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馆员惰性现象成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2011-04-03林建清
林建清
(集美大学,厦门 361021)
1 高校图书馆中的馆员惰性现象
伴随着全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图书馆工作中支柱力量的图书馆馆员,也需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对厦门大学图书馆、集美大学图书馆、诚毅学院图书馆的馆员近一百份的随机问卷调查中发现,竟有80%左右的馆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惰性现象。当问卷调查中问到“是否对目前的岗位感到满意?”、“是否愿意花费一定的上班之外时间用以思考解决图书馆工作问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否精神饱满积极乐观?”等问题时,多数馆员选择了否定的选项。这些数据表明,图书馆馆员对图书馆职业极度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种职业惰性现象。
这种职业惰性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性质不认可,认为该工作是枯燥、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没有价值,缺乏创造性,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起伏很大;上班时间只为喝茶看报,馆内事务能少碰就少碰,能够移交给在校兼职学生办理的事情全部移交办理,一上班就做好了下班的心理准备,工作中回避困难,不愿意花费心思解决问题,不能面对挑战,对待工作敷敷衍衍,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
2 馆员惰性现象的成因
2.1 职业定位与实际待遇落差导致馆员惰性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和科研构成高校三大支柱。馆员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方面应当与高校教师、辅导员、实验员、教育管理人员等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被定位成教辅单位,与其他岗位的高校员工相比,在工资水平、岗位津贴以及其他各项福利待遇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大部分图书馆职员在聘入高校系统时的学位、学历、知识层次等方面与同期引入的教师、实验员、辅导员等是相当的,但是在职称晋升评选的名额分配、项目课题经费的拨付、在职或脱产的培训进修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此导致了原先对职业定位有着较高期望的高校图书馆员面对实际全线下落的薪资福利科研待遇,滋生了不平衡甚至忧愤的心态,工作情绪低落,所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在岗位上向院校师生提供的服务质量下降,出现普遍的惰性现象。
2.2 长时间高重复的工作导致馆员惰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运作模式仍较为传统,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图书馆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必须坚守在流通、阅览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内容多是浅层次的图书文献整序、借阅服务;在技术和参考咨询岗位,馆员承担着电脑维护与支持、特色数据库建设;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读者咨询、课题、科研等多项工作。如果遇到图书馆评估或整体搬迁,馆员们更要付出比平时大得多甚至是超体能的劳动。所有这些日常工作都是长劳动时间、高机械重复的,对于大部分馆员特别是在图书馆服务10年以上的具有副高级甚至正高级职称的图书馆员不是对身体机能的考验,更多的是对他们精神层面的煎熬与折磨,使部分馆员经常处于身心疲倦的状态,也在某种意义上制约了馆员个人的创新意识、创造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挫伤了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导致馆员惰性。
2.3 缺乏培训机会,职业前景堪忧,导致馆员惰性
目前的大部分高校,由于图书馆的教辅单位性质以及各级紧缩的年度经费预算体系,馆员的再教育经费被减之又减。图书馆职员很少能够获得组织专业知识培训、申报在岗深造进修的机会,更谈不上出国留学进修等机会,这种情况直接造成馆员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升,知识构成逐渐老化,跟不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发展步伐。随着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个人电脑、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等四代数字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图书构成、文献记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图书馆工作中支柱力量的图书馆馆员,也需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各种需求。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层面分析,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若不能有计划提升,将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然而,在长时间高重复的工作之余,图书馆员又缺乏足够的个人提升空间,最终导致馆员的集体惰性现象。
3 馆员惰性现象破解方法探析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惰性现象严重违背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极易在群体内滋生蔓延,进而阻碍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试着从以下若干方面寻找破解馆员的惰性现象。
3.1 加强部门文化建设,营造团结、互信、和谐的氛围
加强部门文化建设,主要是从情感、精神层面入手,在日常管理中以尊重、互信、平等、关心的态度去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劳动创造性,进而达到图书馆管理的预期目标。院、校、馆三层领导真正关心馆员,帮助馆员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增强与一线馆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团结、互信、和谐的氛围,来满足馆员的精神诉求,从而破解馆员的工作惰性。作为领导层,只有真正地为一线馆员设身处地考虑,才能重新获得馆员的信任,唤起馆员沉寂的热情,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
3.2 鼓励馆员参与馆内事务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
馆员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馆内日常事务的管理,可以提高馆员的凝聚力,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馆员的参与度越高,其积极性越高。通常,职员对参与讨论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行为——规章制度制定等比较感兴趣。通过共同参与,逐步养成高校图书馆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满足馆员某种层面上的社会需要、自我需要和意识需要。因而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鼓励馆员以主人翁的态度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的日常事务管理,如馆员民主讨论、民主谏言、召开基层职工代表大会等,增强馆员的社会认同感、事业自豪感,以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破解馆员的工作惰性。
3.3 合理引导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图书馆馆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引导馆员在自身的专业、专项、特长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馆员分析和判断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及未来发展方向,建立完善多种模式、多种途径、不同程度的学习培训方案,每个馆员都能够找到与自身实际情况最为适合的学习机会、发展规划。另外,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层还要针对馆员各自的不同情况布置切实可行的任务,激起馆员面对责任勇于担当的信心与决心,保持馆员工作的新鲜感与紧迫感。图书馆员应当有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愿望,以适应全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在职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学习侧重点不同的相关专业知识。只有拥有足够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不断革新的高校图书馆环境中立足,为在校的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和高满意度的服务。在合理健康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下,在科学、持续、有序的进修和培训中,逐渐消除对图书馆工作高重复低创造的偏见,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破解馆员的工作惰性。
3.4 明确图书馆的重要性,切实提高馆员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应当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对图书馆的财政预算,完善图书馆不同层次的人员配备,提升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实际地位。在制度上规范、引导广大师生尊重知识、尊重馆员工作的风气,使图书馆职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只有形成尊重馆员、理解馆员、支持馆员的氛围,才能让馆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让馆员以乐观健康的心态从事工作,以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破解馆员的工作惰性。
[1]张英奎,张 京,侯丽媛.高校复合图书馆馆员激励问题研究 [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8-39.
[2]王 洋.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信息,2010,(1):371.
[3]李林平.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图书馆公共性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93-94.
[4]吴香琴.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和谐文化建设[J].太原科技,2009,(1):56-57.
(编辑:傅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