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述评

2011-04-07潘利

关键词:三国旅游文化

潘利

(许昌学院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

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述评

潘利

(许昌学院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

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辉映,将为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和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经济和体验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可划分为个案研究、初步探索和热点研究三个阶段。总体而言,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还不平衡,也不成系统,应注重整体研究和开发,实行跨区域合作,以形成三国文化大旅游圈,增强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三国文化;文化旅游;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资源为支撑,以获取文化印象和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可在旅游期间进行历史、文化或自然科学的考察、交流、学习等活动。其实质就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满足,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1]“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精彩和动人心魄的时代之一,诸多广泛流传的俗语、耳熟能详的故事、鲜活多彩的人物、令人叹为观止的谋略和脍炙人口的诗文,伴随着演义小说、电视剧目等渠道的传播,越来越受到华人世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史学家认为,“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学家认为,三国文化旅游是指在游览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过程中体验三国文化的旅游活动,包括相关的游客、景区、旅游产品、旅行社及餐馆、酒店、交通、娱乐和商店等相关旅游企业。[2]“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文化产业的变革”指出: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文化旅游业已进入发展转型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辉映,将为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和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提供良好的契机,文化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因此,梳理三国文化旅游相关文献对于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国文化旅游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文化旅游产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是关键。我国旅游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实践,在文化旅游研究领域中,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相对较少,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目前旅游市场上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体系,尚处于市场开拓期,亟待整合完善。从区域旅游发展看,湖北、四川等地的三国文化旅游发展与研究较早,市场影响较好;河南、陕西等地起步较晚,在全国的影响相对较弱。如何整合三国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使三国文化旅游得到一体化、系统化发展,如何深入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等,对于三国文化旅游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2.经济价值。科学引领三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功能完善的旅游项目与设施,要以品牌创建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圈,以科学研究服务于旅游经济建设。其旅游经济价值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使旅游经济结构向现代旅游服务业转型提升。二是有助于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区域旅游品牌的整体竞争力。三是树立三国文化旅游国家整体形象,扩大文化旅游的影响力,逐步形成国际旅游市场重要的文化旅游吸引源。[3]

3.体验价值。旅游的过程实际就是文化、生态、环境、景观、娱乐、情感、健康等多方面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完整而耐人寻味的经历和感受的过程。三国文化遗址、遗迹和历代纪念性建筑,以及民间传说中衍生的相关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和景区,大都具有较高的旅游欣赏价值,它们融汇了庙宇、亭台楼阁、古战场、牌坊、碑刻、文学艺术等内容,反映着三国时期以及历朝科技文化的兴衰演变。此外,如果通过创造性地举办三国文化节、三国文化旅游美食以及三国实景演艺等活动,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三国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就更能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强三国文化旅游的可视性与愉悦性,以利于形成三国文化旅游的双强优势。[3-5]

二、三国文化旅游研究的阶段划分

国内与三国有关的名胜古迹有500多处,分布在河南、四川、湖北、陕西等地,目前已开发的三国旅游景点有70多个。[6]近几年来,随着新版三国影视题材剧的热播,掀起了新一轮三国热潮,三国文化旅游市场也再次升温、活跃。在文化旅游大开发的背景下,细分文化旅游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主题文化,增强文化旅游产品影响力与感染力,是推进文化旅游产品成功的关键。

相关“三国文化旅游”的文献总量并不多,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新闻报道、政府决策研究等形式出现。仅以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为对象,可把“三国文化旅游”研究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1.个案研究阶段(1996-1997年)。早期的个案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中期。其代表有:徐日辉将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存、影响、传说、习俗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提出将三国文化与天水市的旅游经济相结合,扩大地域性文化外延,丰富旅游内容,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7]王芳对两汉三国文化在发展汉中旅游中的地位、实践和前景进行探讨,认为当地两汉三国文化遗存品位高、影响大,是汉中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开发两汉三国文化为龙头的汉中旅游产业有良好前景。[8]

2.初步探索阶段(2001-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的三国文化旅游以失败告终。2001年学术界正式进入初步探索阶段。该阶段主要以三国文化旅游发展较早的四川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认识性、基础性探索。如梁中效对汉水三国文化名城的文化根源、地位和影响进行的探讨;[9]梅铮铮对成都文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三国蜀汉形象的首选以及意义进行的研究;[10]啸海主要分析了以三峡为轴心的巴蜀、荆楚地区三国遗址遗迹最多的形成原因;[11]严其林、乔长阜等通过对镇江北固山景区三国文化内涵的分析,提出了三国文化旅游规划与设计中的原则问题;[12]谢淑芳首次对河南三国文化旅游进行探讨,以许昌曹魏古都为对象,初步提出了三国旅游文化开发的意见;[13]沈伯俊提出绵阳开发三江旅游应以“三国”为主题,并首次对“三国文化”进行理解和诠释,提出了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建议;[14]张丽君认为武侯祠博物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做大做强三国文化,使文博工作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15]杨得富提出绵阳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打造多处三国蜀汉文化探幽的旅游景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16]

3.热点研究阶段(2006- )。随着各地对三国文化旅游进行政府决策研究的加强,以及各种全国性的三国文化节、三国文化旅游论坛、三国文化旅游研讨会等专题活动的举办,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在2006年进入热点研究阶段,针对三国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逐渐丰富。湖北地区的三国文化旅游探讨明显活跃,形成与四川齐头并进的态势。2010年河南以许昌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研究成果显著提升。

该阶段研究成果具有以下5个特点:一是突破地区限制,开始出现整体性研究。陈新剑评价我国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后指出,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必须破除历史文化至上和打破传统的旅游资源观。[17]孙伟指出了在扩大内需背景下实施三国文化旅游战略、提升文化旅游的经济意义及社会意义。[18]二是较为系统的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黄翔、王乃举在分析湖北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提出了该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19]他同时提出了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阐释了湖北省隐性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并探讨了解决隐性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20]张培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许昌市发展曹魏文化旅游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21]余方方、刘方分析了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显性和隐性两大特征。[22]三是开始涉及跨地区联合以及整合性研究。赵振斌、马丽霞等以陕西、四川、湖北、重庆的旅游资源为对象,探讨了三国文化旅游跨区域联合开发与产品设计的基本途径。[23]王乃举以湖北旅游品牌共建为例,研究了三国文化跨区域旅游品牌共建的资源前提、理论基础、共建原则和共建实施的具体步骤。[24]刘勇对荆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多元性特征分析与整合研究。[25]王乃举、黄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湖北区域之间品牌共建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三国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的跨区域旅游品牌共建策略。[26]高洪涛指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应通过区域联合开发拓宽旅游资源和市场的空间,树立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能力。[27]刘霞指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区域零散开发、缺乏文化内涵和品牌整合、资源可接触性差、精品景点少等突出问题,需进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28]四是出现了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线路研究以及相关主题产品研究。沈伯俊对四川、陕西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予以分析,提出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的若干建议。[29]牛青、石应平提出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线设计三国特色人物旅游线路,并以此作为吸引客源的亮点。[30]魏晓峰、张洪根据安徽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资源提出了“亳州-合肥-马鞍山”三国文化旅游精品路线。[31]柏青对绵阳“三国时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绵阳汉代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32]五是转换研究视角,从旅游者行为特征的角度研究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孙璐从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跨文化行为和旅游者空间流向等角度对日韩旅游者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选择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发展定位、线路开发、交通运输、环境建设、旅游服务、市场营销和旅游合作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33]孙璐还以四川省日韩“三国文化旅游线路”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结合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相关理论,就日韩旅游者的属性特征、对三国文化旅游的认知特征、三国文化旅游景区的满意度评价、日韩旅游者的空间流向特征和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了四川省针对日韩旅游者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对策建议。[34]

三、结论

总体而言,“三国文化旅游”区域研究发展还不平衡,缺乏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湖北、四川,其次是河南、陕西以及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此外少许文献资料涉及重庆、安徽、甘肃地区。

在发展三国文化旅游过程中应对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第一,三国文化的名胜古迹,多是一些遗迹、遗址,“有说头、有听头,没看头、没玩头”,可观赏性不强。要充分发挥三国文化旅游的品牌效益,必须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设计与开发上形成具有文化可视性与文化愉悦性的旅游产品。第二,避免“泛”三国文化现象,形成功能分区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与开发三国曹魏文化旅游主题,以“生于亳州、卒于洛阳、葬于安阳、功在许昌”为资源整合线索,形成三国曹魏文化旅游一体化产品。虽然河南省的三国文化旅游研究集中于许昌,但是涉及者语焉不详,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旅游产品一体化与旅游企业一体化,因而需要进一步对许昌三国曹魏文化旅游进行探讨。第三,以三国曹魏文化旅游为线索,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文化旅游体验,离不开国内各地三国文化名城的跨区域合作,以形成三国文化大旅游圈,增强其国际旅游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综合竞争能力。

[1]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74.

[2]袁红.对湖北三国文化旅游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90-92.

[3]潘利.河南省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11):192-195.

[4]潘利.河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基础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196-197.

[5]潘利.河南文化旅游产品层次开发与市场设计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7(12):66-67.

[6]新华网.曹操墓引发“三国旅游大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10 - 01/09/content_12780528.htm.

[7]徐日辉.三国文化与天水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6(1):94-110.

[8]王芳.两汉三国文化与汉中旅游[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1):41-43.

[9]梁中效.三国文化与汉水名城[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2):78-83,91.

[10]梅铮铮.成都市应如何打好“三国蜀汉文化”这张牌[J].四川文物,2001(5):32-35.

[11]啸海.三国胜迹巴楚多[J].中国三峡建设,2001(8):30-31.

[12]严其林,等.镇江北固山景区三国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J].镇江高专学报,2002,15(2):27-30.

[13]谢淑芳.许昌三国旅游文化开发刍议[J].许昌师专学报,2002,21(4):28-30.

[14]沈伯俊.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3(2):111-113.

[15]张丽君.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三国文化——隆重纪念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建馆20周年[J].四川文物,2004(5):5-7.

[16]杨得富.三国文化打造绵阳城建[J].四川建筑,2005(s1):43-44.

[17]陈新剑.关于三国文化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

[18]孙伟.浅谈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三国文化旅游[J].中国商贸,2010(20):175-176.

[19]黄翔王乃举.试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双效开发湖北三国文化旅游资源[J].长江论坛,2006(3):24-27.

[20]王乃举.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显性化途径分析——以湖北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塑造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94-96,109.

[21]张培.许昌市发展三国曹魏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9):72-73.

[22]余方方,刘方.论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价值[J].民风,2008(9):168-169.

[23]赵振斌,等.三国文化旅游跨区域联合开发与产品设计研究[J].开发研究,2006(3):87-89,40.

[24]王乃举.基于旅游竞合关系的跨区域旅游品牌共建研究——以湖北三国文化旅游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5]刘勇.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性特征分析与整合研究[J].科技资讯,2009(23):248.

[26]王乃举,黄翔.跨区域旅游品牌共建的可行性研究——以湖北三国文化旅游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4):61-64.

[27]高洪涛.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8-81.

[28]刘霞.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0(4):134-136.

[29]沈伯俊.努力打造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J].中华文化论坛,2007(4):74-78.

[30]牛青,石应平.以人物为主题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研究——以诸葛孔明为例[J].中国商界,2008(9):259.

[31]魏晓峰,张洪.安徽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思考——以“亳州-合肥-马鞍山”旅游路线为例[J].管理观察,2009(34).

[32]柏青.绵阳“三国时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09(21):224.

[33]孙璐.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日韩旅游市场调查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34]孙璐.基于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三国文化旅游线路”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51-54.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Three Kingdom Culture Tourism

PAN Li
(Institute for Tourism Culture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ll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to open the marke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increase the additional value of tourism industry.The study of Three Kingdom cultural tourism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economic and experiential values.Since the mid-1990s,the study of Three Kingdom cultural tourism has seen three stages:case study,desk study and hot-spot study.As a whole,the study of Three Kingdom cultural tourism is not balanced or systematic.Stress should be laid on overal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rans-regional cooperation to form a large tourism circle related to cultures of Three Kingdoms,then enhancing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market.

the Three Kingdom Culture;culture tourism;culture studies

G124

A

1672-3910(2011)05-0070-04

2011-05-27

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9-QN-084)

潘利(1980-),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三国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三国乱谈(1)
旅游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