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精神的静态考察

2011-04-07洪振涛

关键词:人文精神学术意识

洪振涛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文化精神的静态考察

洪振涛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观念系统,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最本质属性的主观意识,主要包括大学人的大学观、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大学观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精神是最能体现大学人职业特征的文化精神。本文从静态的角度对大学文化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考察。

大学文化精神;大学观;人文精神;理性精神

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最本质属性的主观意识,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实质内容,而大学文化精神自身又是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观念系统。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大学文化的精神内容具有鲜明的大学人职业特征,包含着大学人精神世界的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解析大学文化精神的基本构成与现状。

一、大学人的大学观

大学人的大学观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精神中最深刻的内容。是否具有正确的大学观,直接关系着大学文化能否正确反映大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大学人群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自己所处的大学组织有着清醒的认识。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即开宗明义地宣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两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大学的目的,要把个个学生都养成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1931年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校长任职典礼上曾留给中国大学史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曾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这些精辟论述,代表了大学人群体对于大学认识的集中表达,不仅左右着大学人的办学实践,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的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实践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大学人对社会主义大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大学人的思想体系里,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封建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和西方大学的根本特征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倡导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以上大学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深刻认识,大学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探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基本共识: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二是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握舆论导向,整合价值观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三是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四是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五是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六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研究,不断提升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七是树立国际视野,扩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社会主义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八是凝练大学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大学文化,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正是基于大学人的这种群体性意识,我国高等教育才会取得长足发展,才会由弱到强、由封闭走向开放、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从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二、大学人的人文精神

大学人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人文精神不是一般社会人文精神,而是指大学人职业精神中的人文精神,是一般人文精神与大学职业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包括大学人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职业规范意识、职业岗位意识、职业行为意识,等等。

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是大学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总体认知和价值判断,是大学人职业人文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大学教师普遍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以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理想追求,坚信世间万物都是可以认知的,认为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和探求真理与未知世界为人生一大快事,从而表现出对教育事业、学术事业和广大学生的无限热爱。大学管理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根本追求,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固守“管理就是服务”和“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宗旨,注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为教学科研服务和为师生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表现出爱国、爱校、爱岗、爱师、爱生的社会主义大爱价值取向。大学生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视学习为天职,把钻研当乐趣,“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已成为当前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情怀。也正因为有了以上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和职业价值观,大学才会涌现出像孟二冬、方永刚、张光斗、钱伟长、洪战辉和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等一大批时代的光辉典范。

如果说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所解决的是“职业为什么”的问题,那么职业规范意识、职业岗位意识、职业行为意识则是对于“职业怎么做”的理性认识,这同样是大学人职业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人的职业规范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人创设了自己的职业规范体系,大学内部一切教学的、学术的、管理的、服务的原则、惯例、规章、制度,实质上都是大学人内心深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二是大学人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大学素以严谨著称于世,大学人是一个有着高度纪律性的群体,无论是在道德、制度还是程序层面,大学人都以高度的自觉意识捍卫着大学的尊严。大学人的职业岗位意识主要体现在不同群体的职责划分上。在大学人看来,教师教书育人、钻研学术,学生学习为主、全面发展,管理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都是天经地义之举,每个人都应该找准定位,履职尽责,爱岗敬业,共同推动大学这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机器有序运转。大学人的职业行为意识主要体现在大学人社会典范作用的发挥上,大学人对于大学组织的功能定位和自身使命、责任的清醒认识,加之社会赋予大学“神圣殿堂”、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使得大学人经常审视和矫正自己作为大学人的职业行为,举手投足、言行举止无不彰显出职业行为意识的理性。

三、大学人的理性精神

大学人的理性精神是最能体现大学人职业特征的文化精神,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人的学科意识、学术精神、创新精神。学科意识孕育了学术精神,学术精神蕴涵和催生了创造精神,三者之间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大学人丰富多彩的理性精神世界,成为大学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人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科意识。大学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教育和学术组织,大学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做学问,都有特定的学科领域;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围绕一个专业或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即便是大学的管理和教辅人员,也都有自己的学科,不然就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这就使得大学人普遍有着较强的学科意识。在大学人看来,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础条件,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应该始终置于龙头地位。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学科之间要打破壁垒、交叉融合,即使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也应如此。因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与珍璞;而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1]。综观国内大学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组建学科队伍、确立学科方向、争取和设立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营造学科环境等实践,无不是大学人的学科意识作用的结果。

其次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主要包括学术求真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学术求真精神是学术精神的核心宗旨。在大学人看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者乃社会良心之化身,大学人应该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为己任,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肩负起探求和传播真知的义务。学术自由是学术精神的本真诉求。大学人崇尚“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提倡学术争鸣、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但同时恪守“学术讨论无禁区,讲坛课堂有纪律”的学术规范,特别是在学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上,不以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为代价。学术独立是学术精神的实践前提。大学人认为学术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主张以学术规律、学术逻辑为运行之道,保持大学神圣学术殿堂的本色。学术创新是学术精神的精华要义。大学人普遍有着对一切学说敢于提出怀疑和挑战的勇气,他们排斥学术上的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善于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论证和实验,创新学术理论和方法,展示出大学人作为知识创造者的群体性特征。

最后是创新精神。大学要完成传承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服务引导社会的使命,需要把创新精神作为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正因为创新精神,大学一度成为民族精神的摇篮和思想观念变革的主阵地。朱清时院士有一个观点:创新能力的核心不是知识多少,而是新思想。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必须生产出科学思想,创新观念与逻辑思维的思想,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思想,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制度思想,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组织管理与技术创新思想,弘扬民族传统的真、善、美思想等[2]。因此,大学人始终坚持对现实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乃至人自身的反省、质疑和批判,坚持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创新,以为民族、国家及人自身的发展与变革提供精神资源为己任。他们通过持续的学术研究,始终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做新思想、新观念的创造者,不断推动社会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的更新,为社会的变革提供精神养料,使大学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生力军。

[1]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10.

[2]孙承武,陈光军.创造一流——全球十大名校启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The St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Cultural Spirit of College

HONG Zhen-tao

(Marxism Schoo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Henan,China)

The cultural spirit of college refers to the peopl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ollege,which includes the attitude toward college,the humanistic and rational spirit of people in colleg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on the cultural spirits of college from a static perspective objectively.

the cultural spirit of college;attitude toward college;humanistic spirit;rational spirit

G412

A

1673-9779(2011)03-0264-03

2011-04-26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09JD710028)。

洪振涛 (1980-),男,河南永城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文化方面的研究。

E-mail:hongzhentao@hpu.edu.cn

[责任编辑 谢定均 位雪燕]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学术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