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情专业学术论文投稿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4-03张立菊
张立菊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322000)
论文投稿是科研的重要步骤,关系到科研成果能否得到认可和获得传播与共享。本文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例,探讨了国内学术期刊的投稿情况与解决方法。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文的论题,笔者针对性地设计了一项“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投稿情况调查表(国内)”(以下简称“投稿调查表”),在2010年12月28日~2011年1月16日期间邀请图书馆学情报学界人士填写此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118份。本文在论述中,将大量引用本调查表的调研结果。
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所在的单位采用哪种期刊评价体系”有70.3%的人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因此本文中的核心期刊将以该评价体系2008版中的19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准。
1 学术期刊投稿现状
1.1 论文写作规范不统一
在论文写作规范方面,我国早有相关标准或规范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87)》、《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写标准的一般规定》、《汉语主题词表》、《汉语拼音方案》等等。但是各期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有差异。
对照相关标准或规范,以19种核心期刊中的任意一篇2010年下半年发表的论文为例,对其写作规范进行横向对比,大致情况如下:(1)中文作者单位及邮编,有13种期刊有此内容,另外6种期刊要么与作者简介合并,要么没有;(2)作者简介,除了2种期刊无此内容之外,其他17种期刊的作者简介内容均存在差异;(3)英文作者名,有9种期刊无此内容,另外还有两种期刊不规范;(4)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存在使用 “[]”、“【】”、“〔〕”、“:”,或不含任何符号等各种情况,而中文摘要的内容则有7种期刊不规范;(5)正文,均为阿拉伯数字的标题序号,格式上有略微差异;(6)参考文献,有6种期刊不规范。
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是否熟知论文写作规范”有56.8%的人选择了“一般了解”,39%的人选择“熟知”;问题“在遇到期刊要求修改论文的情况,要求你修改最多的是哪些内容”除了选择最多的“正文”(占40.7%)之外,其他选项亦占一定比例。
本身即不合规范的期刊无从要求作者遵循其错,而某些期刊不要求作者严格遵守其写作规范,但更多期刊要求作者严格按照其写作规范对论文进行编辑之后才予以受理。
由于各期刊的论文写作规范不统一,导致作者每投一刊,需要先查阅该刊的“投稿指南”确定将要投发的论文是否符合该刊的需求,从而对其学术成果作出相应更改,这不仅浪费了作者时间,也常常让作者无所适从。
1.2 投稿方式多样
19种核心期刊中有9种刊为网上投稿,有6种刊为E-mail投稿方式,另外还有4种刊采取邮寄打印稿的投稿方式。而更多普通期刊的投稿方式还需要作者费尽心思查询。
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比较青睐于哪种投稿方式”,选择“电子邮箱投稿”的人的比例(51.7%)略高于选择“网上在线投稿”的人的比例(46.6%)。可见更多的人还是青睐于方便快捷的电子邮箱投稿,然而越来越多的期刊都倾向于建设自己的在线投稿系统,使投稿更加正规和系统。
网上在线投稿方式虽然直接高效,但是各种期刊各自为政,作者需要逐一注册,逐一投稿,保存下来越来越多的投稿网址,对于作者来说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投稿方式;另外还需要编辑部的技术人员开发和维护投稿系统,这不是每个编辑部都能承受的。邮寄纸质稿件的投稿方式是目下最低效的投稿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纸张,但仍为一些编辑部采用,原因在于审稿的方便。邮箱投稿是相对便捷和低成本的一种投稿方式,但因缺少更多投稿信息而使作者投稿存在极大盲目性。
1.3 审稿周期长,一稿多投现象普遍
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投稿后平均多长时间内会收到或查到是否录用的通知”,有67.8%的人选择了“15~30天”,而通过问卷反馈,审稿时间多于30天的情况亦属常态。问题“你有一稿多投的时候吗”,经常或偶尔一稿多投的人比例高达73.7%。
如果假设期刊平均审稿时间为15天,因为原则上各期刊都不允许作者一稿多投,而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共有近60种,除少数论文首投即录,审稿周期平均为半个月;然而大多数论文作者都要经历多轮投稿,即使论文在投到第10种期刊以内即有可能被录用,时间也要在5个月以内,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个漫长的等待过程。论文的发表也有一定的时效性,学术成果尽快得到传播和共享,在同类成果中可占得先机。而作者为了提高发稿效率,一稿多投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一稿多投的结果,如只命中一种期刊是最好的情况;命中1种以上期刊的,如几种刊都发表,是学术不端行为,如选择其中一种发表,便失去了对其他期刊的信誉。
1.4 论文代理泛滥
论文代理,是受作者委托,对论文进行写作指导,文字编辑,格式修改,并向专业期刊投稿的代理人或者机构。论文代理最初出现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为作者和编辑部减少了部分论文编辑和初审等工作,为编辑部与作者间提供一个便捷的互动渠道。一方面增加了论文发表的成功率和速度,另一方面,还为编辑部提供了更多优质稿源,提高了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声誉。但是当下的论文代理已经演变成用金钱换取科研成果和职称的捷径。
目前论文代理已经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他们通过自建完备的网站、论坛、电子商务网站或博客等平台散播投稿途径;含论文代写代发,并有其秘密渠道能保证论文发表。当我们用百度搜索一种期刊的时候,排在检索结果前面的往往是很多的论文代理链接,混淆了我们寻找真正的期刊投稿途径的视听。
在论文代理泛滥的现实下,作者投稿一方面受制于其混淆投稿信息,另一方面也被其所吸引,成为论文代理的盈利目标。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通过论文代理方式发表过论文吗”有98.3%的人选择“没有”,但是论文代理如果没有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必不可能有这样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论文代理在图书情报界的盈利目标较少。
1.5 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鸿沟
首先,期刊投稿信息符合长尾理论,某领域的少数专家学者或长于学术研究者对于该领域的期刊投稿信息当然是了如指掌,但是大多数该领域的工作者对期刊投稿信息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对信息相对较少的普通刊物,查找起来还会有信息不准确的情况,如被论文代理链接诱骗,或查到的信息是滞后信息,或者查到的投稿方式不是该刊的投稿方式,这就造成作者最后投稿无门,学术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发表。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通过何种途径获知期刊的投稿方式”,有72.9%的人选择的是“上网现查”,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投稿信息的不熟悉,而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势必遇到上述情况。
其次,不同期刊的宗旨、办刊方向和特色、学术旨趣、栏目设置、选稿重点和倾向多有不同[1],这些信息多数较为分散或者较为隐秘,编辑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多数读者来说,则是一个盲区。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了解本领域期刊的收稿倾向吗”,有76.2%的人只是对部分期刊了解,还有23.7%根本不了解。这些作者难以了解期刊的个性化投稿信息,从而造成盲目投稿,降低了投稿命中率。
1.6 投稿指南滞后,信息不全面,不共享
据一份对国内150所高校投稿指南服务的调查[2]发现,这些高校中只有33所有投稿指南服务,其中有12所需要多重链接才能找到,有一所高校的投稿指南因权限受限无法打开。我们以浙江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投稿指南为例,发现其对期刊的描述仍然存在信息滞后、内容不全面和投稿方式模糊的问题。而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认为期刊投稿指南能否有效地帮助你进行投稿”有48.3%的人选择了“帮助有限”,另外还有44.9%的人选择“能”;但是根据投稿指南目前的总体状况,对于深信投稿指南的作者来说难免会有误导的情况发生。
依靠图书馆系统对各类期刊信息进行动态的跟踪和编辑,这对于图书馆人来说是一种主动服务方式,但是相对于编辑部来说则是被动的传播,这必然造成投稿指南的滞后和信息不全。另外,由于某些原因使投稿指南链接埋藏太深或不共享的情况,更不利于需求者对投稿指南的有效利用。
2 改善论文投稿现状的对策
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希望期刊在投稿方面能做出哪些改进”,对答案中的“投稿方式”、“论文写作规范”、“审稿时间”几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占48.3%、30.5%、72%。在此项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对策探索:
2.1 探索一:建设统一的期刊投稿指南平台
首先登记期刊的投稿方式、栏目设置、收稿要求、学术旨趣以及期刊征稿等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更新;还需设置学科分类,各学科下设各期刊目录,同时设检索入口;同时,还应根据期刊评价体系划分期刊级别,便于作者选定合适的投稿目标。
类似平台万方公司已经推出,但由于投稿信息太少,另外信息基本没有动态更新,因此许多期刊的投稿方式已不准确。统一的期刊投稿指南平台可由各编辑部自行编辑期刊信息并进行动态更新,使其投稿信息准确无误。
有了统一的期刊投稿指南平台,各个单位不必再单独制作投稿指南,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避免各个单位的重复建设。平台可由相关的期刊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由各编辑部负责登记和更新信息内容,由各类图书馆负责推广宣传。
统一的期刊投稿指南平台的建设,既可以免去作者四处查找期刊投稿信息带来的麻烦,还能够较大程度地弥合作者与编辑部之间的信息鸿沟,使作者及时了解期刊情况,避免盲目投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泛滥的论文代理。
2.2 探索二:建设统一的论文投稿平台
首先,设定统一的论文写作规范,再根据选定的期刊评价体系将期刊分级分批,并登记各期刊的栏目(需要各编辑部对其期刊栏目进行动态更新);设置统一的平台注册入口,注册后即可进行投稿;将论文按批次依次投稿,同时选定论文适合的期刊栏目;各投稿期刊之间设定为串联形式,上一种期刊未能录用的进入下一种期刊等待审稿结果,以此类推,直至被录用为止。
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可由图书情报系统负责,平台内容的登记和更新由各编辑部负责。
统一的论文投稿平台一是统一了论文写作规范,避免作者根据不同期刊的要求修改论文;二是统一了论文投稿方式,所有期刊投稿在一个平台完成;三是实现一次投稿多个期刊,由于是串联形式的投稿,还避免了一稿多投;四是在选定投稿期刊的同时,将期刊的栏目纳入其中,满足“投稿对口”的需要。
在“投稿调查表”中,问题“你有何种投稿习惯”,45.8%的人选择了“先试投核心刊,再试投普通刊”,54.2%的人选择了“根据论文写作水平选择投核心刊或普通刊”。可见盲目投稿的大有人在,由于统一投稿平台设定的是串联的投稿方式,本身就是为了防止一稿多投而牺牲了投稿效率,因此需要作者理智投稿,根据论文写作水平进行合理投稿,这样既能减少论文录用的时间,也能适当减少各编辑部编辑们的工作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探索都需要先从小范围内进行试验(如不同的学科范围内、不同的地域范围内、不同的系统范围内),根据建设与利用情况酌情扩大范围。
2.3 探索三:规范的论文代理运营——维普维尚战略合作代理组稿平台的实践情况
论文代理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如此火热的程度,除了某些灰色渠道链之外,还与其运营模式相对科学有关。鉴于作者与刊物之间有种种障碍,论文代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双方的障碍,成为作者发表论文的高效途径。
2010年,致力于论文指导咨询服务的维尚期刊网开始独立运营期刊合作平台,创建了维尚战略合作代理组稿平台,作为联系作者与期刊的中介。其宗旨是通过该论文推荐服务平台,实现作者与刊物的平等对话与合作,让每位学术研究人员都有机会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实现共享。
从运营模式上看,维尚和其他论文代理机构并无差异,如代理流程、收取一定的代理费用等。而从其简介和服务背景来看,与维尚有合作的刊物种类更多,核心服务团队更专业,规范性更强;更重要的是,它会反馈给作者修改意见,让普通作者避免了在自行投稿时遇到的一次性否决的情况,有机会根据对方提供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针对性修改,提升了论文的发表价值,同时磨练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如果这样的论文代理平台能够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规范化运营,将最有可能成为未来论文投稿与发表的主渠道。
4 结语
现下期刊投稿的诸多顽疾必然催生未来新的论文投稿改革,而本文所探索的两种对策还只是不成熟的构想,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使论文的发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那将是对付出辛劳的作者最好的慰问与奖赏。
[1]王 波.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攻略(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18.
[2]杨小凤.高校图书馆投稿指南服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81-84.
(编辑:王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