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文献计量分析
2011-09-17胡芳芳徐玉林
胡芳芳,徐玉林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39)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而不是心理学或其他,既然把它划定为经济学的分支,就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分析方法,特别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理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2]所有的幸福经济学理论都是由这个基本假设导出来。
1 统计方法说明
本文以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为研究范围,对2005-2010年间,关于幸福经济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共检索到57篇,并对检索到的相关论文进行文献量、著者、著者所在地和关键词进行了定量分析。由于学校图书数据库收集的文献量有限,未能获取外国学者对幸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所搜索的文献当中有少数文献未注明著者信息,对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些影响。
2 统计结果分析
2.1 文献量分析
本次研究中总共选取57篇论文,时间跨度为2005-2010年,统计结果如下:
表1
由表1可见,中国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7、2008、2009三年,这几年幸福经济学受到关注,第一个因素可能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必然结果;第二个因素,是心理学、社会学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文献积累的结果。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幸福的重新认识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开端于海外心理学家对幸福进行的实证研究。不过当时这些心理学家研究幸福,主要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个“主观幸福感”测评量表——牛津主观快乐感问卷(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OHI),是在Beck抑郁问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心理学研究文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开始跟进,极大地推动了对幸福感的研究。
2.2 作者所属地分析
作者所属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幸福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作者大多分布在北京、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些省份的经济相对来讲比较发达,其研究者对幸福经济学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别的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从现实当中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人们的幸福感与经济水平可能成反比,人们并不因经济收入高而感到幸福,反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的幸福感相对来讲比较高,这种反常引起了发达地区著者们对幸福指数关注度的提升。
2.3 合著/专著分析
分析合著、专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幸福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还有人会不满意,甚至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4]
到目前为止,关于幸福的研究,主要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分析文献极少,只有一些单篇文章,没有形成体系性的成果,不同的研究者对幸福的研究持有不同的观点。
2.4.关键词分析
对57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得出关键词中幸福经济学、幸福经济、幸福感、快乐经济学、幸福指数、主观幸福、金钱等出现频率居多。由此可以看出幸福并非大多数所想与金钱直接挂钩,虽然我们研究幸福经济,但是在保证最低经济的基础上,幸福感的存在还建立在其他因素上,譬如婚姻、家庭、事业、个人娱乐等方面。[5]
3 结语
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推进,会让社会重视个体的幸福感。幸福经济学还会告诉人们,金钱绝不是万能的,收入在幸福感提升中只占一定比例,而家庭、休闲、知识修养等对幸福影响很大。幸福的人生,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生的目标作为只包括金钱状态的一元函数,为了增加收入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人生并不是真幸福。只有把人生的目标作为包括爱情、婚姻、事业、休闲等等在内的多元函数,每项选择的增量都相若,你的总预期幸福度才最大。[6]
从社会总体角度看,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会推动社会发展观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建设获得了较大成就,这是积极的一面。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只有解决了老百姓的生存、温饱问题,才能谈得上幸福。保障拥有一定程度的收入,是人们是否幸福的底线。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公正问题。如果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暴利,而辛苦工作的人反而挣扎在底层,社会矛盾便会加剧,整个社会的幸福程度会大大降低。所以,幸福经济学观念的传播,将提醒执政者应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国民幸福为核心”,要关注社会的“正义”,让“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程度幸福”。[7]
[1] 范小克.幸福与经济[J].资本市场,2010,(9):124-124.
[2] 郎咸平.幸福经济学公式[J].国外测井技术,2010,(3):45-45.
[3]左学金.幸福指数与快乐经济学(笔谈)——幸福和幸福经济学[J].江西社会学,2007,(3):7-12.
[4]陈 民.和谐社会的幸福经济学解析[J].世纪桥,2008,(2):74-75.
[5]谷安霞.论幸福指数的度量指标[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20(2):50-53.
[6]马红坤.关于幸福指数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83-85.
[7]张 平,文启湘.论幸福经济学的伦理价值测度[J].求索,2008,(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