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经验性规律探析

2011-04-03

地方财政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保护主义大国贸易

卢 欣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 116025)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和演进的两大重要因素。大国在经济崛起之前通常执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在经济崛起之后则转而实施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而小国由于国家规模和要素禀赋所限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更倾向于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即使采取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政策实施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大国。显然,大国与小国在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上遵循不同的规律。大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必然历经由保护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获得和完善市场制度的建立。

一、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大国奉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后进大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优势必须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础,而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和各产业价值链的技术密集型高端环节则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先进国家凭借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占据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和各产业价值链的技术密集型高端环节,而后进国家则被固化在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和各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低端环节。随着分工的深化,产业创新的机会都聚集在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低端环节基本上都进入“技术死胡同”。①贾根良:《保护主义:从殖民地经济中拯救中国》,人民论坛网,2011年01月19日。因此,后进大国必须借助于贸易保护政策,在国内为高端产业和高端生产环节创造市场。

第二,后进大国必须借助于贸易保护政策摆脱低生产率和低工资率的恶性循环。克鲁格指出,“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但在它们之间不存在要素租金均等化,那么,资本丰裕的国家将比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使用资本比较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前者工资/租金比率也将高于后者。”②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也就是说,资本的高生产率和国民的高工资率可以形成良性互动,资本的高生产率提高了国民的工资率,国民便可以凭以投资于人力资本,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在自由贸易下,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必然被较高的资本生产率击败,使后进大国陷入低生产率和低工资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可以扭转这种分工格局、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第三,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是后进大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贸易保护主要服务于工业化,由于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敞口大,其创新活动能够产生系统协同效应而惠及社会其他领域。德国历史学派奠基人李斯特就曾断言,“工业是科学、文学、艺术、启蒙、自由、有益的制度、以及国力和独立之母”。①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6页。然而,自由贸易却使后进大国冻结在技术创新敞口小的低端产业和生产环节,致使技术创新带来的收入增益绝大部分被先进国家占有,无法实现工业对其他领域的反哺。因此,后进大国必须通过贸易保护政策,彻底打破“无技术工业化”的宿命,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大国奉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可行性

小国由于不具有规模经济,无法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借助于世界市场提供各类资源、吸纳剩余产品;小国由于不享有范围经济,无法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只能专业化于个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上,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取所需的其他产品。可见,小国一旦封闭,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小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会受到严重制约,而这种制约对大国是不存在的,大国采取面向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具有先天的优越条件。大国享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其可以在封闭的条件下,独立发展经济。事实上,后进大国贸易自由化起步往往晚于小国。

从上述大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要实现高生产率和高工资率的良性循环,还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都要归结到通过贸易保护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上来。而大国在研发方面享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大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强于小国:在供给方面,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为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了基数庞大的研发队伍、学科齐全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和实力雄厚的基础科研力量;在需求方面,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多样化需求为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了稳定而巨大的需求,源源不断的收益可以追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的广度和深度、支持中长期基础性研究。因此,国家规模越大,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越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越完善、科技竞争力越大。

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是大国崛起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大国转向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大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吸纳产品并巩固优势地位。保护使大国的产能大幅提高,剩余持续增加,而某些高端产品的国内需求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护将招致别国的报复性保护措施,阻碍大国产品打入世界各国市场,影响其高端产业扩大规模经济,限制其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对于在某些领域已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而言,必须相机实施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使大国的高端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端产业占据国际分工的有利地位,这不仅能够强化本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性,还可以使外国经济对本国形成依赖,进而对外国经济产生支配性影响。

第二,大国的制度创新需要借助于对外贸易来实现。大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刘易斯明确指出,人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各种资本积累,都需要适当而有效的制度作保障。制度是否适当而有效,能否随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变革,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大国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意识形态固化,因而制度变迁更为困难,更容易陷入“贫困的制度均衡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因素的引入对于制度创新便显得尤其重要了,而外部因素引入的基本途径便是对外贸易。

第三,大国的政治崛起需要借助对外贸易来实现。一方面,大国要谋求国际地位,发挥影响力,获得制定国际规则的发言权,就必须扩大开放度,融入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大国在争取更多权力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国际义务,而国际义务的核心就是维护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稳定,世界贸易可以创造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而维护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大国要承担起贸易扩大而相应增加的成本,甚至与其他国家开展非对称合作。

(二)大国转向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的可行性

首先,大国通过贸易保护,培育起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足以抵御因执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引致的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执行了自由贸易,大国能够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挥作用的效果更强。其次,大国具有庞大的市场和多元的需求,可以对出口商品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一旦由于国内外供给或需求方面的原因使出口受阻,大国可以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加以缓冲。第三,大国对其他国家设立的贸易壁垒具有抵制作用。国际贸易规则的“对等性”和“互惠性”日益凸显,一国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就意味着对他国市场的丧失。大国巨大的市场对他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于担心失去大国的巨大市场,各国在奉行贸易保护政策时都不得不有所收敛。这为大国实施自由贸易提供了条件。

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市场制度是大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关键因素

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两翼,对大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大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路径

一国是否从保护贸易过渡到自由贸易,过渡到自由贸易后具体执行什么样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执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成效如何,关键都在于该国技术水平决定的经济实力。19世纪中叶,英国之所以敢于推行单边自由贸易政策,是因为当时英国是世界最发达国家,在几乎所有技术领域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由于未能在技术创新方面维持领先地位,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了制约,于是转而实行全面贸易保护政策。20世纪30年代,美国之所以推行多边自由贸易政策,是因为当时美国还没有在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利用多边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可以获得别国的先进技术。同时,美国吸取了英国的教训,在倡导自由贸易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以便保持其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掀起新经济浪潮,在信息技术革命上一马当先,因而至今美国一直稳居世界霸主之位。20世纪70年代,日本之所以推行有选择的、分阶段的自由化政策,是因为日本当时很多产业在技术上仍处于落后状态,因而日本的贸易自由化是随国力的增强而逐步展开的,并从属于产业政策的需要,始终把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置于政府的保护和扶植的系统管理之中。①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这样,20世纪80年代,汽车、电子机械、计算机三个部门发展成为日本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然而,进入90年代,日本没有抓住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实行革命性技术创新,因而经济陷入了停滞。

(二)完善的市场制度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获得

大国是否能在保护主义的封闭条件下,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地位,进而转向自由贸易,市场制度是否完善至关重要。在贸易保护下,大国生产的工业品通常价高质次,缺乏竞争力。但是,大国国内市场庞大,某个区域的规模甚至比某些国家的规模都大。如果国内市场能够创建健全而有效的市场机制,那么国内竞争便可以替代国际竞争,从而提高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美国在实行高度贸易保护的同时,就执行自由放任的国内政策,正如布莱恩评论的那样,“正是由于同时享受了自由贸易和关税保护,才促成了美国史无前例的繁荣和惊人的发展”,②哈罗德·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5-46页。而布莱恩说的“自由贸易”就是国内市场的自由竞争。此外,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律体系对于形成有序竞争也十分重要。国家规模越大,管理成本越高,因此有效的市场制度对大国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国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的权利过度膨胀、调节效率的低下以及垄断的发生,还可以防止大国因推行国内自由放任政策而造成的无序甚至是毁灭性的竞争。

四、大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经验性规律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典型的大国,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经历了保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由进口替代政策转变为出口导向政策。进口替代政策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出口导向政策使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由于中国在许多技术领域仍未具备国际竞争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市场制度还不完善,而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使中国固化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很少因而自主创新能力贫弱,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有限因而产业结构得不到升级。中国的国内市场还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因此,中国还不具备从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向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转变的条件。而且,中国不仅是大国,还是超大国家,出口导向政策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巨大产量,不仅对中国国内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还引发了严重的贸易摩擦,更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即生产什么,什么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就下降,进口什么,什么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就飙升(李稻葵)。因此,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已面临严峻的挑战,改变片面追求贸易开放已刻不容缓。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过程中,必须将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考虑进去。为此,中国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大国优势,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能源等重大技术革新上取得突破;第二,健全国内市场制度,实现重要体制上的制度创新,尤其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第三,扩大内需,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实现国内自由充分的竞争格局;第四,利用WTO等组织授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则,在开放中保护和扶植国内幼稚产业。第五,承担大国义务,争取更多国际规则的制定权。

〔1〕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2〕金森久雄.日本经济的增长与开放体制的作用.载吴家俊等:《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

〔3〕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4期.

猜你喜欢

保护主义大国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WTO规则的缺陷和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案要旨
贸易统计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贸易统计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