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铜陵市图书馆为例
2011-04-03姜陵陵
姜陵陵
(铜陵市图书馆,244000)
图书馆延伸服务是图书馆整体服务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服务的升华。倡导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是件非常有益的事情[1]。铜陵市图书馆自2001年起,开展了延伸服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一些问题。笔者从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入手,通过对近十年服务工作的梳理,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以期寻找更好的对策。
1 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0世纪50年代,我国公共图书馆就开展延伸服务方面的实践,但其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深化图书馆服务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2]。因此,图书馆要不断探索延伸服务的新方法、新路子,使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延伸。
1.1 拓展服务领域
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延伸服务的模式和方法。2007年5月,文化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部分图书馆介绍了经验[3]。如:推广总分馆制,建立行业分馆和专业分馆,拓展流动服务,开展讲座、展览和培训服务,网上服务等。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效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扩大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受众面,社会效益显著。
1.2 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1)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编辑特色专题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信息服务。(2)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基层和广大群众的服务。(3)利用互联网积极拓展网上服务,开展网上参考咨询、网站知识导航等服务。
2 铜陵市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做法
2.1 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建立总分馆制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项有效举措。从2001年9月起,铜陵市图书馆走出馆门,面向社区,通过与社区联办的形式,探索分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全市各单位、各行业的特点,组织专业人员上门为社区分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与培训。在市图书馆的推动下,铜陵市政府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援建社区图书馆(室)建议的决定》,召开专门会议布置社区图书馆的援建工作,明确规定2-3个单位援建一个社区分馆。至2008年底,全市社区分馆普及率达90%以上;2009年,全市社区图书室实现全覆盖,普及率达100%。目前,已形成了以市级图书馆为龙头,社区分馆为基础的高效、便捷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增强了图书馆服务的辐射能力。
建设流动服务点和开展流动服务,是图书馆延伸服务较经济和实用的方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4]。首先,加速流动服务点建设。自2000年起,铜陵市图书馆已在全市社区、街道、农村、军营、厂矿、机关等建立120家流动点,服务点平均年接待读者10万次,累计送书6万册,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读书难的问题。其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通过图书在社区之间的传递,充分发挥了馆藏文献的作用,此举颇受社区居民的欢迎。第三,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互联网展开各种类型的延伸服务工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铜陵市支中心”于2007年成立,几年来,支中心服务群众达12万人次,力争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2 扩大服务受众面和影响力
讲座、展览和培训是延伸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铜陵市图书馆先后多次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近百场。例如:邀请南京金陵图书馆周之华教授作“香港图书馆见闻”,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邵正荣作“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报告等。更值一提的是,由市委宣传部和铜陵市图书馆举办的“铜都论坛”成了铜陵市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品牌,并在铜陵有线电视台每周六晚黄金时段全程播放。同时,市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展览,例如“国际藏书票提名展”、“铜陵大通历史文化回顾展”等。今年先后展出了“周振谦先生举办个人书法展”、“沈浩日记摘编书法巡展”等,仅今年头三个月就接待观展者3000人次,强化了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力,凝聚了较高的人气。近几年,市图书馆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了大量知识推广培训工作,例如:书画培训、英语等级培训、计算机知识分级培训等,现已成为铜陵市颇具知名度的知识教育培训中心。
2.3 开发馆藏信息资源,编辑特色专题信息
注重社会需求,为用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自2001年起,铜陵市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先后编辑了《决策参考》、《文化信息》、《经济信息》、《大众信息》等,用户遍及全市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150多家单位和部门,每月送达500余份,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三区一县。此外,市图书馆先后开发了10种专题信息资料,及时为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3 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缺乏总的协调管理和馆际协作机制
公众认为社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是要改进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管理直接关系社区图书馆的利用程度,决定社会效益的发挥[5]。目前,从铜陵市89个社区分馆工作情况看:(1)社区分馆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交流,不利于图书馆业务的合作与发展。(2)缺乏一个总协调中心——社区图书援建中心。目前有的社区分馆不能正常开放主要是由于图书不能及时更换,又无机构出面协调,限制了社区图书馆作用发挥。建立一个社区图书援建中心能有效地使社区分馆的图书流动起来,使藏书变“活书”,能根据居民的需求,及时采购补充图书,规范图书管理,最终达到全市通借通还图书的目的。(3)分馆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且变动较大。为确保社区图书室的正常开放,社区分馆日常管理工作可采取吸收志愿者服务形式,以协助工作人员完成社区图书馆部分工作。
3.2 馆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部分馆员信息意识淡薄,不熟悉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缺少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知识,无法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编写图书馆工作实用教材,推广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传播最新的发展理论,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同时,组织分馆人员参观学习级别较高的图书馆,学习规范的工作方法,书馆在过去的时间里并未重视宣传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隔阂和误解。近年来,图书馆所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但对这些活动和服务的宣传仍然不足,读者或是根本不了解情况,或是因为交流途径受阻,不能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微博客可以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的展开。
3.3 图书馆内外的学术交流平台
微博客的简单易用和即时发布为建立网络交互社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图书馆内部学术交流可以是馆内交流,也可以是馆际交流。可以是馆员与馆员的交流,也可以是馆员与专家的交流、馆员与领导的交流。微博使这种交流更方便、更实时、更温馨、更友好。通过交流,可以快速地分享到其他同行最新捕获的信息和研究的成果,能及时得到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能增强普通馆员的参与管理意识,增加领导与馆员的互信度,提高图书馆团体凝聚力。
4 结语
微博作为新生的媒介传播平台,除了为用户受众群带来新的体验外,更多带来的是对其自身传播模式的思考,微博作为真正属于大众的、自产自销的共享媒体,具有积极的巨大的潜在力量。它的最大的优势正在于技术保障下无限发展的可能,图书馆应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微博客增强管理机制、拓展服务范围,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和办馆特色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图书馆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方向。
[1]南方都市报.社交网络网入职场:微博在中国大热[DB/OL].http://tech.sina.com.cn/i/2010-06-08/07244283222.shtml.2010-06-08
[2]于鸣摘.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J].图书馆论坛,20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