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析※
2011-04-03张英
○张英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析※
○张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指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在综合分析影响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把握的重点和经历的阶段以及为实现各阶段目标所必须采取的重大措施的总决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实践要求更加具体而明确。
一、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超越“以物为本”的价值观念和现实中的GDP崇拜,坚持以人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明确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进一步阐明了“靠谁发展”的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求发展,同时强调通过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实现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及建设实践的价值取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从发展目标的设定、发展战略措施的选择到发展机制的运行、发展结果的考量,都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所有环节,成为这一战略新的的灵魂。我们以前主要强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更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发展战略是否合理,实践是否成功,归根结底都要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标准来衡量。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全体人民最大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发展目标之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解决农村人口、低收入人口和弱势人群的切身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在收入、就业、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差距,更加注重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权利保障和基本的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里的“全面”“协调”和“永续发展”,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也是在发展战略层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做到全面协调和永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要素的优化整合,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在实现发展中更好地促进统筹协调,就可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调整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后,进一步转向“五位一体”,即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并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充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具体目标也更加全面。它着重要求,在绿色GDP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定性定量结合起来,最终建立起更加科学的发展目标综合评价体系。更加丰富完善的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指引着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谋发展,就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大局出发,坚持统筹发展。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发展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拉大,统筹发展是我们在发展中要解决的大局问题,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而不是畸形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根本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也是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推进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更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要更加注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十一五”期间,政府的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对策,提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多层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出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些要求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又是我们新时期贯彻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行动指南。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崔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