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2011-04-03吴漂生
吴漂生
(宜春学院,336000)
1 模式的提出
在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师由图书馆员担任。而信息素质“并非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交织在其内容、体系结构与顺序安排之中”[1],由于信息素质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在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实验安排等环节不是图书馆或图书馆员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举全校各方之力才能完成。在国外信息素质合作教育已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员+教师”合作模式也逐步受到追捧,但这一模式仍然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虽然图书馆也长期给院系指派专门的学科馆员负责该院系的学科用户培训和资源服务,图书馆员也十分尽力,但许多工作的开展仍受到很多限制。鉴于此,我们试图探索一种以学院为中心的“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育模式。
2 该模式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的一致性
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科研打基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提出“教会学生学习”的理念,即学生通过教学必将能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门方法与技能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考能力,从而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与保障。它们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在信息时代,培养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中提到,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澳大利亚也提到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一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信息素质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英国国家咨询委员会也提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终身学习和开发高水平的可转移的技能上[2]。
2.2 国外的成功经验
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Cossard副教授与建筑学院教师Cournay博士密切合作,将多种元素创造性地融为一炉,构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世博会:社会与建筑的历史”,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该课程的特点是一种基于资源的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学,它不仅重视信息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科教师的合作。Cossard凭借自己特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新意识与Cournay博士平等对话,共同设计课程和作业,直接操作课程WebCT部分的设计,并随时更新维护,便于师生利用;承担信息素质方面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辅导答疑;参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图书馆员活跃在整门课程的台前幕后[3]。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员Brown与微生物教师Krumholz合作进行了在科学课程中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实验。他们在高年级的微生物学课程开课之前、中间和结束时合作开展了对学生信息检索、评估与利用能力的评价,提出了在本科高年级科学课程中纳入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型并对信息素质能力量规的编制提出了建议,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2.3 自身的探索
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06年开始在医学院05级临床专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临床(1)、(2)班实施以学科教师为中心的合作教育,而在05级临床(3)、(4)仍采取传统教育模式,教学课时同为28学时。课程结束一个学期后(利用2007年寒假),课题组对上述四个班级又进行了测试,要求学生写一篇综述。结果表明,临床(1)、(2)班大部分同学不仅引文标注、参考文献标准著录格式、文摘书写比较规范,而且论文的“专业水准普遍较临床(3)、(4)班较高”(学科教师评语)。采取传统教学的两个班级,仅少数同学的习作比较规范。同时进行的问卷调查也佐证了上面的结果。(1)、(2)班78名中有75名(占96.15%)同学对该模式教学感到满意,认为讲授不枯燥,有61名(占78.21%)同学能迅速搜索、评价和利用信息;而(3)、(4) 班75名同学中有64名(占85.33%)同学对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感到不满意,认为讲授比较枯燥,有67名(占89.33%)同学对文献检索知识已经淡忘,不能很好搜索、评价和利用信息[4]。
3 该模式的特点
“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资源的、问题驱动的、探究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它要求专业教师把信息素质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要求,接纳并主动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与合作,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乃至评价;另一方面,它意味着图书馆员积极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深层次地参与课堂。因而,与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具有它固有的特点。
3.1 合作性
“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学模式是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教育。专业教师与馆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工作内容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馆员教师与专业教师必须精诚合作才能使教学不断地由浅入深。这种合作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图书馆可以与各教学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正式论坛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是馆员通过文本、电子时讯、邮件、电话、面谈、授课或网页等方式与学科教师沟通,探讨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目标、方法,从中了解教师专业需要,编制专业资料目录,提供针对性服务。学科教师在讲授自己的专业课时,要求将信息素质内容纳入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并在课前、课中、课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向馆员教师、学生提出要求,搜集有关文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专业教师主要从学科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估,而馆员教师主要从ACRL标准来评估学生搜集、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3.2 互需性
从专业课程的角度看,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今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基础。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面对纷繁的文献资源,专业教师需要图书馆方面的援助;从信息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访问、鉴别、检索、评价和综合运用信息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研究方法、学术交流和终身学习中去。根据其性质、内容和特点,内容单一的传统文献检索课远达不到信息素质教育要求,图书馆员需要和专业教师合作,与专业课程整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单纯的文献检索课无法激起学习热情,而专业课程又不足以教会学生面对浩瀚的文献资源如何访问、鉴别、检索、评价和综合运用信息的技能,必须将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3 探索性
由于“学科教师+馆员”合作教学模式将关注的焦点指向教学主题的内因,对专业课程而言,学生必将运用文献检索的知识到图书馆去查找、探求新的知识,从而向专业教师提出新的问题,这对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探索;对信息素质教育而言,由于学生在图书馆查找、探求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将会伴随着文献知识的运用与专业知识的提问,因而,对馆员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将不再满足对现成知识的吸收,而必将运用文献检索的技能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3.4 差异性
由于专业课程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不同,加之学生的兴趣、期望也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专业课程相对更重视课程的讲授,而信息素质教育更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因而我们要求更多地利用课外的时间,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4 几点体会
4.1 观念是关键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大旗长期以来都是由图书馆独立扛起,图书馆也把它作为自己的“世袭领域”,而且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信息素质教育都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进行的,这也是图书馆为之自豪的。但这种模式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图书馆员和图书馆领导层面。尽管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但使图书馆员感到困惑的是,每当做用户调查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回答:“我从来不知道图书馆有这样的课程”、“要是我在做论文之前就参加这个讲座就好了”,等等。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素质教育不能覆盖所有的学生;另一方面,是信息素质教育未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效果不佳。因此,扩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受众面和学习效果,图书馆固然责无旁贷,但更要以大局为重,摈弃信息素质教育只是自己“三分自留地”的思想,主动走近专业教师,了解他们的需求,探讨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在信息渗透到社会各层面的今天,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图书馆员都无法独立承担信息素质教育任务,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美国学者提出的“为信息素质而合作”、“信息素质:合作就是力量”等理念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与认同。
4.2 信任是基础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缺乏信任的配合不会长久,也不会产生满意的结果。教师与馆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与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因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或个人思考角度与阅历等不同而产生分歧,这就需要我们彼此理解与尊重,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多种渠道,教师与馆员应当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与配合。
4.3 改革考核方法是保障
考核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科教师与馆员教师在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他们的考核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探讨和制定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一套彼此呼应、操作性强的标准,以规范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学生的考核成绩应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作业(占20%),主要检验与巩固基础知识;二是提交检索报告(占20%),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检索文献信息的技能;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四是毕业论文(占3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基本科研方法、思辨能力,尝试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因此,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4.4 责任心是前提
在该教学模式中,尽管学科教师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授课者,馆员教师也从“主角”退为“配角”,可能很多馆员教师一时心理不易接受,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馆员教师的付出更少,相反,馆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主动配合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必须在课前、课中、课后准备更多的相关资料,要应对课堂讨论中学生与专业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对馆员教师来说,无论是对其专业背景知识还是信息检索技巧等都提出了挑战,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做更细致、具体的工作。
4.5 相关部门的参与是支撑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考核等方面,除了教师与馆员的精诚合作外,教务处、图书馆、各教学院系、计算机网络中心等部门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1]王 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
[2]回雁雁,周雪虹.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高校课程体系的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4).
[3]王 朴.一个独具创意的信息素质教学案例——美国马里兰大学世博会荣誉课程探析 [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
[4]吴漂生,易 斌.信息素质教育教师——馆员学科教育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