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11-04-07陈鸿雁孙肖宾
陈鸿雁,孙肖宾
(河北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401)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陈鸿雁,孙肖宾
(河北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401)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只把教育者看做主体,把受教育者看做被动的客体,因而其实效性不强。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做是能动平等的主体,注重教育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强调双方的互动。在主体间性哲学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党团活动方法的创新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当代大学生不喜欢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喜欢主动思考问题,希望与教育者通过平等讨论、互动交流来进行学习。然而,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只把学生看做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没有看到他们的主动性,因此形成了主体——客体这样的关系,致使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从主客体模式向双主体模式转变,以交往的方式,师生地位平等、讨论协商,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主体间性最先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则意味着自我共同体。这之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和哈贝马斯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主体间性理论也因此丰富和发展起来。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如果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1]因此,主体间性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建立的,不是对主体性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一种超越。
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客体这样的师生关系,从而建立起主体——主体的师生关系。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把教育资料作为他们共同的客体;其二,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而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交往互动的活动。只有认清这两方面,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活动,它的实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也脱离不了这一规律,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也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生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该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师生平等原则。平等,首先表现为人格上的平等,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而非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二者也是平等的,教育者不是绝对的权威,受教育者也不是纯碎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师生双方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
第三,注重实践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而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要重视实践活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性。
第四,理解互动原则。沟通理解就是教育双方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而沟通理解又是建立在双向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个人的发展就“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互动,要摆脱过去那种教育者独语的局面,师生之间你来我往,在互动中学习。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适应时代发展从方法上进行改革,以主体间性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党团活动的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把握好主渠道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主渠道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送为主,课堂上往往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更有甚者,是老师在讲台上说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具有有很强烈的自由平等意识和参与愿望,自我表现欲很强,因此,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求与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只有教育者真正实现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形成轻松民主的氛围,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怀。针对当前大学生问题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理论教学也应更加突出问题意识。在课前,老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疑惑,课上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疑问,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师生之间还可以展开讨论,让不同的观点尽情表达出来,教育者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调控,维持好讨论秩序,保证讨论围绕主题进行,设法将讨论引向深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融于其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第一课堂,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内容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各式各样活动的主体,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弥补了第一课堂内容的单调。同时,大学生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也有了可供锻炼的实践性平台,这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生社团中,学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起指导作用,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社团内部,氛围更民主,思想言论更自由,同学关系也更平等,从而使社团对学生更具影响力和向心力。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活动内容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活动方式上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服务学生。此外,大学生社团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社团可依据自身特点,深入社会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课堂上,老师的教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则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是以有限对无限。教师在课堂上,把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外延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拓展,从而把课堂上的讲授变成学生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受到启发。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己组织策划的社团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更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内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紧跟时代潮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最具威力和活力的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使交往更趋于平等和个性化。网络具有的及时性甚至同步性的特点,给传统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将传统的灌输性、命令性、说教式、号召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方式。建设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充分发挥博客、微博的互动性、及时性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建立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大学主题教育网站是指根据思想政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相关信息的搜索、组织与发布,或者提供学习、交流、互动平台,以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网站。[3]以往红色网站的建立和管理,更多的是教育者的参与,仍属于主渠道的思想供给,大学生参与的不够,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主题网站的建设就是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建设主体鲜明、内涵深刻的特色网站,网站建设的成员为在校大学生,他们负责网站的规划、建设、宣传、维护、监控等一系列工作。同时,依据大学生的特点,网站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主题网站设置的讨论区中,对于学生热议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从而进行正面引导,减少学生的思想困惑。
第二、利用博客进行师生思想交流,在交流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博客作为继E-mail、BBS、Q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青年大学生中也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2亿,博客用户规模扩大到2.31亿,增幅为4.5%。[4]在博主的类别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8%,其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为51%。[5]由此可见,博客已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载体选择。博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又由于它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因此,更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个人的思想状况、观点能真实地呈现在博客当中,这就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更加深入,使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问题和实践行为的认识更加透彻。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使学生能够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困惑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为他们答疑解惑。
第三、利用微博及时快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引导。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手机微博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使用微博的人群中大学生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作为博客的一种,手机微博在具备了博客功能的同时,比博客更方便,更快捷。由于手机微博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手机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比网络更为灵活,大学生可以随时在微博上发表自己对当下发生的事件的看法,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历程,手机微博的兴起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教育者可以利用手机微博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以及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分享,也可以通过微博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交流对话,进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教育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改变以往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立主体——主体的教育模式,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瓶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主体间性哲学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师生的平等对话,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1]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2(2):75-78.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7.
[3]武国剑.加强高校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2):111-11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7-07-15.http://tech.cn.ya-hoo.com/yxk/ 20100715/3nv4_4.html.
[5]罗皓菱.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EB/OL].2010-10-10.http://www.biogchina.com.
Innovation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nter-subjectivity Perspective
CHEN Hong-yan,SUN Xiao-b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takes educators as the subject,the educated as the passive object,thus resulting in little actual effectivene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n intersubjectivity perspective regards both the educator and the educated as active and equal subjects;it emphasizes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In this cas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subjective philosoph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be made more effective through improving the way ofclassroomteaching,innovating the method of Party activities as well as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inter-subjectiv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D64
A
1674-7356(2011)03-0006-04
2011-03-25
陈鸿雁(1969-),女,满族,河北承德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