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2011-04-03张在中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件教材

张在中

(河南机专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河南新乡453002)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张在中

(河南机专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河南新乡453002)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编好或选好教材;第二,要精心设计好课件;第三,要打通文史哲;第四,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大学语文;兴趣;激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师而言,在任何科目的教学里我们都应当重视这条原则,并把它作为我们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参考。《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不敢有弄斧之意,只求有引玉之效。

一 要编好或选好教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前提。当前,网络为阅读和学习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学校图书馆有的种类繁富的藏书,现在大学生的阅读面很宽,如果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质量平平,缺少新意,那么教师要想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繁多,既有名校名家主编的,也有普通高校、普通任课教师编撰的。前者最有名的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2007年已经出至第9版,据称“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后者则不计其数,无法一一统计,教材之多让人眼花。其中有利益的因素在作祟,众多的出版社为经济利益考虑,把目光瞄准了教材这块大蛋糕。高校教师愿意编著教材,为在激烈的职称竞争中多一项砝码。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各高校的性质、地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教师配备和学生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如果由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某一种教材,其不合理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选的教材更能满足教学育人的需要,这一点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本好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选标准上应考虑: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在此标准下去遴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当然,要避免与中小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文章重复。如果条件具备,同类高校间合编教材或高校自编教材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不过,在合编或自编教材的条件不成熟时,高校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所在学校的性质、地位、人才培养目标,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能力与专长。

笔者所在学校是工科高专,大学语文属于公共选修课,30个课时,安排在1个学期。徐中玉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公认的经典,我们曾经用过这本教材,但在用过一次后发现它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一个原因是这本教材容量偏大。在30个课时里,我们一般能讲20篇左右的文章。而此教材设计了12个单元,近90篇文章,远远超出了我们能讲授的篇数。如果将大量的文章交给学生自学也不现实,因为我校学生课程安排紧张,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也不高。还有一个原因是教材古文比重过大,达到52篇,与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兴趣的实际状况不太符合。后来我们就改用别的教材了。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绝对必要的。

二 要精心设计好课件

多媒体教室授课在高校的教学中已经基本普及。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讲下来的情况已经不多见。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大学生更喜欢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学语文教学也应顺应这种趋势,利用现代的视听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不少大学语文教材在发行时会附送教学课件,以减轻任课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的工作。有的出版社还有配套的网络资源供使用者分享。但就我所知,很少有教师对出版社附送的课件原样使用。任课教师通常会在原课件的基础上再加工改造,以适合自己的教学,因为对相同的文章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偏好。所以,出版社为教材的销售考虑而制作的课件多不合用,至多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用多媒体教室上课,需要有精心设计和制作的课件。课件除了具备传统板书的逻辑清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外,还应有电子课件的特点,简单地讲,就是八个字:声色俱全、动静互衬。这要求教师不仅对讲授内容了然于胸,还要能熟练掌握PPT的制作技巧。笔者的一位同事也讲大学语文课,她的课件让我印象很深。如她的《长恨歌》课件。课件的首页的标题为:人鬼情未了,副标题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介绍白居易的生平部分贴有两张美丽的风景照片:西湖的白堤和洛阳香山。在诗的正文部分,由8张幻灯片构成,在文字的旁边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为名家所作,色彩绚烂,典雅唯美,且成一系列,是某画家专门为《长恨歌》而作。同时还配有全诗的朗诵音频,音频是精心挑选的名家配乐朗诵。这样的幻灯片真是图文并茂,色彩斑斓,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有了好的课件,只要教师利用得当,效果之好可以想象。

理论上讲,上课所用的课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只要与教师的课堂设计相配就行。例如笔者在上《苏武传》时,我就没有制作专门的PPT。在上课开始时我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支埙独奏曲《苏武牧羊》,在古朴悠长、低沉悲凉的音乐中引入这节课。在引导同学阅读全文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也考虑到一些古字词的发音差异,我为同学们播放了名家诵读的音频,让学生一边跟读一边理解文章内容。在讲到当时文章的历史背景与主题时,为扩展学生的视野,我播放了视频短片——纪连海讲汉武帝系列里“苏武牧羊”的一段。这节课中,我播放了两个音频、一个视频,其他时间是口头讲授和安排的课堂讨论。音频与视频内容有机地穿插在我的教学环节中,服务于我的整体教学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室是一个想象丰富的空间,一个充满魅力的舞台,教师应学会利用这个空间和舞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要打通文史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打通文史哲。其一、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的地方很多,其中一条是中学语文偏重于学生读写技巧的训练,而到了大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成为主要任务。大学语文多开设在大一或大二,对美的关注和追求、对人生和未来的思索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很普遍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顺应这种要求,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其二、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一篇典范的文学作品常常是文学的精致、历史的厚重和哲学的智慧三者的完美融合。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莫不如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文章中的这些元素介绍给学生。因此,打通文史哲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教师应将它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备课、讲课、课堂讨论、作业布置等。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还能帮助完成更重要的任务——育人。

例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如果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而不讲解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不分析作品中透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及其哲学意蕴,这首诗的精华之处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就查找了关于作者生平的许多资料、了解“胡风集团”历史冤案的来龙去脉。在讲授这首诗时,把这些历史内容讲给学生,使他们对诗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的文学之美:托物言志的手法、独特的意象、大胆的想象、拟人比喻等修辞技巧……然后,又引领学生体悟诗所蕴含的启人睿智的哲学思想——对人民与生活的爱的执着、对人生苦难的乐观主义态度等等。我没有先下结论,而是先提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1、本诗给你什么启示?2、有人说,挫折和打击成就并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探讨,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最后,我告诉学生,在情感与理性之间、诗与思之间、诗人与哲学家之间并没有截然分立的鸿沟,诗人与哲学家不过是通过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手段来思考进而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大学语文课不易讲好,不易获得学生的认可?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能以打通文史哲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而做到这一点,不只是个认识问题。知易行难。这要求教师是一个通家,在文学、历史和哲学方面都要有较深的修养。修养这种东西不是仅仅靠看几本书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浸染的过程,除了认真阅读一定数量的理论典籍,还需要独立地思考,生活阅历的积累;还需要你和同行甚至学生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切磋。而当前的状况是,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大部分为青年教师,很少有四十岁以上的骨干教师,阅历与修养都明显不足,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不高也就容易理解了。当然,对于目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青年教师来讲,不能消极懈怠,而是要努力有所作为,在可能的范围内努力提高自己文史哲修养。

四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传统教学中老师从头讲到尾的做法早已为人诟病,被人称为“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主体。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教学质量就不成为问题。现代教学理论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不断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环节。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与其参与的程度成正比。我们常常看到,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为提高收视率,安排各种活动,让现场观众直接参与,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间接参与。“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和“非诚勿扰”等节目的影响超出了娱乐节目本身,成为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成功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过“海选”、“现场参与”、“网上投票”等方式唤起了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进而吸引了整个社会的眼球,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学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方式,按教学的过程来划分,有课前参与、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课前参与包括预习课文、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等。课堂参与包括课文诵读、参与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参与问题讨论、写作短文、观看视频等。课后参与主要有写作练习、阅读拓展、提交读书报告等。这些方式各有千秋,作用不一。总之,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不必过于拘泥,可以灵活设计,因课、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与所讲文章在主题或内容上相关,与现实有较强的联系,没有标准的答案,同时又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较多关注的。比如讲《报任安书》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1.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忍辱活下去?2.在什么情况下,人自杀是一种可敬的选择?讲《牡丹亭》时我提出的问题是:1.你认为爱情的真谛是什么?2.爱情与婚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怎么看待?在讲《拣麦穗》时,我让同学们思索:1.我们如何看待“梦想”在人生中的作用?2.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这些问题与课堂内容相关,直指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我们自身,是否找到答案并不重要,思索和寻找答案的过程更重要。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固然重要,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与思索,也应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语文在这方面有它的天然优势。大学语文中的文章,文辞优美,感情真挚,能够激发情感,启人心智。教师如果因势利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首要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喜爱和并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刘桂传,曹红卫.立足课堂 周边辐射 引导自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5(5):87-88.

[2]王丽梅.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J].2005(9):165-167.

[3]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卢 毅.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四大误区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122 -123.

[5]李鹏辉.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示范[J].教育评论,2007(6):77-79.

G642.0

A

1674-5884(2011)10-0079-03

2011-08-11

张在中(1973-),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校 谢宜辰)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件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