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插胃管法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2011-04-04冯亚波

护理与康复 2011年8期
关键词:管法胃管插管

冯亚波

(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 315000)

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护脑细胞功能,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和神经功能康复,对疾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1]。对于人工气道患者,胃肠内营养必须要以及时、正确插入胃管为前提。神经科行人工气道患者常存在意识障碍、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咽喉肌群功能失调及吞咽障碍[2,3],插胃管时患者不能配合,一般采用给昏迷患者插胃管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插胃管的成功率低。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神经科对36例人工气道患者实施改良式插胃管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 56例,男 38例,女 18例;年龄23~82岁,平均年龄 46岁;脑卒中 14例,帕金森病1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重症肌无力10例,脊髓炎8例,肉毒杆菌中毒2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气管切开34例,气管插管22例。按入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插胃管方法 插胃管前,吸净人工气道内和口腔内分泌物,放出气囊气体。

1.2.1 对照组 采用给昏迷患者插胃管法[4],安置患者去枕头后仰,当胃管插入15 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直至胃管插入预定长度。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插胃管法。安置患者去枕平卧位,颈部略伸展,操作者1手持纱布提起胃管(使胃管与上唇约呈45°),另1手用镊子持胃管经下鼻道缓慢插入至15 cm时,稍加用力快速插入到预测长度(45~55 cm),确定胃管置入成功后固定。

1.3 评价及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胃管插管一次成功率,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两组插胃管一次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插胃管一次成功率比较

3 讨 论

气管由14~16块气管软骨构成,气管软骨为“C”形透明软骨环,软骨环在后方由软组织充填。食管系肌性管道,紧邻气管后方,气管内放置人工气道后,由于气囊或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使软组织向后突出,间接压迫食管。对人工气道患者采取昏迷患者插管法,颈部未伸展,在插入14~16 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硬度较大的气管导管与气管形成向上的弯曲角度变小,对食管产生推压作用,此处恰是食管起始狭窄处,故食管开口部受到压力,易导致置管失败。对人工气道患者采用改良插胃管法,给患者去枕平卧,使颈部伸展,其余步骤同常规插胃管法,由于颈部伸展,可减轻气管导管由于自身硬度、成角对肌性食管的压迫,食管的可扩张性增大,利于胃管置入,胃管与上唇呈45°角,从下鼻道经咽鼓管口较平坦行进,在平气管的顶端处,可顺势降落到食管内,插管成功率高。表1显示,观察组胃管插管一次成功率为89%.对照组为40%,两组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王雁,谭兰.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神经科昏迷病人中的应用[J].齐鲁医学杂志,2003,18(2):162-163.

[2]曹素云,时文芳,张爱萍,等.脑卒中患者插胃管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4):248-249.

[3]潘荫君,张绮芬.改良插胃管法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内科,2007,2(5):859.

[4]姚藴伍,吴之明.护理学基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10.

猜你喜欢

管法胃管插管
MPN法检验大肠菌群的实验分析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Seldinger置管法腹腔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基于微根管法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直径分布、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