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民俗文化对滩头木版年画的影响

2011-04-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滩头门神木版

何 滢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习尚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社会近百年来政治经济的巨变,从题材、内涵到形态、样式等方面影响了年画艺术。产于湖南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的滩头木版年画,就在中华大文化和湖湘民俗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湖湘民俗文化,孕育于古楚文化母体,具有鲜明的湖南人精神气质。湖湘文化“不仅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文化的内容,而且包括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所谓‘俗文化’,甚至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历史遗存、江山胜境、湖南地区的土特产等物质文化的内容都包括在内”[1]。湖湘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即湖湘民俗文化是形成滩头木版年画特点的主要因素。

一 小品年画

湖南地处华中腹地,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半封闭地域,在古代是交通和信息都比较闭塞的地方。闭塞的环境,在单一独特的条件下,极有可能生成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奇葩,早在自然条件更加艰苦的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辉煌灿烂的楚辞诞生在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不足为奇了。但是,闭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由于视野比较狭小,经验比较欠缺,思维方式不够灵活,应付自身熟悉的事物时还比较得心应手,在外来的新生事物面前则往往表现出信心不足、犹疑不决,很难改写追随者的身份。

据已有资料推算,滩头木版年画产生的时间最早可能是明末。当时,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等地的年画都已经兴起,并且从目前能够找到的滩头木版年画主要品种作品和雕版看,绝大多数作品都能在其它产地找到相似的主题内容或艺术风格的作品,此外,滩头流传的关于该地木版年画起源的两种说法都清楚表明滩头木版年画本质上是在移植其它产地年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由于是外来的艺术形式,所以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在全国年画中差不多一直是一个亦步亦趋的跟随者,创造力明显不强,即使在发行数量巨大的鼎盛时期也是如此。

全国四大年画,每一产地的种类都很丰富,多的达到数千种,少的也有几百种。旺盛的创造力和丰富的素材和主题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清末至明初,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风云激荡,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刺激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各主要年画生产地的题材内容和构图形式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时代事件被绘入年画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全景式构图的大型作品很多,比如桃花坞有《三笑姻缘》、《姑苏万年桥图》、《苏州铁路开往吴淞》、《闹学顽戏》等,杨柳青有《庄家忙》、《八门金锁阵》、《抢当铺》以及红楼梦系列年画等,潍县有《登州海市全图》、《二月二》、《包公上任》,武强有《摇钱树》、《白袍征东》、《新排洋烟阵》、《贞女学堂》,绵竹有《迎春图》。

可是当时正处于发展鼎盛时期的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由于信息滞后等原因却很少变化,依然以传统的风格开拓自己的市场。从目前的资料看,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几乎没有大幅全景式构图,没有景象壮观宏伟、人物数量众多的年画和情节曲折完整的连环画式年画。滩头木版年画现在能够找到的作品或线版,《花园赠珠》、《桃园结义》、《老鼠娶亲》等基本都是主题单纯、构图简洁、人物较少的生活小景。据说滩头也曾有过《耕织图》、《男十忙》、《春牛图》等相对复杂的年画,但是从其他产地上述主题的作品情况看,这类作品的成熟程度是不能与《姑苏万年桥图》、《登州海市全图》等作品相提并论的。根据滩头木版年画整体发展的情况推断,曾经印制过的《耕织图》等作品应当与其他产地的情况相仿。因此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的品种非常少,目前能够统计到的最多60多个品种、六大类(门神类、吉祥祝福类、戏剧类、传说故事类、历史故事类和色纸窗画类)。

越是经济发达、风气开放、信息传播迅速的年画产地,运用木版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反映时代风潮的态度越主动积极。比如杨柳青和桃花坞这类题材的作品就非常多,而滩头这样深居内陆、信息闭塞的产地,木版年画中能够保留的时代气息就非常少。目前只能从传说中的以美军、抗日队伍、解放军战士等为对象创作的门神中遥想那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不仅如此,滩头年画形制也比较单一。全国年画的样式包括宫尖、三裁、中堂、屏条、毛方子、窗旁和窗顶、窗花、月光、门神、“上元花”、门笺、“福字灯”、吊挂、桌围子、缸鱼、牛子、灯画、年历图等数十种。杨柳青、桃花坞等不用说,小一点规模的比如武强年画,也有门画、窗画、炕画、斗方、条屏、贡笺、灯画、对联、中堂画、年历画等不同的形式。而滩头木版年画主要品种只有门神、神像和窗画。

由于受到半封闭环境、信息传播滞后的限制,湖南滩头木版年画题材小、种类有限、形制单一。

二 乡村年画

湖南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无论是从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自然资源来说,还是从农村劳动力等社会经济资源来说,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生活在山林田间的农民,天性自然淳朴。这样的民风奠定了湖湘文化一个最重要的精神特质——淳朴重义。这种淳朴反映在精神领域和艺术追求上,则与古楚人的风格一脉相承,“在精神文化方面较之中原文化有更多的原始成分、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艺术风格上,则追求挺拔、清秀与诡奇、缛丽的结合”[2]135。

湖南省滩头木版年画的主要销售地区为“湖南各地及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北,再转售到江西、陕西等省,以及港澳和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3]。近300年来,滩头木版年画的主销售区中大部分居民为农业人口。目标消费人群的特点注定了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淳厚的。

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的淳朴来源于制作年画所采用的纯正天然的乡土材料和传统独特的制作工艺。“由于材料的简朴,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制作痕迹,恰恰因此而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味来。”[4]55滩头年画从纸张、颜料、雕版、水等原料到开脸用的工具等所有材料均为当地出产或生产。颜料用的是当地山上的矿物质,雕版用的是当地生长的梨木,尤其罕见的是年画所用的当地独特的粉纸。滩头年画工艺上主要采用色板套印加简单手绘开脸,其色板的使用一般为不多的5至6套。采用木版印制,印版时很可能出现错位以及大色块水印不均匀的质量问题。与绵竹等主要采用手绘的年画相比,滩头木版年画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一方面使得画面粗糙草率,另一方面也天真单纯。

滩头木版年画的版式以图形为主,文字很少,仅有的文字一般用来标注商号、主题和“吉祥多福、富贵长康”之类的常用吉庆内容,用字量少并重复使用。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乡村的识字人口数和人口识字数均低于城镇,因此年画在面向乡村市场时,版式上不宜题加太多的文字。

民间木版年画的色彩通常都比较鲜艳,但是滩头木版年画又是这其中少有的以用色大胆夸张著称的品种。“隆回县是盛产辣椒、生姜、大蒜的‘三辣之乡’,作为最具楚文化特色的滩头年画,它艳丽、鲜明,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具有‘辣’味。这是有别于全国其他年画最为突出的特色。”[4]9滩头木版年画色彩干净鲜亮,尤其除了红丹,还大量运用玫瑰红,更显明朗、活泼和热情,真的是“楚人做起事来,往往迸发出炽热的情感,风风火火”[5]120。

由于湖南滩头木版年画是以长江以南中西部农村人口为主要目标消费人群,所以它的材料、工艺、版式、构图、色彩等风格都非常贴近农村人口的审美习惯,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定位明确的乡村年画。

三 阳刚年画

湖南的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对北敞开,像一个敞开的口袋。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横扫湖南全境,受到南岭的阻碍,停驻不前。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致使湘北洞庭湖水汽大量蒸发,半围在三面大山之间,湿热郁积不散如同蒸笼。春季,长达三个月的梅雨,阴湿寒冷,绵绵无期。秋季,西北的冷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湖南境内交替角力,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天气多变。因此,湖南尽管号称“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却属于居住条件恶劣的荒蛮之地,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诸蛮错处之地,蛮子剽悍乐祸,自汉已然”,环境的艰苦,磨练出坚强、勇毅、不屈的性格,湖南人的血管里很早就培育出了“倔强、反叛和破坏性”的因子。

湖南是一个移民省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入湘;西汉时期,中原人士南移;宋朝,中原和北方人士避战乱进湘;元末明初,江西人填湘。移民迫不得已离开家乡外出谋生,性格中往往有不断抗拒外来压力中形成的坚忍、犷悍、刻苦和拼搏的特点。这种气质与本土群苗文化的“蛮野”基因结合,再上承先人楚文化的跳越浪漫,就形成了湖湘文化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的鲜明地域特征,奠定了“一种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恶”的湖南性格。

关于湖南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中早有记载。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剽悍”,《隋书》中“劲悍决烈”,湖南各地的地方志中常说湖南人“劲在任气”、“其民尤尚武力”、“其俗好勇”、“好武少文”、“任性刚直”、“刚劲勇悍”、“好用尚剑”等。“湘人及他们的心理文化方面大多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那种‘蛮’、‘倔’、‘刚’、‘烈’的性格特质成为他们的群体性风格,他们充分保持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本土文化的传统”[2]176。大学问家钱基博先生说:“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

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突的文化思想。湖湘弟子刚烈勇毅、坚忍不拔、义无反顾、自信血性、顽强任性的性格,使湖湘文化的个性张扬到了极致。这种张扬又毫不掩饰地漫漶在湖湘民间艺术中。楚辞中的《离骚》、《天问》、《招魂》,湘楚巫文化中的祭祀,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漆画等,内容无不跳跃冲突、激情澎湃。

滩头木版年画的具体产地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位于湘中偏西南的一个交通更加偏僻的地方。邵阳古称宝庆府,有俗谚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宝庆佬。”说的就是以邵阳人倔强、好胜,堪称湖南人性格的突出代表。滩头木版年画诞生在这样的人文氛围中,注定了它的风格一定是阳刚的,粗犷而不精致,硬朗而不委婉。

门神是各地木版年画共同的题材,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很多地方的门神年画中既有文门神也有武门神,但是滩头木版年画到目前为止有而没有发现一张文门神,或许正暗合了湖湘民俗文化尚武的特点。此外滩头木版年画的门神最为写意,粗犷率性,不事矫饰。门神头型大而眉目分明,眉毛斜插发际,最特别的是眉与眼之间距离较远,上眼睑宽,眼珠四面或三面不着眼框,这是因为民间审美观念认为这样的眼睛明亮精神,即所谓“圆眼争,性情凶”。尤其是门神的装饰更是简洁至极致。衣帽等装饰简单甚至潦草,而且多用直线,即使背后小旗边沿波纹也是尽量接近直线的狭长犬牙状。人物衣物上的装饰图案,采用得最多的是抽象几何图形:阴刻和阳刻的圆点、直线交错的席纹、六边形的蜂窝图案、半弧形的鱼鳞图案等等。

滩头木版年画中也有不阳刚的题材,如《西湖借伞》、《花园赠珠》、《和气致祥》等,但是如果将这些作品拿来和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江苏桃花坞等地的同题材作比较,就会发现滩头的风格是柔中带刚,简洁的构图、硬朗的线条、冲撞的色彩,包含的还是倔强、刚毅、勇敢等性格因素。比如武强的《珍珠塔》女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凸显其绵密婉转的心思,深得工笔之妙,滩头《花园赠珠》追求的则是写意的情致,男女主角正面相对,眉目传情,热烈大胆又妩媚动人。

湖湘民俗文化的刚性特色将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孕育成色彩鲜艳、造型古拙、制作粗率的阳刚年画。

四 融汇创新

湖南地处内陆,交通和信息传播的不便,使得湖南很难得风气之先。作为移民省份,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于自身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力量,又使得湖湘文化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变的渴盼,这便造就了这个四围之地的地域文化中罕见的包容和开放,通俗地讲就是湖南人在接纳和传播新文化、新思潮时表现得异常活跃和积极。

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滩头木版年画所在地隆回县就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这决不是巧合。魏源不仅呼吁要睁眼看世界,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全国年画产地中,滩头木版年画无论诞生和兴盛的时间都比朱仙镇、杨柳青、桃花坞、绵竹、潍县和武强晚,是年画家族中的后起之秀,“滩头年画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南北各地(主要是南方)年画的影响”[6]。其中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对滩头的影响最大。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和隆回县文化局收藏的老作品和老线版看,滩头老作坊荣松祥的《和气致祥》构图与桃花坞几乎完全一致,颜色比桃花坞稍冷,不知道是不是时间和印刷的原因;天顺昌的《麒麟送子》色彩淡雅,造型上与桃花坞的《麒麟送子·天赐麟儿》也有很多吻合之处;忠顺发的《西湖借伞》色彩暗沉,人物姿态端庄稳重,头与身体为一比五的比例,面部不着色不开脸,线条匀称,风格写实,是桃花坞常见的风格;滩头老线版《一品当朝》、《子孙万代》、《吉祥如意·万福崇来》(荣松祥出品)线条细腻流畅,圆润精致,也与桃花坞风格相仿。此外滩头著名的《将帅门神》、《尉迟、敬德像》风格与重庆梁平同题材门神、贵州贵阳《秦军胡帅》以及浙江杭州《门神》一致。正大昌的《关公像》风格与广东佛山冯炳棠刻印的《持刀门神》相近。滩头最大的老字号正大昌的《花园赠珠》色彩艳丽中透出沉稳、人物姿态婀娜妩媚,明显受到文人画重视心理刻画的影响,人物五官主要线条夸张突出,深得河南朱仙镇的神韵。滩头木版年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一如古楚文化的“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在以博大的襟怀向其它年画产地多方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滩头木版年画也在悄悄地将各种风格融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苗族英雄》的门神年画是滩头根据贵州市场独创的题材,其造型、线条、色彩等虽然与滩头将帅、尉迟敬德门神相似程度高,但是也有很明显的区别。苗族英雄头戴风帽,胸前有龙头纹饰,在铠甲之外加上了一件风袍;白脸门神左手持锏,右手举玉如意,红脸门神右手持鞭,左手举梅花枝。可以看出《苗族英雄》是在西南风格(梁平和贵州)的基础上,吸收了桃花坞《麒麟送子》等画人物造型的特点,让门神的眼神聚焦于手中的梅花和如意,确定了整个画面新的视觉中心。在一张年画中融合两个地方的风格,这就是创新。

最能体现滩头木版年画融汇并创新的是《老鼠娶亲》。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滩头的《老鼠娶亲》构图、造型、色彩等与绵竹、潍县、临汾的大异其趣,与漳州比较接近,但是更具艺术性。全国唯一找到与滩头风格接近的是山东杨家埠的一块线板。构图、版式、线条与滩头别无二样,只是不知其用色的情况是不是也和滩头一样有特色。杨家埠线板上雕刻的版本时间为清代,应该不会比滩头,因为根据以后资料可以推测滩头的《老鼠娶亲》最早可能出现在明代。总的来说,其它产地的《老鼠娶亲》重视展示民俗,风格比较写实,滩头年画中虽然没有将鼠新娘处理成人形,但是由于猫不是嘴里叼着鼠就是爪下踏着鼠,而是静静地蜷伏着,安然接受两只鼠的行贿,反而使得整个画面最具拟人意味,是寓意辛辣的世态人情讽刺画,与其它同题材作品有了本质的区别。这种诙谐讽刺的意味是另一种形式的湘式热辣。正所谓“楚人的形象思维,有自由、浪漫、狂放以至怪诞的传统,凡所表露,必有特殊的魅力”[5]104。

作为后起的民间木版年画,滩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向各家学习,努力综合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遗憾的是时代风云的巨变,先是政治原因,继而又是更深远的经济原因,彻底改变了这一晚生年画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提前结束了它的探索和创新之路。

注释:

①滩头木版年画起源的两种传说,一说在明末清初有个叫王东元的长沙秀才(绰号“王麻子”),为逃兵荒到滩头投亲。此人聪明过人且有绘画才能,看到滩头的色纸、花纸尤其纸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开设作坊印制年画。二说仍在明末,滩头纸业发达,作坊工人在挑纸到四川贩卖途中发现了年画,并将这一技术带回,开始了滩头的年画事业。

[1]方克立.湘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M].湘学:第二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文选德.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292.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5]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左汉中,罗海波.湖湘木刻版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滩头门神木版
凭海临风
唐启辉
足球场上的“门神”
垂钓
门神想吃立夏饭
小小的家
有趣的门神
黑龙潭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