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性
2011-04-03曾春明长沙市第三医院
曾春明 长沙市第三医院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性,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摆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事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方向,事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性关乎民生
公立医院是政府实施特定社会目标的公共服务组织。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以公共服务最大化的原则提供服务,提高运行绩效。概括起来,就是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可及、低价优质的服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行的“市场化”道路,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原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各种责任转嫁到医院及医生头上,医院自行通过市场运作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易的等价原则进入医疗活动中,医院的角色已经悄然改变,从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演变为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经营主体,公共医疗日益走向逐利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医院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在“收支核算、鼓励创收、结余归己、自行支配”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开药层出不穷,开单提成、违规收费屡禁不止,药价虚高不下、医生收受药品回扣,更是成为社会的的诟病,芦笋片事件、天价抗癌药、工业氧等问题,正是这一社会诟病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严重破坏医患关系,严重败坏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
“群众利益无小事”。公立医院能否真正体现公益属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紧紧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契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和公共责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性难在哪里
公立医院逐渐偏离公益属性,其成因非常复杂,既有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因素,也有运行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采取以市场调节方式替代应由政府承担的卫生福利责任,政府公共卫生职能一再弱化,政府投入在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目前,这一比例下降到4-8%左右,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创收”。医院赖以生存发展的筹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医院自身肩上。政府投入不足造成公立医院保留着公立性质的外壳,运行着的却是盈利化的机制,医院在平衡社会责任、患者利益和医院发展三者之间关系中苦苦挣扎。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缺乏明确定位,虽然名义上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不同的等级区别,实际上多数是综合医院在不同水平上的重复建设。大型医院“高低通吃、来者不拒”,专科医院“特色淡化、求全追多”,基层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同质化、同城化、同题化竞争十分严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长期闲置,大型医院人满为患,人员及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遇到严峻挑战。
医疗服务价格背离价值 由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不甚合理,很多服务收费一直沿用10多年前的定价标准,收费明显低于成本,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以护理费为例,目前长沙市三级医院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的收费标准分别为每床日15元、8元、3元,通过对全市三级医院的平均成本核算,等级护理的平均成本为每床日90元,护理收费与成本相差约10倍。这就意味着,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付出越多,亏损就越大。为了弥补基本医疗服务亏损,医院通过利益甄别,往往对高收益服务项目和高价药品“格外青睐”,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越来越凸显。
医院管理政绩观扭曲 一方面,医院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价医院业绩时,习惯用业务量、收入增长幅度及收支结余等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标准,而对医疗质量、医疗技术规范、病人权益、医疗服务的合理性、可及性等体现医院公益性质的诸多因素的考核上却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另一方面,许多医院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扩大医院规模、增加医疗收入增长就是硬道理,把兴奋点集中在如何增加医院投入、扩大医院规模、改善医院设施上,经济收益客观上成为评价医院、科室、医生的最高法则,不同程度出现了有以医疗技术论英雄、以业务增长论英雄、以经营业绩论英雄,唯独没有以保护病人权益、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论英雄。收费低廉的适宜技术被不断抛弃,高精尖技术被不断引进,新材料、新试剂、新药品被盲目推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低水平、广覆盖受到极大限制。
医务人员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由于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很难给予医务人员“合理而体面”的报酬,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之,在一切以业务收入增长为重心的“指挥棒”下,医院普遍推行科室承包制、独立核算制,这些措施强化了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医生一方面要承担救死扶伤的天职,另一方面却要充当卖药、卖检查的“生意人”。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和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再动听的职业操守也难以抵挡住银子的诱惑,再忠诚的职业信仰也容易拜倒在物欲的石榴裙下,医疗卫生工作应有的公益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和颠覆。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本性路在何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诸多领域,难度大、涉及面广,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公立医院如何体现公益性,是医改的最大难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采用打“组合拳”的办法,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属性。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医疗服务目的、公立医院职能是一致的。首先,政府应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并非是天然具有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在制度设计上,要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医药价格监管、人事编制、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保障公立医院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纠正其一味追求创收盈利的倾向。要采取有力措施,去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角色,防止出现“公立医院的身份、私立医院的行为”。其次,完善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是各级政府的根本责任。政府应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加基本医疗保健的经济投入,使医患之间从直接的买卖关系中解脱出来。再次,应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合理控制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引导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坚持公益性的办院方向。建立正常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应随着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增长情况及时调整,使医疗服务价格反映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按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交通和地理状况,合理规划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模、人员配置标准。鼓励、引导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在横向上形成专业分工,在纵向上形成层级分工,变行业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利益竞争关系为分工合作关系。通过竞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大型医院重在解决疑难危重疾病,承担医学人才教育、医学科研,开展对基层的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其他各类医院要通过对自身支撑条件、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的分析,找准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业务,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基层医疗机构重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端正公立医院办院理念 公共利益是公立医院的最终目标或定位,优先满足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公立医院必须坚持的首要价值取向。在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客观上确实存在创收的压力和需求。但是,公立医院首先应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好应尽的公益目标。那种一味追求经营创收等自身利益的行为,不仅侵害患者的利益,从长远来说,也使其自身公信力丧失,离老百姓越来越远,无异于一种损人害己的自杀行为。因此,公立医院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尤其是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与医院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正确选择经营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医院是公益性机构,医务人员是治病救人的使者,二者必须和谐统一。医院既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通过为患者服务赢得社会认可,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医院可以快速发展,更要又好又快发展;医院可以追求规模效应,但决不允许盲目扩张。
防止和纠正医务人员逐利化倾向规范和完善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医疗服务高投入、高强度、高风险的特点,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给予医务人员“合理而体面”的待遇,使其“活得有尊严”。鼓励医务人员以良好的服务得到较高的报酬,杜绝个人收入与业务创收挂钩,严禁开单提成、药品回扣等违纪违规行为。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认识到:“医乃仁术”,为社会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奉献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选择医疗卫生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成为推进医改的关键环节。让公立医院保持一颗公益心,是百姓的呼声,是时代的要求,是永恒的主题。
1 黄成庆,王心清.关于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9, 12(5):222-224
2 郑大喜.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难点及其策略.现代医院管理,2009,5(3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