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想和实践路径
——以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竞和”文化建设为例

2011-04-03王德华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东营区东营市名师

● 王德华

学校文化建设的构想和实践路径
——以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竞和”文化建设为例

● 王德华

山东东营市东营区一中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概括为二十个字,即”定位目标、理念引领、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

定位目标。东营区一中成立了文化建设小组,从全面了解学校建设开始,作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征集工作,积累了充足的基础资料,明确了四个背景定位,提炼了七个主题,并分三部分作了一套物质文化建设的设计和预算。四个背景定位具体说,一是学校要“育名师、建名校、创名牌”,尽快实现具有龙头作用、辐射作用的社会背景定位;二是校园注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开放式、园林化、景观化的主体建筑风格背景定位;三是“以人为本,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面向未来,直面竞争,追求卓越,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的育人理念背景定位;四是“科学、民主、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理念背景定位。七个主题是和谐、优雅、精致、美观、有内涵品位、有学习氛围、有文化效果。

外化于形。我们建立了文化活动机制,实施了“三项工程、一个方案”,制定了落实“低负担、高质量”的十项措施。一是行为文化以校园艺术节、科普月、法制教育周、荣辱观教育主题征文、专题报告等校园活动来展开,辅之以《一中学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来深化实施。二是通过实施“暖心工程”,在物质上、精神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营造自由、民主、和谐学校环境,建立平等、简洁、透明、融洽的人际关系。三是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叫响“学校依靠教师成名,教师依靠学校成才”的口号,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体的教师成长带动学校发展的“名师”培养活动,把“育名师”作为“办名校、创名牌”的基础。四是通过实施“师带徒”工程,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五是通过全面落实《教师素质优化方案》,针对教师必须具备的十项素质,依据我校制订的教师素质十项优化方案,制定时间表、任务表和考核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六是制定了落实“低负担、高质量”的十项措施,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固化于制。一是学校在“竞和”理念引领下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出台了《东营区一中管理制度汇编》和《东营区一中学生行为规范培训材料》,内容涉及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方方面面。二是健全了学校管理体制,增设了教学科研室、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建立了级部管理体系,落实了精心化管理。三是创新管理方法,结合实际,不断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突出合作教学、合作管理,变任课教师个人成绩为主为级部合作成绩为主。四是突出“竞”和“和”,建立了文化活动机制。如在校园网站开辟“竞和”博客,实行师生实名制书写博文,不断丰富“竞和”文化内容,积极对外宣传推介。随着“竞和”制度文化的创新和沉淀,文化育人的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内化于心。把“和融竞进”学校精神内化到每一个一中人心灵深处,使之成为人人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代代传承。一是学校编写了《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开设文明教育课,开展古诗词诵读、“倡树我是一中人”等理念文化教育活动;二是突出“竞和”,开展竞技活动,如体育运动的系列比赛、英语口语大赛、军训活动、全员管理评比活动等,让师生在实践中体会竞争与合作,自觉树立“竞和”意识。教师工作中一改过去“留一手、藏一手”各自为战的不良风气,而是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间合作学习的风气也培养起来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校成了一所朝气蓬勃的和谐校园。

学校打造的“竞和”文化已经基本成型,并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润于心 竞立于世”声名远播,已吸引了国内外一万三千多人到校参观学习。

王德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东营区东营市名师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东营市东营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东营市东营区推行“四社联动”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