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力量
2011-04-02徐万山
“新概念快速作文”的创立者曹洪彪,是一位4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他1993年从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如今已成为我国快速作文教学流派中颇有影响的人物,成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他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教学专著数本,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深入了解曹洪彪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彰显着教育科研的力量。
一、在研究的状态下深入思考着
思考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它有助于阐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人们对一种现象探求答案、获取意义的过程。思考显然是重要的,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其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换言之,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思考,也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效的。
曹洪彪从一个乡村教师成长为一个教育专家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断思考、深入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有效思考的过程。他在从事语文教学后不久就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就关注到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就开始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快速作文”。他注意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没有什么可写”,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厚积薄发”;他观察到不少学生写作文慢,几十分钟过去了,笔下的字没有几个,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写得快”;他了解到一些学生虽然能够当堂完成作文,可写出的东西却是满篇“假大空”,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真善美。慢慢地,曹洪彪开始思考“作文为了什么”“作文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作文写什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等问题,这些问题显然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带着这些思考,他加入了甘其勋研究员主持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团队,开始了“快速作文”实验。从此,曹洪彪与教育课题研究结下了缘,“十五”、“十一五”,省级、国家级,一路走来,课题的层级不断提高,而“快速作文”这一主题却是始终未变。这样的执著,这样的“在研究状态下”的思考,不仅养成了曹洪彪良好的专业思考习惯,而且形成了体现他专业人生价值的思想成果——新概念快速作文。
二、在研究的状态下持续实践着
教师首先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勤奋的实践者,一个富有理想、充满智慧、勤学善教的实践者。可以说,实践性是教师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没有持续不断的育人实践,是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专业人生的价值的,也有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但是,这种实践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是“一朝有经验,终身无忧虑”的经验性行动,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实践,是一种需要探寻规律、依规律行事的创造性劳动。“在研究状态下”的教学实践,必然是重视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同时也一定是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是一种充满生命价值的育人实践。
无论是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后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曹洪彪一直带着他的课题以及课题里包含的种种问题,不停地实践着,探索着。他指导学生开展观察积累、阅读积累、日记积累、口语交际积累、练字积累、作文积累和背诵积累;他引导学生开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思维和平行思维训练,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目标、重点和计划,把思维训练同作文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快速作文思维培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规范性;他组织学生讨论作文构思,指导学生评议、修改;他和学生开展写日记比赛,与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他精心设计每一节作文课教案,尝试过多种多样的快速作文及教学方法;他指导实验教师不断探索着作文教学新的问题和方法。正是这样的实践,让曹洪彪不断地了解着他的学生和学生的作文;正是这样的课题研究,让曹洪彪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正是这样的在实践中的研究,让曹洪彪找到了“快速作文”的有效策略和操作方法。这也正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蕴所在。
三、在研究的状态下不断总结着
总结是对思考结果和实践经验的梳理、概括,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已获取的资料和事实的分析、提炼,是对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探寻、揭示。可以说,没有对思考结果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教育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谈不上什么科研成果,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将失去重要的推动力量。
曹洪彪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教研过程中,不断总结着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不断形成着蕴含思想和智慧的快速作文研究的阶段成果。先后总结出了“以好方法快抒真体验,以快思维快述善品行,以新视角快写美生活”的快速作文基本理念,总结出了“厚积薄发,境成意生,意到笔随,快馈高效”的快速作文基本原理,总结出了“人文性、创新性、高效性、发展性”等快速作文的特点,总结出了“全面性、创新性、自主性、发展性、情境性、生活性、阅读性”等快速作文教学原则,总结出了“培养兴趣、循序渐进,听后学写、写后学说,注重阅读、坚持练笔”等快速作文的学习策略,还总结出了“快速审题、快速拟题、快速构思、快速开头、快速结尾”等11种快写技法和指导课、练习课、讲评课等快速作文的5种教学课型,形成了“新概念快速作文”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完整的操作系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曹洪彪快速作文理论和实践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在教学实践方面,他最初总结出的是“围绕一个目标,做好两个前提,坚持三个始终”,即围绕“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600字以上的作文”这一目标,做好“心理前提和物质前提”准备,坚持“快速作文知识讲座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原则体现始终,正面教育原则渗透始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又概括出了“做好四个结合”:主导与主体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正是在这种研究状态下的不断总结与完善,才形成了《新概念快速作文》《让每个学生学会快速作文》《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案例创新设计》等作文教学的系列成果。
四、在研究的状态下积极推广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包括教师教学实践的检验和学生学习实践的检验。近些年来,教育科研逐渐由“神圣化”走向“大众化”,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必然推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科学的更好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或者一个相对的标准,过分的“大众化”必将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某种程度的“低俗化”,一些教师随便粘贴的资料和对某个教育事件进行简单叙述的文本,竟也成了教育科研成果,一时间鱼龙混杂,各种穿着“马甲”的“成果”粉墨登场。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研究者需要主动出击,积极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求得到实践的检验,进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只有得到推广,科研成果也才能扩大影响,产生更大效益,彰显应有价值。
曹洪彪快速作文研究从取得初步成果那天起,就开始接受实践的检验。1998年新概念快速作文在河南省濮阳县全县推广;2000年在河南全省推广;2002年被中央教科所推荐出版,河南省外一些学校开始选用;2005年在濮阳全市36所学校建立重点实验基地推广运用;2007年主要成果被《作文》杂志分四期连载,引起更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008年《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案例创新设计》1~9册由文心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与“人教版”语文教材配套进入一些中小学推广应用;2010年,完善后的新概念快速作文研究成果,以《让每个学生学会快速作文》为书名再次出版发行。这期间,曹洪彪老师经常深入学校讲解、推广,先后举办各种规模的讲座、报告会、推介会数百场次。应该说,这些多种多样的推广活动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一直是在“研究”的状态之下,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这样的推广,不仅扩大着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效益,完善着成果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而且也促进了研究者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育科研的力量催生出了新概念快速作文的成果,也催生出了曹洪彪这位来自乡村的作文教学专家。相信它也将会催生出更多的有广泛价值的中小学教学成果,催生出更多的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学专家和教育大家。我们期待着。
(徐万山,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学会特色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课程教学论和教师发展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代表性学术论著有《论课程价值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