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识并举:德育导向下当代文化课实践探索
2011-04-07郝江波
郝江波, 赵 蕾, 马 超
(1.保定学院 人事处,河北 保定 071000;2.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系,河北 燕郊 065201; 3.保定学院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0)
德识并举:德育导向下当代文化课实践探索
郝江波1, 赵 蕾2, 马 超3
(1.保定学院 人事处,河北 保定 071000;2.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系,河北 燕郊 065201; 3.保定学院 图书馆,河北 保定 071000)
受大众化文化格局和开放式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在高校开设当代文化课程成为今日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作为新设课程,当代文化课必须科学稳妥地确定课程内容,发挥自身当下性、贴近性优势,坚持正确的德育导向,德识并举。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自身特点,妥善处理相关内容繁杂及敏感性话题等问题,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方向,坚持平等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并利用好课堂讨论,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料,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高校;当代文化;德育;课程建设
“当代文化”课是以当下社会热点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为主要关注、讲解、分析内容,并以之为线索对相关背景、常识、渊源进行介绍,作相应的价值讨论和评价。以期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洞察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高校近年才出现的“新兴课”,许多学校尚未开设此类专门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的,也多为学校、或专门系的选修课,相当程度上是任课教师个人关注、兴趣、专长的传播。很典型的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王一川教授在2003年开始开设校公选课“大众文化与美学”,将当代社会中最“壮大”的文化群落“大众文化”引进高校课堂,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相关方面的关注[1],王一川老师还在2004年出版了《大众文化导论》[2],该著作成为我国首部相关内容的高校教材,而以大众文化为主体形形色色的当代文化形态能否进入高校讲堂也一度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
一、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文化格局的变化及相关影响的日益深刻,应该说,在高校开设当代文化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和需要。首先,21世纪的文化、思想环境发生了巨变,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特征描述比上世纪末的“现代化”、“后现代化”更来得通俗和具体。科技物质上的进步、经济政策和形式的改变都投射到人类的文化与思想上来,这整体的状态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当然,我们还无从知晓这文明进程最终的结果和是非,但巨大的变化是毋庸质疑的。回归到我们的论题上,便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里,大众不但是文化的受体和习得者,还是文化主流的创造者和执掌者。“文化”这个词比之前的时代要“黯淡”得多、平凡得多,甚至消失不见,人们对之不再顶礼膜拜,“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奇、易变,在流传中变成时尚,从而引起消费者特别是青年的兴趣”[3]。从另一视角看,在这个时代,“文化”比之前的任何时期都更贴近、更亲切,似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浸润在其中。文化、经济与政治成为今日中国显隐交错、相互纠结的力量,文化话语、经济力量和政治权威在相互对抗中走向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代文化似乎成为生活另一种通俗化的比喻,你、我、他,每一个社会人,每天都在充当着当代文化的创造者、消费者和享用者。另外,大学的教育环境与受教者的主体特征注定高校会成为当代文化最强烈的呼应者和构成者。高校是中国教育的前沿,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与高中以前单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封闭式教育不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社会的文化、思想无可阻挡的渗透、影响着大学校园,甚至成为某些文化思想最为激荡热烈的地方。因为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求知欲、探索欲最强的一个群体,而其本身又具备相当的文化和思想能力,正在快速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思想体征。也正源于此,历史上许多文化、政治思潮最初是由青年大学生擎旗而动的,最典型者莫如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大学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绝不会满足、虔信于课堂教材上的东西,不可避免要关注社会上各色的文化现象与思潮,会主动汲取,会接受其中或益、或害的东西。就此层面而言,象牙塔并非单纯的一片圣洁,而是一个色彩斑斓、思想交锋的热闹所在,80后、90后的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磁场中塑造着自己独特的时代文化品格。文化和教育形影相随,都在走下神坛,文化的大众化与教育的大众化不谋而合。大学生们也许不再是时代的骄子,但他们绝对是社会文化力与创造力最前沿的人群。在社会风浓烈地吹拂、熏染下,荣耀不再的骄子们亦成为社会文化最富特色的风景。综上而言,一面是社会文化格局的大众化态势,一面是开放校园的蓬勃回应,因此,在高校开设当代文化课程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需要和趋势。
二、科学稳妥确立课程定位
作为新生课程,在高校开设当代文化课程的首要问题是科学稳妥地确定课程内容。现在的高校中,普遍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等公共必修课,有艺术教育、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或某个专业文化类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在这样的课程设置情况下,当代文化课必须明确自身的课程定位,依据教学实际科学设定课程内容,规划自己的教学领域和教学目的。“当代”乃当下之义,着重从当下社会热点文化形态、思潮现象入手,把脉当代文化形势,通过对影响、贴近、围绕学生的相关文化事件的讲解、讨论,分析其间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判断,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代文化课不仅要在教学知识构成上与其他课程相异,还要以其鲜明的贴近性和思想性的德育优势确立自己的教学特色。与艺术教育、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等知识性教育类课程相比,本课程是以当代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媒,重在让学生透过浮华表象,把握事件本质,把握自我,关注实现课程的价值教育和思想引导目的,是谓“德为本,识为媒”。而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形势与政策等公共思想政治课,当代文化课程则具有形象、生动、贴近的优势,用大学生身边的文化纪事进行思辨式教育,在完善大学生知识谱系和自我文化定位的同时,更易激发、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接收效果。青年人正处于身心趋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容易出现敏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自以为是”式的叛逆意识,这在80后、90后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身边的文化风潮和行为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力度有时远远超过教材上的经典理论。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除了日常学习之外,更被流行歌曲、网络、社团活动等各种时尚文化内容所包围和吸引,也更受其影响。但是鉴于青年学生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还存在不足,没有足够的选择和鉴别能力,往往处于盲从的状态,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和价值判断,促成不良的思想趋向。而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的时代之潮冲击下,传统的思想德育类教学课程和教育方法,往往因难以深入学生内心而收效不佳,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4],历来为高校关注的德育在今日社会环境下面临新挑战,甚至成为高校教育的难点和弱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金钱至上、消费攀比情况,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甚至请人代笔写论文之类的诚信危机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和教育界的深思。与其让大学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氛围中迷失,不如将相关的文化内容引入课堂,寓德育于现实文化现象之中,选择大学生密切关注的内容,在青年学生了解、熟识喜闻乐见的内容中,进行系统的讲解、分析,让其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体察社会生活的真面目,潜移默化地渗透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习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以上情况,当代文化课确立自己鲜明的课程定位为:以当代文化纪事为内容、为媒介,以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德识并举,推进大学生德智健全地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正确把握课程导向,解决课程难题
当代文化课是一门新课,也是一门好课,但要上好这门课却不容易,本课程在教学计划和安排上要首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1.当代文化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杂。宏观到年代整体文化态势及演变,具体到文学、影视、流行歌曲、网络、广告等文化形态及相关事件,内容众多,单拿出其中任何一支,都足以单独成书、成课,而如何把握如此众多繁杂的内容并将之融到一门课时有限的课程中,不能不说是一项挑战。而且,时至今日,国内尚无一本统一的、公认的教材范本,这更给任课教师选择、安排课程内容带来困难。对此,教务部门和任课教师应该以德识并举的课程定位为导向,认真斟酌课程内容、安排课时,在有必要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对课程内容和计划进行讨论、论证。尽最大可能选择确定出与大学生关系密、影响深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授课教师要着力培养、建立开阔的知识结构和深入联系的思维能力,在知识观念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界,培养通识意识。对于没有现成、固定的教材,这与由课程本身的当下性特征有关,从另外角度讲,这对教师和课程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以更灵活、更实际的选择确定内容、安排计划,更好的发挥课程当下性、贴近性优势。但有一点是固定而且必须坚持的,那就是课程德育思想导向的正确方向。
2.基于课程的当下性和贴近性特征,可能会涉及一些尚无定论甚至存在争议的事件与话题。任课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在制订教案和课程计划时,对一些特别敏感、富有争议、难以解答、掌控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政治问题),应该回避。这不是知难而退,而恰恰是出于实事求是和对学生、对自己、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出发的。对于课程中遇到的有争议的问题,任课教师决不能以教师权威简单定论,应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讨论,在摸清、把握学生思想认识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方向性引导总结,对依旧坚持己见的学生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否定,应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在课下进一步讨论、商榷。事实上,本课程中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死板的的固定答案,其中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是引导学生打破事件的浮华表象,深入的参与思考,在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和道德导向,而绝非简单死板的得出一个僵化结论。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的贴近性和当下性,在许多问题上,学生甚至比教师更有发言权,80后、90后的大学生渐趋形成自己时代独特的思考认知,因此许多时候,教师最首要的是了解、认知自己的学生,教师在教授、引导的同时,应该坚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倾听学生意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是谓此理。除了上述情况外,作为新课程,任课教师在备课、授课、考试考查等环节可能随时会遇到新问题。对此,最关键是要坚持把握住德识并举的课程导向,确定取舍、选择方案。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文化(大众文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前提下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以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规范价值,这也是我们当代文化课的“纲”,我们所强调的“德育导向”也正在于此。因此,在解析五光十色的当代文化现象并作出价值判断时,须牢牢把握住核心价值体系的要义:马克思主义是灵魂,共同理想是主题,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动摇这一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抹杀或消灭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而恰恰是在对之充分认识、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在经济体制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情况,先进的执政党人为协调各富特色的多元文化健康发展所做的探索与努力,也为大众真正认识、判断各类文化现象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各种文化类型,只要秉持着核心体系的基本原则,不管形式如何、从众多寡,都有着积极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价值;而反之,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害群之马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最终只能导致损失和倒退。在这个意义上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是对当代文化(大众文化)的丰富成果和其多元化、个性化特征的保护和发展。而具体到当代文化课程教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引领文化思潮分析与文化现象解读,则是我们真正破解当代文化谜题的钥匙,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和认知中国当代文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魅力所在,也才能真正将当代文化(大众文化)的现时性、贴近性与德育目标融汇在这门课程中。当代文化课教师,必须明确和坚持这一点,要不断深入、广泛地学习和思考,明辨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立自身文化整合的理性自觉,这是对当代文化课教师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
四、践行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时代在演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在发展,对当代文化这样一门“当时当代”的新课而言,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用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确立、建立起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教学思想和教学关系,是上好这门课、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与其他许多课程相比,当代文化课更需要、也更容易建立起这种平等。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导师,是导游。由于对学生而言,这门课里有许多内容是学生知晓甚至是熟识的,正如游览风景,景色画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教师应恰如导游一般,把这人所共见的景色、表象背后的东西,如历史渊源、背景动因等相关因素介绍给学生,由学生分析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里面,教师与学生、游人与导游,是平等的认知主体和思考主体的关系,导游的讲解是为了辅助游人深入认知、欣赏景观,而非强迫游人甚至取代游人判断景观的优劣、美丑,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同样在当代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秉持平等理念,尊重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观点,在真正认知、把握学生思想状态的情况下,全面、深入地呈现、分析事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方向的结论和判断。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不能强加自己的判断、定论让学生服从、接受;二是结论和观点应该有明确的价值与方向,但并不意味是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三是一切方向性结论的形成与得出,都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形成的,即便不能统一认识,也不能简单粗暴的由教师拍板了事。
2.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利用好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即就某一话题、事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看法、探讨观点,这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思想并对其产生影响的最好方式和最有效途径。选择讨论的话题、事件要有典型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思辨价值,在题目设计上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不能太深奥、专业,也不能太简单,要有讨论与思辨的空间。如广告的利与弊、大众文化的主导者是大众吗、时尚与流行的关系等比起一部电影的主题思想、如何进行广告设计这类题目就更适合课堂讨论。教师要尽量多的掌握相关资料并深入思考,但在讨论过程中不要过多发言,而要注意引导学生发言,形成思想交锋,在最后收束总结时,要关注到学生的不同观点、意见并作出评析。教师的结论依然是方向性的总结,而不能是一个绝对的、唯一的固定答案。课堂讨论要坚持开放、自由与平等的氛围,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组织者,而非高高在上的裁断者。对于讨论中有偏执认识且不接受教师与其他同学意见而坚持己见者,不能简单的批评否定,可以让其保留意见,在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讨论。
3.要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料,合理使用教学媒介。由于当下性、贴近性特征,当代文化课更容易获得相关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对每个教学专题都要努力、认真地搜集、筛选教学资料,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习趣味,增强德育效果。 由于资料的丰富,当代文化课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各类电子媒介的使用,包括音响、投影、视频等,这可以增强课堂表现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蔚然成风的今天,我们不能不警惕和防止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所谓滥用,即过量使用,声、光、影像大量充斥课堂,课堂失去了分析、讨论和思辨,变成了简单的媒体资料的展览,课堂看似热闹、活跃,却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思辨,只留下一个五光十色的空壳,这乃是课堂教学“热闹的失败”。而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指在不该使用多媒体的地方使用了多媒体,这种情况要依实际而定,很难统一说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具体到当代文化教学,则要注意适用多媒体是为了展示资料的便利,不是目的与原则。如教师课堂设计中分节分段的安排或者一些引导、概括性的标识语,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作灵活、贴切的处理,而不能预先做成幻灯,顺次播放了事,那样有可能束缚教学思考的展开和发挥,反而不如依据课堂实际进程将重要的标示内容手书到黑板上更恰当。
“教无定法,行必有纲”,相信只要秉持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的德育方向,把握住德识并举的课程定位,并不断在实践中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开发、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上好这门富于时代性、当下性、贴近性的新课程。当代文化课,大有可为!
[1] 杜悦.大众文化能进大学课堂吗?[N].中国教育报, 2004-07-29(6).
[2]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71.
[4] 周立胜.对当前学校德育失效的反思[J].科学教育论坛,2006(4):66-68.
Balancingmor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An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rien ted modern culture cours
HAO Jiang-bo,ZHAO Lei,MA Chao
(1.Personnel Department,Baoding College,Baoding 071000,China; 2.School of A rts and Laws,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Yanjiao 065201,China; 3.Library of baoding College,Baoding 071000,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modern mass culture and open higher education,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urse of modern culture to satisfy the needs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courses. A s a new ly established course,the course of modern culture should have a scientific content that is o riented by appropriate mo ral education.The balancing of mo r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achieved.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comp licated and sensitive issues should be dealt with properly.M eanw hile,the idea of equal teaching should bemaintained.Classroom discussion and multimedia equipment should also be used in classes.
higher education;modern culture;mo ral education;course constructi
G 642.0
A
1008-6927(2011)01-0060-05
2010-09-17
2008年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德育视野中的高校‘当代文化’课程建设”(课题编号:08405)。
郝江波(1978-),男,文学硕士,保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辑:刘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