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良学习风气下的大学生心理特质
2011-04-07黄婷
黄 婷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学风,是学校的品牌和形象。培养和发展优良学风,是每一所不甘落后的学校始终追求的目标。“学风所包含的内涵可形象地概括为四个‘W’:即why,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目的;will,是否愿意学习——学习的态度;what,怎样去学习——学习的方法;whether,是否具有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学习的作风”[1]。学风是一个行为问题,又是一个心理问题。优良学风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育人资源,但不良学风的出现则会带来灾难。不良学风的产生有着它特有的心理环境和心理特质。
一 功利性学习动机下的心理特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引起学习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照高低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种需要又存在着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的区别。生长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需要,而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感、爱和尊重)则在满足之后,就会消失。
英国学者亨利·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念:界定与诠释》中提到:“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并引证了西塞罗的话,“在历数各种各样心智卓越的天资之时,坚决主张为知识而追求知识是首要的天资”[2]。由此可见,学习知识应该是生长需要的产物。
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市场竞争加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能否顺利完成就业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最大需要。缺失需要强过生长需要,而成为了最为迫切的需要。这就使得我们追求知识的行为正在发生扭曲和异变——学习行为手段化、功利化。大学教育变得工具化、功利化。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骨子里早已浸透着急功近利的气息。学习镶上了功利、浮躁的色彩。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奖学金或者毕业后能找到体面而又高收入的工作,每天只是在为考试、考证而服务;有的甚至一入学就奔着考研、考公务员的方向,对除此以外的课程或者书本一概不管,只要能毕业就行。因而,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形成的学风也理所当然的具有功利主义色彩。这种风气是应该杜绝的,我们应该学会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挤”和“钻”的精神,先挤出时间来学习,然后再钻研进去”[3]。彻底丢弃那些不良的名利心理,安心学习,努力钻研,重树学风。
二 教条式学习方法下的心理特质
方法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好的学习方法将会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陈云指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4]。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学习。相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条主义是不可取的。所谓教条主义,“就是习惯于拿本本去框实践,不能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等因奉此”[5]。毛泽东说过:“知识分子有一点气味,就是知识分子气。有这种气味,就不愿到农村中去,轻视农村”[6]、“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自视清高、贬低实践工作者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喜好搬书本、依教条,凭着一股冲动做事。
事实上,在这些不良风气下被掩盖着的,是学生的自负、清高的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特点的人容易把别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视为庸俗,缺乏修养,或能力底下。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不屑与别人交往或将别人视作可随意支配的小人物,将自己封锁在书本理论当中,不愿意走进实践当中去。
心理学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7]。学习记书本,解决问题找书本的行为并不能称作真正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青年的一代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8]14。尽快从这种错误的心理困惑中摆脱出来,驱除教条,投入到与实践的结合中去。
三 宗派性学习行为下的心理特质
宗派主义,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就提出来了。当时将宗派主义分为两种,即对党内的排内性和对党外的排外性。而站在大学生学风上来谈宗派主义,则主要是指由宗派主义派生出的极端个人主义和非正式群体思想。事实上,宗派主义就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一种关系冷漠、相互轻视,只关心个人不注重团结和融合的思想。这是一种自私的急需纠正的思想。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和组织认可的、人们的交往中由于情投意合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因而,非正式群体思想极易与学校教育理念发生冲突,容易违背学校教育的目标。
另外,宗派主义还可针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而言,即学习行为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局限于本专业、兴趣爱好或者某一地区。江泽民认为,学习应该是全面的、广泛的,既要认真学习掌握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又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等等,特别要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以求知识的常新[9]。
当然,宗派主义下掩盖的是学生的自我中心以及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思想狭隘、孤僻、缺乏安全感、极力维护自己或者小团体的利益、放不开、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心理学家特瑞普莱特(triplett)曾做过以下实验:让人们在三种情况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况是单独骑车计划;第二种是别人伴他骑;第三种是与别人竞赛。结果发现,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速度提高30%,第三种比第二种又提高35%。可见,搞宗派主义是不能最佳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的。只有将个人或者小团体融入到大集体,在竞争和融合中最大的发挥人的潜能,形成一种百舸争流的学习风貌。
毛泽东指出,“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上的一种表现;我们如果不要主观主义”“就必须扫除”“宗派主义的残余”[10]。邓小平也反对搞派性。他讲:“我们要反对那些搞帮派、搞宗派主义的行为”[11]。大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团体,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的。“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12]。尽快剔除宗派主义,大大方方的迎接新理念和新群体,促进集体间的团结和融合,形成一种协作、融合、互相帮助而又百家争鸣、争先恐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
四 消极性学习态度下的心理特质
学习态度代表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的态度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却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冲击。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学习态度消极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到课率低,逃课、旷课严重;“出工不出力”,上课打瞌睡、看小说、讲话、听MP3;临考抱佛脚,考风恶劣,忙于作弊;沉迷网吧,精神萎靡等。
学生态度消极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是由大学生的特定心理环境决定的,即挫折心理。挫折是人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抱负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8]45。但大学生总是会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人际交往、情感、学业以及经济方面受挫;大学、专业以及老师的期望值和现实情况比,差距过大而受挫;社会不公平现象对学生各自的道德标准的冲击以及兴趣和意愿得不到满足等,都将导致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压抑消沉、过度焦虑、苦闷自卑、畏难厌学等。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和学习问题时不易克服,消极对待或者选择逃避,厌倦学习。大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主义由此滋生。
大学,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又是一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要求学生有足够坚强的毅力和足够健全的心理去应对的舞台。学生自身应该学会去适应和调整,当然,我们的学校、社会、国家也应该为大学生顺利克服挫折,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可靠保障。
五 被动学习目标下的心理特质
学习目标被动主义主要指大学生中学习目标缺失的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父母对子女全程包办现象
在严重保护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并不健康。他们利己、盲目、被动、骄傲自大、依赖性强;他们遇事没主见,适应性和独立性低;胸无大志,贪图享乐;情绪冷漠,精神空虚;学习责任感低、骄奢淫逸;有的将荒废学业,自甘堕落,优柔寡断,迷失自我;有的整天忙于谈情说爱,沉迷酒吧、网吧,闯祸且缺失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像“我爸是李刚”这类事情的发生,就是一个典型。
(二)自我认识不到位,盲目从众现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通过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进行的从众的经典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群体中由于群体压力的存在,个体极易顺从群体压力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判断和行为。目前,大学生中“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风气盛行。而学生高考后,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迷迷糊糊,看到别人考证,情绪躁动,精神焦虑,害怕自己落后他人,被动盲从,考证风越刮越大。不能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盲目追捧。当然,追风现象远远不止如此,数不胜数。
“学校和学生中一定要发扬正气,绝不能让歪风邪气抬头”[12]。设定学习目标需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更需要学生有足够大的勇气推开父母的保护和干涉。如果只是盲目追风或者被动依赖,学生的才能就会被埋没,学生的意志也会被消磨,离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的目标将越来越远。大学是一个人尽其才,各展所能的地方。大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总之,大学生不良的学习风气,有着它固有的心理特质,我们在解决好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分析学生存在的内在心理机制。只有从学生特有的心理特质出发,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材。
;
[1]段雪辉.对加强高校学风管理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1):19.
[2]亨利·纽曼.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105.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4.
[4]陈云.陈云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06.
[7]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
[8]李新旺.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0.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1.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1.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