鲍·叶利钦、亚·雅科夫列夫等)、正统的共产党员团体(叶·利加乔夫、伊·波洛兹科夫、根·久加诺夫等)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试图走中间路线的派别。尽管这些派别已经在苏联共产党内部不断发展起来,但它们都为禁止建立党团的规定所束缚。[3]在这一背景下,苏联社会中关于实行多党制和取消苏共领导作用的宪法第6条的呼声逐渐高涨。

1990年2月,迫于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的压力,苏共二月全会提出要对苏共进行“革命性改革”,并修改宪法第6条。苏联宪法第6条明确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4]在此次会议则被修改为“苏联共产党、其他政治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及其他社会团体和群众运动通过自己选出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5]同年3月,苏联第三次人代会通过了宪法修改法案。第6条宪法修改法案的通过无疑是在苏联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了多党制的内容和基本原则,取消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90年5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结社和信仰自由法》,此法于1991年1月1日生效。1990年10月9日,又通过了《苏联社会联合组织法》和《苏联社会联合组织生效法》,规定所有政党和组织一律平等,使多党制原则具体化。1991年俄罗斯宣布《苏联社会联合组织法》适用于俄罗斯联邦,俄罗斯多党制开始形成。[6]1990年10月,“民主俄罗斯”运动成立。这个在苏共实行多党制后成立的苏共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在1991年的竞选中帮助叶利钦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

1991年苏联解体后,突然间的思想解禁使得俄罗斯政党林立,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发展。据统计,1992年6月,仅在俄罗斯司法部门正式登记的政党和组织就有1000多个。但除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以外,这些政党组织涣散,缺乏必要而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

与此同时,俄罗斯实行的激进的自由主义改革宣告失败,俄罗斯民众纷纷将矛头指向政府,俄各政治派别也顺应民意,批评当局一味倒向西方的政策。各种政治力量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两大阵营,即以总统叶利钦为首的“总统派”和以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与最高苏维埃为主组成的“议会派”,最终出现了1993年10月的“炮打白宫”事件,政治斗争上升为武装斗争。事后,俄罗斯出现了政党集中化。一方面,俄政党数量不断减少。俄罗斯杜马中的议会党团由1993年选举后的8个减少到1995年选举后的4个。[7]1998年6月俄罗斯的全联邦性政党有225个,而到1999年1月1日在俄联邦司法部登记的全联邦性政党和社会组织已减至141个。[8]另一方面,俄政党素质得到提升。救国阵线、俄罗斯民族统一组织、自由俄罗斯人民党等一批因采取极端方式与政府对抗的政党或被停止活动,取消参加新议会竞选的资格,或遭沉重打击,影响力大大下降。也有一些人数很少的政党和组织自行消亡。当然还有一些政党经受住了考验而且获得了发展,如曾一度被停止活动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被允许恢复活动之后,在1993年的俄杜马选举中成为第三大党,在1995年的俄杜马选举中又升为第一大党。

1993年12月,经全民投票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初步奠定了俄罗斯多党政治的基础。“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样化、多党制”,“社会团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禁止建立其目的或活动在于用暴力手段改变根本宪法制度,破坏俄罗斯联邦的完整,危害国家安全,成立武装组织,煽动社会、种族、民族和宗教仇恨的社会团体,并不允许其活动”等条文被写入宪法。该宪法在赋予了多党制在俄罗斯国家政治中的合法地位的同时,也对政党的组建与活动做出了相应规定,但在这部宪法中并没有关于政党的专门条款。1993年的俄罗斯宪法通过后不久,俄罗斯制定了国家杜马规则,规定议员联盟被称为议会党团,其主要功能是把本党或联盟党的议员联合成一个整体,起联系政党组织同政府和议会的纽带作用。可见,1993年12月,根据新宪法和新的国家杜马选举规则举行的国家杜马选举,成为俄罗斯多党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议会党团的出现,使各党派有了新的政治活动平台,促进了多党制在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6]各政党进入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通过参加选举和进行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98年8-9月,国家杜马两次拒绝叶利钦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迫使叶利钦改变了以往一贯强硬的姿态,对反对派做出了重大让步,转而任命各派政治力量都能接受的普里马科夫为总理。

1995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次讨论政党法,探索对已经成型的政党进行管理的办法,包括对政党成立和注册的程序,政党的权利与责任,对政党活动的监督等。1999年12月杜马又一次讨论政党法草案。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政党法》草案经杜马通过,联邦委员会批准,总统签署生效。[9]较之叶利钦时期对政党的限制政策不同,此法将俄各政党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也意味着俄罗斯越来越重视政党的规范化发展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支柱作用。

二 叶利钦时期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原因

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经过了近十年激进的社会转型,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政党政治既不同于苏联时代的一党天下,也未完全形成其所尽力效仿的西方模式的“多党制”,带着明显的过渡色彩,打着浓重的俄罗斯式的烙印。

(一)特点

1.此时期的各政党组织和指导思想方面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它们多为政党的初始状态,没有或缺乏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例外)。各政党的政治主张多是对过去历史的批判,主要是以一种抗议党或破坏性党的面目出现,难以作为建设性政党承担起建设未来俄罗斯社会的重任。在组织纪律方面,除俄共外大多数政党局限于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一些大城市,在俄广大农村地区影响不强。有些党的党员甚至可以跨党活动。派别众多但又缺乏鲜明个性,令政党在俄罗斯民众的心理上,被认为其做秀的成分超过了其实际的政治能力。

2.无执政党,只有政权党。唐贤兴教授甚至认为现代俄罗斯是一个“无执政党的政治”的典型。政党政治的核心内容是政党掌握和领导国家政权,在掌握政权之后贯彻和实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愿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俄罗斯独立以来,支持总统叶利钦的三个政权党(“俄罗斯民主选择”党源于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前2个月成立的“俄罗斯选择”竞选联盟,“我们的家园——俄罗斯”源于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前8个月成立的中右竞选联盟,“统一俄罗斯”党源于国家杜马选举前2个月成立的团结竞选联盟),实际上均是在其授意或支持下,为参加国家杜马选举而在短时间内组建和发展而来;其他政党也多数是由政治人物——当时的政府总理或重要部长建立的。这些政治人物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党的领袖,而不是由政党选举出领袖,这就使得这些政党更多的依赖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而不是靠纲领政策吸引从而获得群众的支持,政党与党首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曾在1995年的议会选举中成为议会中的第二大党团,但在1999年的俄议会选举中却遭遇惨败,仅得到1%左右的选票,这与切尔诺梅尔金被解职不无关系。此外,各政党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或是政府要员,或是地方的实力派人物。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俄罗斯历史传统的因素,即俄罗斯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领袖崇拜”意识;也有俄罗斯宪政体制中的“强总统-弱议会”因素;同时,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颓势归咎于苏联时期的政治体制,也成为俄罗斯民众拒绝某个政党单独执掌俄罗斯国家权力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

(二)原因

1.“领袖崇拜”意识。“唯一的欧亚大国”地位一直都是俄罗斯的骄傲。俄罗斯一方面在不断尝试吸收和融入西方文明,一方面又保持着自己专制集权主义的历史传统;俄罗斯民众一方面在渴望民主与自由,一方面又期许着“强人”治俄时代的来临。这种历史传统和民众心理对苏联和现代俄罗斯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列宁曾经设想建设一个完全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但这种设想最终成为了美丽的“梦想”;到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在苏联更是发展到了极致。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位居高位的政治人物几乎都受过这种思想的熏陶。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讲,“强势人物”现实主义铁腕政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某一政党的枯燥而又看似遥远的强国理想。所以,学者们在形容俄罗斯总统制的时候,也多冠以“集权”二字。

2.“强总统—弱议会”因素。虽然议会加速了俄政党制度的发展,为各政治派别提供了参政议政、制衡总统、实现真正民主的场所。但首先,俄杜马的选举制度令最终进入的政党无法在杜马单独成为超半数党。其结果是,除非与其他党派联合,否则任何政党无法单凭本身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联合就会造成妥协。其次,议会的存在使得俄政党不得不受制于总统。在西方所倡导的政党政治中,议会是政党活动的主要舞台,是与总统权力相等的国家权力体系。但俄罗斯存在的“强势总统”制度,使得在俄罗斯的“三权分立”中,国家的执行权力集中于总统一人手中,而议会对总统的直接制约力非常有限,难以同总统抗衡到底。不但俄罗斯国家杜马拟出的国家法律只有总统签署方能生效,而且在出现俄罗斯宪法第111条和第117条所规定的情形时,总统甚至可以行使宪法授予的权力直接解散议会。这样的结果是造成亲总统的“政权党”不断强大,而其他党派势力渐弱。发展到普京时期,在进入俄议会的4个政党中俄共成为唯一的反对党,而得票率仅为 11.6%。[10]由此可以认为,在俄罗斯总统与各派政党的关系中,总统完全可以通过制约议会而限制政党。唐贤兴教授在其文章中犀利地指出,在俄罗斯“总统集权制下,总统就像一个只负有限责任的沙皇一样,高踞于一切分支权力之上”,“他……拒绝建立‘总统政党’(执政党),因为这样会把总统自己置于国家政治精英的监督之下,对于总统来说,他就处于国家权力结构中不利的位置”;而对于俄总统与议会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唐教授认为:“这个高高在上的总统,依然需要杜马这样的代议机构,需要政党制度的存在,以便通过有效的立法。可以说,借助议会和政党这些现代政治机构,总统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似乎更有权威,更具合法性。”[11]

3.俄罗斯民众的社会心理因素。政党是民众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代表,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而民众的支持也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苏联在苏共的领导下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积弱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了欧亚“帝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两大霸主之一。苏联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民众的支持,而失败的原因也在于其失去了民众的信任。苏共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一党独大,拒绝接受人民的意见和监督,打压一切持不同政见的党派与团体。僵化和自我封闭的体制造成了苏联经济、社会情况的日益恶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严重下滑,失尽民心的苏共在人民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中被宣布解散,其政治体制在俄罗斯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迹。因此,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超政党”身份领导俄罗斯时,获得了追求西方民主政治的俄罗斯民众的好感与支持,这也更加促使叶利钦限制政党的发展,重视扶植支持自己的利益集团,导致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寡头政治突显。

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党政治是一个过渡期,政党建立由混乱转为规范,政党活动由无序转为有序,政党作用由低下转为上升。[8]247尽管在此期间解决了许多过渡中的重要问题,但俄罗斯至今仍未形成真正西方意义上的政党制度,俄政党也难以真正像西方政党那样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其作用。

[1]冯绍雷,相蓝欣.转型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2]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92.

[3]安德烈·尤里耶维奇·舒托夫.俄罗斯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现状[J].刘毅,译.国外社会科学,2008(5).

[4]苏联第九届最高苏维埃非常第七次会议.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1977年)[EB/OL].[2010-08-12]http://wenku.baidu.com/view/a8bae807e87101f69e3195fa.html.

[5]王立新.试析转轨时期俄罗斯的政党制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5).

[6]庞大鹏.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发展变化[J].当代世界,2008(5).

[7]王春永.俄罗斯政党政治系统分析[J].今日东欧中亚,1999(1).

[8]海 运.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3.

[9]陈新明.俄罗斯政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1).

[10]林怀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唐贤兴.无执政党的政治:后苏联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变迁[J].俄罗斯研究,2003(2).

责任编辑:骆晓会

Analysis of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s Party in Yeltsin Times

YANG Xinmo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rbin,50018)

D73/775.112.2

A

1674-117X(2011)01-0052-04

2010-10-14

杨昕沫(1978-),女,黑龙江黑河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俄关系史研究。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叶利钦政党
叶利钦演戏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抓住重点
台湾政党政治中的“时代力量”
关于加强我国政党政治过程的研究和教学的思考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站在叶利钦墓前
从中外政党比较研究的视角看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发展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政党政治思想探析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