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苘麻对甘蓝田烟粉虱诱集效果及药剂防治评价

2011-04-04谭永安柏立新肖留斌魏书艳赵洪霞

环境昆虫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虱的烟粉若虫

谭永安,柏立新,肖留斌,魏书艳,赵洪霞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 210014)

烟粉虱 Bemisia tabaci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具有严重危害性的l4个外来入侵昆虫之一 (徐汝梅和成新跃,2005),自上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以来,已在各地广泛发生,成为棉花、蔬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 (吴孔明等,2001)。生产上烟粉虱的防治一直依赖化学防治,但随着其抗药性的增加 (何玉仙等,2007a,2008b),防治效果逐渐下降,成本逐步提高。诱集植物作为一种综防措施越来越受到关注,其防控原理为在空间上保护主栽作物免受一种或几种害虫危害,利用对害虫引诱作用明显高于主栽作物的一种植物 (Hokkanen,1999),可在其扩散至主栽作物前扑灭。诱集作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和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高效、低耗和持续发展,同时为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Castle,2006)。利用诱集植物防治害虫简便易行,且不污染环境,对常发性害虫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学意义。本文从室内诱集试验、田间烟粉虱种群发生动态、不同种植方式和配套药剂防治等方面来综合评价诱集植物苘麻诱杀防治甘蓝田烟粉虱的效果,建立利用苘麻诱集防治烟粉虱的技术体系,以探讨其在烟粉虱生态调控中的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场内进行。甘蓝品种为市售中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京丰1号,常规肥水管理,整个生长期不施农药防治害虫。苘麻种子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田间收集。

1.2 烟粉虱对甘蓝、苘麻趋性的比较

盆栽甘蓝及苘麻,甘蓝生育期为接球中期,苘麻处于花期,甘蓝和苘麻各有8~10张叶片,间隔放置成圆形,置于附有80目的筛网的笼罩(直径40 cm×高80 cm)中以防止烟粉虱逃逸,分别接入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各100头,3次重复。于接虫后6 h、12 h、24 h、36 h、48 h、60 h调查甘蓝及苘麻上烟粉虱成若虫的数量。

1.3 烟粉虱在露地甘蓝和苘麻上的种群动态

苘麻于5月4日播种,6月4日移栽,甘蓝定植于6月10日,面积为200 m2。于甘蓝上始见烟粉虱后分别在苘麻和甘蓝上进行种群调查,每7 d调查一次,直至烟粉虱在田间消失。每次随机分别调查20株苘麻、甘蓝,五点取样,每点查4株。成虫调查方法:轻轻翻转被调查叶片,统计每张叶片背面成虫数。成虫调查结束后,将叶片从叶柄基部剪下,带回实验室对若虫进行调查。若虫调查方法:每张叶片上随机取3点,每点1 cm2,在解剖镜下统计若虫的数量。

1.4 苘麻不同种植方式对烟粉虱诱集效果的影响

在甘蓝田中间留一膜种植两行苘麻,共40棵,与甘蓝的比例为1∶10,作为条带诱集区试验;另选常规种植甘蓝田,棋盘式插花种植苘麻,每穴留一棵,共20棵,与甘蓝比例为1∶20,作为单颗诱集点试验;同时,在甘蓝田中间种植20 m2的苘麻作为片状诱集带。以没有种植苘麻的甘蓝田作为对照区。此试验在苘麻果期进行调查,即从7月31日到9月10日,每10 d调查1次,每次随机调查10株苘麻,记录整株上烟粉虱成虫数和上、中、下各1片叶片上的若虫数;同时随机调查苘麻诱集区和非诱集区的甘蓝各10棵,记录整个植株上烟粉虱成虫数。

1.5 诱集植物苘麻上药剂防治烟粉虱试验

试验中所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高渗四氟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试验在甘蓝田中的苘麻上进行,每种药剂设3个浓度,以及清水对照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在烟粉虱成、若虫密度较高时用工农-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喷药前先调查记录整株苘麻上烟粉虱成虫数和某一固定叶片上的若虫数,并挂牌做好记录。喷药后各处理分别间隔1、3和7 d各调查1次,记录苘麻上烟粉虱成虫数和存活若虫数。最后将调查所得的数据根据Abbott氏校正公式来进行校正死亡率计算。

1.6 数据分析

诱集植物苘麻对烟粉虱诱集效果的计算:诱集效果 (%)等于同一时期诱集植物苘麻上的烟粉虱成虫数与苘麻和甘蓝上成虫数量之和的比值乘以100(林克剑等,2006)。

将调查的10株甘蓝上烟粉虱成、若虫的数据分成5组进行统计分析。对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和不同种植方式的苘麻上的种群数量用DPS系统软件分析并采用Duncan测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烟粉虱在甘蓝及苘麻上趋性比较

室内趋性结果显示,笼罩中接入烟粉虱成虫后,6 h后观察就表现出不同的趋性,在苘麻上数量有52.6头,在甘蓝上为27.3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虫数量在苘麻上不断增加,在甘蓝不断减少,接虫60 h观察,苘麻上的成虫数是甘蓝上的5.5倍,方差分析表明,烟粉虱成虫在苘麻与甘蓝上的种群数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F=165.27,P<0.01)。若虫在接虫的6 h内,两种寄主差异不大,随后苘麻上若虫数量就大幅度增加,到接虫后36 h时,已是甘蓝上的2.8倍,接虫60 h后观察,苘麻上烟粉虱若虫数为66头,甘蓝上为14头 (图1),方差分析表明,烟粉虱若虫在苘麻与甘蓝上的种群数量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F=58.638,P<0.01)。

2.2 田间烟粉虱在甘蓝及苘麻上的种群动态

烟粉虱成虫在大田甘蓝生育期内,其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在8月20日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茼麻上的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和甘蓝类似,因烟粉虱对苘麻的正趋性,其种群密度要显著大于其在甘蓝上的数量,高峰日中苘麻上成虫数量(95.2头/株)显著高于甘蓝 (22.05头/株)上的数量 (F=8.682,P<0.01),但在8月中旬随着苘麻进入成熟期,叶子枯萎脱落,烟粉虱种群急剧下降。烟粉虱若虫在苘麻和甘蓝上的种群数量均在8月13日达到最高峰,分别为0.85头/cm2和0.59头/cm2,两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F=6.554,P<0.01) (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烟粉虱在苘麻上的种群数量要远大于在甘蓝上的数量,整个甘蓝生长期内,苘麻对烟粉虱成、若虫的诱集效果可分别达到76.8%和60.1%。

2.2 苘麻不同种植方式对甘蓝田烟粉虱诱集的影响

诱集植物苘麻的在田间的布局方式显著影响了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 (表1)。条状、点状和片状种植的苘麻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差异显著,苘麻点状分布种植格局上的烟粉虱成、若虫数量比条状和片状分布种植上烟粉虱数量要大的多,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1)。8月19日调查,点状分布的苘麻上平均每叶成虫数量最多能达到86.0头,条状分布和片状分布数量分别为84.1和75.9头;若虫数量在苘麻上点状分布时最高达18.2头/叶,条状分布和片状分布分别为11.3和12.3头。

表1 不同种植方式的苘麻对烟粉虱成虫的诱集效果Table 1 The densities of B.tabaci on piemarker with different interplanting patterns in cabbage field

2.3 诱集植物苘麻上药剂防治烟粉虱试验

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高渗四氟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若虫的防治效果有较大差异。以药后7天为例,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稀释1000倍防治烟粉虱成、若虫效果最好,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4.86%和93.29,其次是1.8%阿维菌素乳油 (92.05%和91.1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8.80%和88.41%)、10%高渗四氟乳油(85.28%和71.50%),而0.3%印楝素乳油最差(74.38%和68.91%)。

表2 诱集植物苘麻上药剂防治烟粉虱成虫效果Table 2 The adult mortalities of B.tabaci on piemarker treated with different insecticides

表3 诱集植物苘麻上药剂防治烟粉虱成虫效果Table 3 The nymph mortalities of B.tabaci on piemarker treated with different insecticides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行为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利用诱集植物对植物害虫进行诱集监测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许向利等,2005)。室内趋性试验和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若虫对苘麻均表现出了强烈的正趋性,甘蓝和苘麻上B型烟粉虱成若虫数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田间烟粉虱种群在苘麻和甘蓝上的动态呈正态分布。这和前人在棉花和大豆田利用苘麻防治烟粉虱的研究中的结果一致 (林克剑等,2006)。影响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叶片形状、颜色、气味、叶毛密度、叶龄、pH值及营养 (含氮量、总糖和总氨基酸的含量)等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 (Berlinger,1996;Horowitz,1986),因此明确苘麻对烟粉虱的引诱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诱集植物的空间布局取决于害虫的类型,对于迁入农田或果园的害虫,诱集植物种植宜采用四周环绕的方法;对于农田和果园内的害虫,应多应用条状或点状种植。烟粉虱在江苏不能露地越冬,但可在日光温室、冬季加温大棚内及双膜覆盖大棚和玻璃温室内越冬。翌年5~6月份,大棚和温室开始揭膜,此时烟粉虱随风扩散或随秧苗移栽扩散到大田,成为包括甘蓝、棉花在内的大田作物的初侵入虫源 (周福才等,2005;谭永安等,2009)。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苘麻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与其在田间的分布方式密切相关,条状、点状和片状种植的苘麻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差异显著,苘麻点状分布种植格局上的烟粉虱成、若虫数量比条状和片状分布种植上烟粉虱数量要大的多,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可能和条状、片状种植的苘麻比较荫避,不通风,湿度较大,营养条件等因素有关,真正的决定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利用诱集植物苘麻的同时加以配套施用科学合理的药剂防治可进一步压低烟粉虱发生基数,可以防止烟粉虱种群在诱集植物苘麻上的过度繁殖而成为虫源地,为甘蓝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更好的控制其危害。本文使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高渗四氟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这5种杀虫剂中,以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烟粉虱成若虫防治效果最佳。

References)

Berlinger MJ,1986.Host plant resistance to Bemisia tabaci.Agric.Ecosyst Environ.,17:69-82.

Castle SJ,2006.Concen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emisia tabaci in cantaloupe as a trap crop for cotton.Crop Protection,25(6):574-584.

Horowitz AR,1986.Population dynamics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otton fields.Agric.Ecosyst Environ.,17:37-47.

He YX,Weng Q Y,Huang J,Liang ZS,Lin GJ,Wu DD,2007.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Bemisia tabaci field popul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8(7):1578-1582.[何玉仙,翁启勇,黄建,梁智生,林桂军,吴咚咚,2007.烟粉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应用生态学报,18(7):1578-1582]

He YX,Huang J,Weng QY,Liang ZS,2008.Biochemical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chlorpyrifos and dichlorvos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Acta Entomologica Sinica,51(4):384-389.[何玉仙,黄建,翁启勇,梁智生,2008.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昆虫学报,51(4):384-389]

Hokkanen HMT,1991.Trap cropping in pest management.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36:119 -138.

Lin KJ,Wu KM,Zhang YJ,Guo YY,2006.Evaluation of piemarker 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as a trap plant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Bemisia tabaci(biotype B)in cotton and soybean crops.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39(7):1379-1386.[林克剑,吴孔明,张永军,郭予元,2006.利用诱集寄主苘麻防治B型烟粉虱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9(7):1379-1386]

Wu KM,Xu G,Guo YY,2001.The seasonal adult dynamics of Bemisia tabacI in the North of China.Plant Protection,27(2):14-15.[吴孔明,徐广,郭予元.华北北部地区棉田烟粉虱成虫季节性动态.植物保护,2001,27(2):14-15]

Tan YA,Xiao LB,Wei SY,Wang Z,Zhao HX,Bai LX,2009.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equence sampling technique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adult in cotton field.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etural Sciences,25(6):1273-1276.[谭永安,肖留斌,魏书艳,王震,赵洪霞,柏立新,2009.棉田烟粉虱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技术研究.江苏农业学报,25(6):1273 -1276]

Xu XL,Hua BZ,Zhang SZ,2005.Application of trap crop to IPM of agro-ecosystems.Plant Protection,31(6):7-10.[许向利,花保祯,张世泽,2005.诱集植物在农业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植物保护,31(6):7-10]

Xu RM,Cheng XY,2005.Insect Population Ecology-Basic and Frontier.Beijing:Science.[徐汝梅,成新跃.昆虫种群生态学-基础与前沿.北京:科学出版社]

Zhou FC,Du YZ,Ren SX,Chen HQ,Wang Y,Li Y,Qing JY,Dai SS,2005.Population dynamic and its control of Bemisia tabaci(Gennadius)in cotton fields in Jiangsu province.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 Edition),26(1):89-93.[周福才,杜予州,任顺祥,陈后庆,王勇,李瑛,秦洁洋,戴率善,2005.江苏棉田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控制.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6(1):89-93]

猜你喜欢

虱的烟粉若虫
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上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特性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8种药剂对甘蓝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几种生物药剂防治梨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日龄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
大棚青椒烟粉虱的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