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实践视阈下爱的教育①

2011-04-03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曾 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道德实践视阈下爱的教育①

◎曾 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一、“爱的教育”的提出

“爱的教育”的针对性是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必然要求。2010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开展“爱的教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符合李长春同志在会上提出的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理念,确定工作方向,改革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②。

“爱的教育”的社会化是高校对人民群众需求的积极回应。在我国,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是高校办学的指南针;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永远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2007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与东北大学留校生一起过除夕时,指出:“可能学校没有这门课程教学生去爱,但我以为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而且是大爱”③。因此,“爱的教育”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责任,是高校人才培养履行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人民群众新需求、新祈盼的必然要求。

“爱的教育”的系统性是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弊端的有效途径;“爱的教育”的主体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人民教师要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④。高校应该是“爱的教育”的主体,大学应该是爱的传播地,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个人既是爱的主体又是爱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爱的教育,高校爱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职工只有把爱学生作为大学“爱的教育”的根本精神,才能体现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

二、“爱的教育”的依据

一是理念上的依据。“爱的教育”是“五爱”理念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有力诠释。2002年9月6日,杨福家院士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科技协会年会上,阐述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看法,提出:“一流大学需要大楼、大师与大爱”⑥。杨先生认为,所谓大爱,就是“爱国家,急国家所急;爱人民,做好公民;爱真理,求是崇真;爱科学,激励好奇心;爱师爱生,营造环境,点燃火神。⑦”2005年8月,在中国高校第二届学生处长论坛上,41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表《长江宣言》,表示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有宽松、宽容、和谐的“大爱”,又要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并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生存。上述内容充分表明了我国高校对“爱的教育”理念的普遍认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工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理论源泉。

二是理论上的依据。“爱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高校普遍存在不重视“爱的教育”观念的克服。笔者认为,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精髓,是社会和谐的保障,研究它、实践它都意义重大。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致推崇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论语·颜渊》);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认为“仁者的爱”(《荀子·子道》);墨子则强调“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墨子·公输》)。 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中国各民族始终构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国发展友爱合作关系。这些都是“爱的教育”的理论源泉。高校由于缺乏“爱的教育”,校园里师生、生生之间便会出现淡漠的人际关系,继而理想信念滑坡,缺乏奉献精神,把个人目标脱离于集体、组织的发展之外。

三是现实上的依据。“爱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高校教育中存在的“恨”观念的纠偏。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政治、文化和各种思潮的渗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生源质量的复杂化,带来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滑落,上进心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一些教师在失望之余,开始淡化对学生的关爱,漠视不良行为,缺乏对大学生前途命运的关怀与尊重。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恨世嫉俗”。高校扩招,不仅反映出分数差距,还有家庭环境、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的差距,最为突出的是思想政治修养上的差距。尤其是未进入本科院校的一些高职生,他们的情绪、心态、自尊心状态都不好,经常表现出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他人没有信心、对学校没有信心,对社会没有信心。如果不清除大学生心中的“恨”意,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实现,或受到某种刺激时,可能激发矛盾出现极端行为,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开展“爱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师生员工认清现状,以更加积极的学习生活姿态,变“恨”为“爱”,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三、完善“爱的教育”的深度思考

在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这个问题。“爱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在“深化、细化、活化、优化”等四方面做文章。

第一,深化“爱的教育”执行工作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建设。“爱的教育”是一个高校与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一要从构建一套完整、完善的工作执行体制机制角高度出发,把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有关政策,中央各级机关、国家各部委办局、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等制定的工作改革措施等充分收集、研究和利用;二要明确“爱的教育”工作执行格局,即完善校党委领导、校纪委监督、社会各界支持、校团委协调、校各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共同实施的“大德育”格局;三要构建“爱的教育”工作联动执行体系,即由校团委与校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和二级学院共同织造联动组织执行之网;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配套措施如绩效考核、人员奖惩、实践基地等要实施到位。

第二,细化“爱的教育”分类引导的内容。当前,大学生很突出的现象是每一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纷繁复杂。如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贫困生问题,由于网络发展导致的网瘾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的就业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信仰问题等,引发高校甚至社会不和谐因素也明显增多。因此,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分类,深化“爱的教育”体系研究,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需求的“爱的教育”。同时,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的理念,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个学生心中,让“爱”的种子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活化“爱的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研究改革,将“爱的教育”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把“爱的教育”中具体鲜活的事迹,通过别具一格的思路,打动人心的情感,生动活泼的语言,走进大学生心田。让“身边的典型、身边的先进”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理解、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参与“爱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矫正,从高校人本化的“他律”走向觉悟性的“自律”。

第四,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爱”的氛围。应当说,爱的精神是社会和谐精神的实质与核心,“爱的教育”是我国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在要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着很大的关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此,充分发动政府和社会这两个“大引擎”,弘扬爱的精神,建设爱的文化,加大人民群众自觉营造和实践爱的愿望和热情。推动全社会共建中华民族爱的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开展“爱的教育”的终极目标。

注:

①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201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爱的教育:为何与何为”.

②新华社.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举行[DB/OL].http://www.gov.cn/ldhd/2010-05/30/content_1616714.htm.

③中新网.温家宝与辽宁民众迎新春[DB/OL].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21900291.html.

④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9-1(1).

⑤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指出:“五爱”有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实施这方面的教育就称为“五爱教育”,是我国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⑥杨福家.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6.

⑦新华网.杨福家院士:高等教育在大楼、大师之外应有大爱[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2/13/content_5733161.htm.

责任编辑 纪 峰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