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医学院校的仪器分析教学
2011-04-02郝敦玲张惠静张莉张梦军
郝敦玲 张惠静 张莉 张梦军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 重庆 400030)
仪器分析课程是医科院校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与临床免疫、临床检验、临床生化等课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课程的学习涉及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高度抽象以及综合应用等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反映该课程内容抽象、难懂、不好理解。这一现象在理工科背景相对较弱的医科院校尤为明显。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结合自身实践,从精选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模块、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教学手段等多个侧面展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
1 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块
仪器分析是结合多领域知识成果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会涉及多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繁杂,学习时不知从何处着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模块化教学[1],将每种分析方法分为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分析条件的选择和实际应用4大模块。基本原理模块旨在让学生理解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因素;仪器结构模块结合原理来阐述仪器构造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分析条件的选择模块紧扣原理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实际应用模块则通过应用实例对前3个模块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深化。这种模块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分析测试原理、仪器构造、分析条件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具体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理顺学习思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自动化的分析仪器及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医学院校的仪器分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编写时间的限制,通常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经典方法的讲授,也要针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以后学生的实际应用,适当精选教学内容。可针对专业特点弱化应用较少的红外(IR)、核磁共振(NMR)等结构测试方法的讲授,同时适当扩充相关方法的最新研究热点和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实现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扩充教学信息量的目的,使教学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虑:“我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没有用呢”?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穿插仪器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实际应用例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例如:在光谱分析这一章的讲解中,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例,向学生讲授分光光度法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学生通过这样的具体实例,可以将课堂上抽象单调的仪器分析方法与具体的转氨酶、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肌肝、葡萄糖、无机磷、淀粉酶和钙等临床生理指标的测定相联系,从而将抽象的原理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深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2 以分析测试任务为核心展开教学
有感于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育人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质,以期达到“不教”的目的[2-3]。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教学,并以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推进将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比如在讲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时,以血清茶碱的含量测定为例引出问题,从分析茶碱的结构入手讨论有机化合物存在的4种电子跃迁类型和茶碱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基础,并由此引入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曲线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讲授了常用的定性、定量方法后,再从血清茶碱样本的特殊性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样本性质选择适宜的试样处理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紧扣实际问题,并充分利用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各种思维手段,使教学过程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仪器分析课程融理论性和实验技术性为一体,不仅有微观的分子、原子、电子理论和抽象的电化学理论,还有技术性很强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实验操作。如何把这些复杂而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明白易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是仪器分析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目前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富于感染力,整个课堂教学更富艺术性,能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验课的教学不容忽视。以往的实验教学一般采用“实验指导书+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模式,且受课时限制,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而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和分析条件的选择及优化以及实验结果的处理和表征等实验中的核心问题也都由教师代为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而且机械的重复操作,无法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设计性实验的开设,给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相结合的机会,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检索文献和拟定实验方案等过程,使学生由单纯的操作员变为整个实验过程的掌控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为了提高仪器分析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中更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掌控。我们的目的是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更重视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总之,教学方法只是手段,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主动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只要本着这一宗旨,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医学检验人才。
[1] 蔡绍先,陈玮莹,张锦堃,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7
[2] 俞汝勤.大学化学,2008,23(5):1
[3] 吴仁华,杨棉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72
[4] 崔建兰,门吉英,毛巍.医学教育,2008,24(12):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