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对话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一议

2011-04-03王祖友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福克纳

王祖友

(江苏大学,镇江,212013)

在巴赫金(1998a:242)看来,“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①(以下简称《传》)正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艺对话,对话一方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作家,另一方是活跃于中国外语界的外国文学评论专家。全书由绪论、正文、结束语和附录四大部分组成。第一章考察福克纳创作思想得源泉,第二章考察福克纳作品的多重主题,第三、四、五章分别论述福克纳创作艺术,第六章比较福克纳与其他作家。《传》的思想性、对话性和平衡性最为引人注目,它从对话主义的视角出发,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福克纳创作思想和作品进行了全面、深刻、新颖的阐释,为世界福克纳研究的大合唱加入中国学者的最新强音,成为该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来自中国批评家的学术砝码。如题所示,《传》的点睛之笔在于对话,多种对话关系纵横交错,不仅包括批评家与作家的对话,而且包含作品中的人物与人物对话、作者与人物、读者与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对话,甚至今天的读者与过去不同时代、民族的读者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其最显眼的特点是对话性无处不在,而在表层的对话结构下涌动的则是深层的人道主义精神。

1. 思想性

巴赫金(同上:340)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传》的第一章探寻福克纳创作思想的源泉,建立对话的基础。该章并置了影响福克纳的多元思潮——存在主义思想、基督教思想、神话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新历史主义思想。福克纳通过文学与历史对话,参与南方现实社会的重建。福克纳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借鉴,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荒诞和非理性思维背后所掩盖的实质,对南方社会的现状和人类生存问题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基督教的原型模式帮助福克纳把重建时期美国南方人的命运纳入到人类的命运之中,从而昭示了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和担忧。福克纳借助于历史神话,把现代美国南方人的精神困境、南方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复杂的内心冲突结合起来,反映出他对南方、乃至整个人类未来的关注和担忧。这些关注和担忧恰恰流露出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赫金指出,对话关系具有深刻的特殊性。不可把它归于逻辑关系、语言学关系、心理学关系、机械关系或任何别的自然界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涵义关系。构成这一关系的成分只能是完整的表述,或者被视作整体或潜在的整体,而在这些完整表述背后则站着实际的或潜在主体——表述的作者。“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巴赫金1998a:387)。人也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交流思想感情,从事种种社会活动,显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在福克纳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缺乏对人、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尊重。人道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福克纳]主要是对人感兴趣,对于他自己,与他周围的人,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地方,与他环境处在矛盾冲突中的人感兴趣。’对我来说人是第一位的”(48)。《传》以《我弥留之际》为例进行解读。虽说这部作品描写了本德伦一家设法安葬女主人的故事,但却是一部现代版的《奥德赛》,其中一群有着各种精神创伤的普通人经历了种种痛苦与磨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德伦一家不失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弱点和缺点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也有,他们的状态也是我们人类的普遍状态。福克纳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沟通的障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异化与疏远,还更多地描写了现代人在工商利益化的过程中如何追求和保持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人原有的“本性”。福克纳关于种族主义的思想在其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体现得最为深刻,在这部作品中他“更深入地触及与探讨了美国南方历史罪责与无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问题。它归结到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不然,受到报应的仍是有罪者自身以及有关后代”(280)。福克纳“在真实反映美国南方社会的过程中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20世纪南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扭曲和全面异化以及南方传统摧残压制人性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谴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想说,并且我希望,我唯一属于的、我愿意属于的流派是人道主义流派”(44)。

人文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型态的科学。在人文科学领域(包括文学理论研究),“真理只能在平等的人的生存交往过程中,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才能被揭示出一些来(甚至这也仅仅是局部的)。这种对话是不可完成的,只要生存着有思想的和探索的人们,它就会持续下去”(巴赫金1998b:372)。正是这样穿越时空的对话使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有助于建设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思想和信念的传播和发扬。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交流就此有了落脚点,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努力也就不会迷失方向。

2. 对话性

《传》的第二章考察福克纳作品的多重主题——时间主题、女性主题、消费主题、种族主题和自然主题。这些主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既是对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社会生活的重构,也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交叉对话互动的关系,福克纳作品“展现了自然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揭示出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危机都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打破,以及许多文明的消失和现在正在面临的多重危机正是自然对人类做出的反抗性和报复性回应”(120)。这样震耳发聩的议论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的迫切的现实意义。《传》的第三、四、五章分别论述福克纳创作艺术,包括心理表现艺术、叙事和审美艺术以及人物造型艺术,体现了文学艺术和其他艺术的内在对话关系。谈到福克纳作品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时,我们的批评家写道:

同其他可视艺术不同,小说在读者心理过程中无法产生“视觉滞留”的幻觉,而是通过文字的艺术加工产生“视觉幻影”。“视觉滞留”源于心理学上的“视觉后像”,即光刺激物对眼的作用停止以后,视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然而,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却无法引起这种视觉活动……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大脑受刺激而产生了一系列连续运动的印象,各种印象经过加工汇集成一个更高级的统一体,这样小说的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在读者审美过程中“历历在目”,形成“视觉幻影”。这一过程在福克纳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53)。

接着评论进一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升华其阐释,从而使读者对艺术共性和特性的关系、不同门类艺术的相通之处以及受众作为审美主体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心领神会。因为“对作品的审美主体而言,视知网的深度和宽度都会引起视知心理过程的游离和扩散,延长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视知心理过程,因而达到了审美的目的,加大了读者对作品的参与性。读者的自由度和参与性,共同构成了读者美学心理的基础”(同上)。这样读者不仅对文学艺术能具体形象地认识和把握,反过来对可视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得以深化。

《传》的第六章比较福克纳与莎士比亚、济慈、奥尼尔和莫里森艺术作品的异同,让我们进一步品味福克纳艺术世界的独特魅力,理解福克纳作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的绝无仅有的地位。《传》的行文处处体现了我们的批评家牢固的潜在的对话意识,在论述自然主题的结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是爱默生、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等前辈作家,还是与福克纳同时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自然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120)。谈到福克纳对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借鉴,《传》的作者认为:跟莎士比亚的死亡意识一样,福克纳的死亡意识也同样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他对历史现实的痛苦反思,对人类精神的未来的祈望。他创作的目标就是用“对死亡说不”来振奋人心(258)。对福克纳与济慈的对话式研究中,《传》首先注意到了福克纳的作品与《希腊古瓮颂》中所体现的“静”与“动”的统一相契合。这种“静”与“动”的统一以及所表现出的现实与历史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福克纳历史观最基本的部分。其次,对生活在战后的南方人来说,南方历史上形成的荣耀和道德规范是静态的,而现实生活却是动态的,用静态的荣耀和南方传统约束自己的生活,是南方人的悲剧所在。第三,福克纳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希望阻止或减缓时间的流逝,以便回到或保持自己完美的过去,这也是他们的悲剧所在。第四,福克纳十分理解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十分关注过去的阴影所带来的危险,重申时间必须是流动不止的,人类必须变革;反之,则走向死亡(258-269)。对话思维的卓有成效显而易见。

对话思维不同于“是-是”、“否-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在论述福克纳作品的人物造型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种发生在美国南方文化背景下的自杀倾向虽然同欧洲的情况相类似,但其内在的病理机制却十分特殊。当南方男人引以为豪的男性气质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对自杀的迷恋就成为男性性格中选择死亡的催化剂。这种看法如果具体到昆丁身上,他对自杀的选择表现为他把家族荣耀视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进行;就其自杀的动因来看,他在自己家庭和南方社会环境中畸形发展的性格促使他走上了绝路(217)。

《传》的作者认为,福克纳写昆丁的自杀不是对欧洲死亡追求传统的模仿,而是将其作为工具表达对战后南方社会的不满,这与同时期的欧美同类小说题材有所不同。这种看法拓展了评论的视野,体现了文学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其对传统的呼应态度与新批评创始人艾略特的观点遥相呼应,体现了批评家15年来潜心研究所形成的宏大视野和洞微察著的功力。

3. 平衡性

认真阅读全书,笔者很赞同郭继德教授的看法,即《传》的平衡性不仅体现为《传》既“包括宏观的理论研究,又包括微观的文本分析”(ⅲ),而且体现在作者时时着眼于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与融合,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双方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事物的真理性。从词源学上讲,对话(dialogue)一词与辩证法(dialectic)同源。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种文体,即问答体或对话体。巴赫金(1998a:514)认为,“辩证法是从对话中产生的,然后辩证法又让位给对话,但这个对话已是高一级的对话,是较高水平的对话”。在讨论福克纳作品的空间艺术时,《传》提及牛顿“绝对空间”理论、康德“空间二元论”、黑格尔“空间连续”理论和柏格森空间观,接着写道:“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福克纳在遵循传统空间表现形式的同时,打破空间存在的客观性,体现了独特的空间思维”(187)。然后逐次分析福克纳作品的空间特征,福克纳作品的空间表现形式,如:空间转换、空间并列对照、空间交互参照,指出福克纳作品的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福克纳打破了客观时间的限制,从整体上对作品中的空间特征、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摆脱了传统文学中空间形式的束缚,由时间结构转向空间结构,致力营建自己的主观空间,并借此反映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代西方现实世界的困惑与忧虑。无论是在空间形式处理,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福克纳都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

这种承接学术传统、联系现代文化的融会贯通在《传》中比比皆是。评论家或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或条块结合、条分缕析,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框架下阐述威廉·福克纳的创作艺术。在讨论福克纳作品的意识流手法时,评论家写道:“这种以精神世界映衬物质世界的表现手法不仅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日趋严重的精神危机的密切关注,……表现了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139)。谈到福克纳无论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是在各种公开场合,都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对种族歧视的愤慨和谴责。《传》分析道:“[福克纳]不遗余力地通过‘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作品向世人表明蓄奴制和种族主义使南方传统背上了罪恶的负担,并加剧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等级、家族血亲谱系和偏执的荣誉观、妇女观,成为美国南方社会的毒瘤并最终导致南方的全面毁灭。克里斯默斯的肢解,邦恩的被枪杀,塞德潘家族的全面灭亡,尤妮丝的悲惨遭遇和黑人被当作牲口一样地买卖、屠杀和摧残都使福克纳意识到这种制度对人性的毁灭”(279)。“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评种族主义者时,常常采用极大的想象力来同情和支持黑人争取自由的斗争;他在批评黑人用革命的手段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时,又在尊重南方传统的前提下向黑人提出要求”(291)。这样的持平之论是在透彻理解福克纳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作出的。福克纳不认为自己是个文学家而只是一个作家,他从没有故作姿态去扮演典型的叛逆的艺术家,而是与生活在其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与家乡居民一起钓鱼狩猎,和白人、黑人及印第安人打交道。福克纳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授予我这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劳动,一辈子处在人类精神的痛苦和烦恼中的劳动。.……占据他[作家]的创作室的只应是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318)。《传》相信:“福克纳让读者通过阅读认识到我们都是我们的时代、地域和传统的牺牲者。通过阅读福克纳,我们认识到我们身上最鲜为人知的东西”(1),从而突出了福克纳艺术作品的经典性及其永恒魅力。

“一部艺术作品的最深刻的品质,将永远是它的作者的头脑的品质”。亨利·詹姆斯的这句名言适用于《传》的作者和《传》所评论的作家福克纳。总之,《传》的作者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对福克纳创作艺术既有纵横捭阖的论述,又有抽丝剥茧的分析,文论和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形成思想、情感、文化、文本的丰富、复杂、立体、多元的对话,读来犹如欣赏穿越时空的多声部交响乐。长期以来国内外外国文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失衡是不可回避的现状,国内学者也由此丧失了同西方学者平等交流的话语权。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传承经典、重释经典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其中,200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先后召开的“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研讨会”及“与经典对话”这两个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彰显了国内学术界在新世纪对经典传承和重估作出的努力。对文学经典进行再阐释,有创新,才有价值。这方面《传》的作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附注:

① 本文中的引文除另有说明均出自该书。

巴赫金.1998a.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1998b.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福克纳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
威廉·福克纳的《熊》
回归自然构建和谐——生态文学批评视域下的威廉·福克纳小说主题解读
一封未开启的信
一封未开启的信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