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铁笼中“生活与艺术的乌托邦”①
——读《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
2011-04-07郑坚
郑 坚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现代性铁笼中“生活与艺术的乌托邦”①
——读《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
郑 坚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波希米亚是一个当代文化时尚中颇为吸引眼球的词汇,卫华博士于浙江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深入探讨了这样一个舶来词和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概念发生和精神谱系。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的学术专著,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现代社会中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凭藉。
《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现代性;波希米亚;波希米亚精神
Abstract:Bohemia is an eye-catching fashion vocabulary in contemporary culture.A doctoral thesis of the“Bohemian spirit in perspective of modern aesthetic culture”written by Dr.Weihua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deeply analyses a borrowed words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and the conception place as well as spiritual genealogy.This is the first academic works which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cultural phenomenon of“Bohemian”.This cultural phenomenon,as an important virtue also helps us grasp the profou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Bohemian spirit in Perspective of Modern Aesthetic Culture;modernity;Bohemia;Bohemian Spirit
波希米亚是一个当代文化时尚中颇为吸引眼球的词汇。在论及中国都市文化,特别是北京的“北漂”一族时,例如画家村、迷笛音乐节、摇滚新势力、先锋戏剧、行为艺术、流浪艺术家、另类文化等北京林林总总的多载体、多元、先锋的城市艺术景象时候,波希米亚一词越来越成为时尚艺术家热爱使用的词语。不仅在艺术领域,波希米亚也出现在各种表征前卫时尚的日常生活领域,如室内设计、服装、泡吧、驴友等。波希米亚,一个外来的词汇,怎么会在中国对号入座?为了回应当下中国城市新生艺术文化景观,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景象,有必要去深入探讨这样一个舶来词和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其概念发生、精神谱系。卫华博士于浙江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以下简称《波希米亚》)出版了,[1]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波希米亚”文化现象的学术专著,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现代社会的波希米亚文化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凭藉。
一 波希米亚与现代性铁笼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历史文化语境,波希米亚都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文化现象,这是卫华的一个明确而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理解波希米亚的原点。尽管一提到波希米亚,人们会想到地理意义上的欧洲波希米亚地区和早期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显然这都不是我们现在真正要关注的波希米亚。
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波希米亚概念,与文化意义上的波希米亚概念相去甚远。而吉普赛人的放浪的生活方式,对于该民族本身而言,或者在“古代人”的视野中,似乎并没有成为一个具有美学精神的现象,只有进入到现代(近代)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的审美中,它们才成为一种带有艺术魅力和审美精神的艺术化的生活。因此,波希米亚的内在特质是在它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中生发的。没有现代都市,就没有波希米亚;没有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萌发的布尔乔亚,也就没有波希米亚。然而,波希米亚与现代性的吊诡又在于,波希米亚又呈现出一种对于现代性的叛逆和另类景观,它看起来又是反布尔乔亚的现代性的。
在《波希米亚》一书中,卫华认为,波希米亚自19世纪以来,绵延一个多世纪,是西方现代历史上特殊的艺术文化现象。波希米亚精神,是现代西方19世纪以来逐步增长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流浪、仇布、自由、反叛、浪漫、解放、颓废、想象力、身心并重、潜能发挥和艺术至上等跟随现代社会兴起的现代性体验,以奇特方式融合在波希米亚的世界。作为现代性情境的产物,波希米亚主义是现代文化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身份的构建与认同,是知识分子应对现实人生世界的境遇折射、策略寻找和人格想象。
我们在理解波希米亚时,有必要特别关注它与现代性的关系,这样就先要把握现代性的意味。现代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奥古斯特·孔德最先发现现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断裂”现象,他认为,人类社会正在从过去封建的、尚武的和神学的阶段向现代的、工业的和科学的阶段过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把现代文明社会或制度的性质和问题归结为“工业主义”的影响,他观察到在现代工业社会,“以往只起着次要作用的”经济职能“现在却跃居首位”,对于经济和商业的过度追求是“道德全面败坏的根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包括现代资本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和控制的情况下,社会日益呈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二难抉择问题。现代性社会中从工具理性化导致的自我运行的控制机器的“铁笼”,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技术统治”对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威胁和风险。[2]韦伯“理性之铁笼”这一著名现代性社会理论的隐喻极为重要,如同马克思的“异化”、卢卡奇的“物化”或者哈贝马斯语境中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一样,都是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名隐喻。理性铁笼预示着现代人的命运,现代人因为失去了灵魂与心灵的依托,整个生活状态处于没有根的“漂浮状态”。职业的分化造就了一批“没有灵魂的专家”,而完全专业化、非人格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使得现代人受到了“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秩序的奴役,同时还受到了科层制普遍化的奴役,人不仅成为只顾赚钱的行尸走肉,也成为组织机器中的无生命螺丝钉。Mr.Power(权力先生)与Ms.Money(金钱小姐)互为经纬,形成了现代人的理性“铁笼”。[3]当然,现代人,是不是就会消极无力地陷入“理性的铁笼”、“异化”、“物化”、“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呢?波希米亚的精神谱系,无论是19世纪初期法国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文艺青年,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革命波希米亚、商业波希米亚以及颓废波希米亚,还是20世纪初期的先锋化的波希米亚,以及后波希米亚,都体现出其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波希米亚既是现代的产物,又是对现代的叛逆,亦是对于现代性的改造,是一种于铁笼中反抗或拯救的乌托邦之路。
二 重构现代生存景观:生活与艺术的乌托邦
卫华在《波希米亚》中,论述了波希米亚如何在现代理性的铁笼中建构旨在拯救人类完整性的乌托邦。
首先,毋庸置疑,波希米亚是现代都市的产物,它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空间存在。各种新兴的商业化、工业化现代城市,取代封建时代的贵族城堡,成为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进而成为现代性的空间中心,它们是新的知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艺术形态的滋生之地。都市结构和都市体验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工业化时代拔地而起的现代都市本身是布尔乔亚理性规划的产物,是一个人为设计的条理清楚的空间布局,充满了效率至上、功能主义、标准化的城市街道、楼房、科层制的官僚机构和流水线;另一方面,一组纷繁的物质意象编织出新的地理版图:机器、烟囱、人群、商品、大街、楼房,城市个人不断受到这种现代意象的刺激,从而形成令人晕眩的都市经验。
19世纪欧洲各地贫穷的艺术家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宗法制乡村社会漂流、聚居到大都市,形成了特殊的“波希米亚村或波希米亚社区”。其中尤以巴黎的拉丁区、蒙马特尔区出名,在19世纪初期,这里就开始聚集着各式艺术家们。此外,美国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以其新兴的现代城市和艺术先锋魅力,取代巴黎成为20世纪波希米亚活动的中心。此外旧金山的北滩区、伦敦的格布街、雀儿喜去、苏荷区等等,都是波希米亚的重要聚居地。卫华认为,在波希米亚人眼中,现代都市的现代感本身是丰富而多样的,城市地下的世界具有另类的魅力:一个令人窒息、混乱无序、精神崩溃、行为不良,但同时又具有无限发展、无限活力、无穷多样以及无限可能性的现代场所。从而形成不同于均质化标准化的中产阶级城市理性空间,而是让城市能褶皱、延伸、幽暗,有故事性,有想象力的能升腾的藏有城市秘密的美学空间。因此,“波希米亚属于城市世界。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打开了“现代都市空间”的生活大门。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曾经指出波德莱尔的抒情诗多是描绘来自大都市的“惊颤经验”。卫华认为这就是波希米亚人的一种具有现代生活特征的体验。如果说中产阶级的都市体验,是意识到现代都市的空间上的严整规划、时间上的秩序和功能主义的严密性;而波希米亚的都市体验,是激发不停止的、现代的、都市的、日常的多样化的震颤经验,在多样化的现代生活经验的全感官的全身心的开放中,现代都市生活的纷繁感受转化为艺术存在的美,艺术也因此获得创造性转化的冲击力。这就是波希米亚精神的重要来源。
波希米亚的身份主体是文艺家知识分子,它们创造的是一场“生活艺术运动”,要在“生活”与“艺术”上创造对于布尔乔亚的“别样”的乌托邦。布尔乔亚也就是中产阶级,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商业化的主体。波希米亚主要是指的那些富有创造力,天马行空、放荡不羁同时又落魄的艺术家们,憎恨布尔乔亚是大部分波希米亚文人的共同情感。布尔乔亚的主领域是商业和市场,波希米亚则在艺术领域独擅胜场;布尔乔亚崇尚物质主义、秩序规律、习俗、理性思考、自我规范和生产力;波希米亚阶级注重的则是创意、叛逆、新奇、自我表达、反物质主义的生活体验。布尔乔亚相信事情有自然的秩序,喜欢规则、传统思维方式;波希米亚则相信真实只存在于片段、幻觉和暗示当中。
“将一种审美精神不仅表现于艺术而且引为一种生活实践”,这就是波希米亚将自己从“理性的铁笼”解救出来的乌托邦路径。波希米亚文人艺术家反对布尔乔亚日常生活,重新定义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赋予生活以艺术品的形式并把生活提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以艺术化的生活从“理性的铁笼”中逃逸。在19世纪的中期和后期,革命波希米亚、商业波希米亚和颓废波希米亚,在同一时代塑造波希米亚人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革命的波希米亚人认为“革命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意在对于旧有生活方式采取突然且整体的改变中,让人达到希望、意义的乌托邦艺术”。巴黎的蒙马特尔开放的波希米亚商业艺术之花,提醒人们,艺术与商业之间并非道德关系,而是一种真正富有生气的美学架构,现代商业生活同样可能转化为艺术存在的美。而以魏尔伦和兰波为代表的颓废波希米亚,创造了新的生活/艺术双重关系的典型,使得世纪末的特征与波希米亚特征紧密相连。
20世纪初,波希米亚步入先锋派的历史发展阶段,先锋派在20世纪的文学艺术舞台上更是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活与艺术的革命。作为一种迥异于中产阶级的新生活模式,波希米亚的生活艺术、社区空间、理念和风格,都被纳入商业炒作的链条,构建了消费梦幻景观,并形塑了一代新人类——波波族(具有波希米亚气质的布尔乔亚)。不过所谓波波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波希米亚就被布尔乔亚收编,只要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现代性特征没有改变,作为一种“别样“的艺术与生活乌托邦,波希米亚的审美精神将继续冲击着现代理性铁笼的世界,给现代人提供另一个自由的空间,拯救着人类自身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这正是卫华所要在《波希米亚》一书中表达的。
[1]卫 华.现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张旅平.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2-28.
[3]马剑银.韦伯的“理性铁笼”与法治困境[J],社会学家茶座,2008(1).
责任编辑:黄声波
“Utopia of Life and Art”in Modern Metal Cages——Reading“Bohemian Spirit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ZHENG 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8)
J01
A
1674-117X(2011)01-0157-03
2010-10-10
郑 坚(1972-)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传媒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