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本科阶段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1-04-02赵健伟
赵健伟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8)
1 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不同阶段,教学的目的和方式也不相同。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本科生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打下扎实而全面的科研基础,培养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方法;博士研究生阶段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方法。
2 本科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
本科生是国家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部分优秀本科生毕业后将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有些将终生从事科研工作。对于这部分学生,其本科阶段学习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他们的培养应面向科研,培养其掌握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具体途径是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有计划的科研活动,培养其自学新知识的能力。在解决具体科研问题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所学的新知识,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一些问题与思考
笔者曾在本科学习期间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些基本的科研活动,这段经历对后续的深造和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 通过研究组的学术讨论会(seminar)直接了解了本学科的前沿;(2) 较完整地了解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认识到科研与应试有显著的区别,考试可以找重点,但研究涉及到学科的方方面面;(3) 在科研活动中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锻炼了运用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研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有些是教科书中没有的,需要快速地从专业书籍或者文献中学习和掌握,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笔者在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中,也鼓励一些优秀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一些研究工作,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来供讨论。
3.1 课程学习与科研之间的时间冲突
目前化学专业本科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特别是实验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很难安排出完整的时间段进入实验室。所以部分学生就采取旷课的方式,挤时间。这不利于他们从课程学习上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方案。第一,在课程许可的范围内将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作为学分计入其成绩表,由科研指导教师和数名任课教师考核,给予成绩。第二,对于那些基础好的学生,除基础课外,允许其自学,考试通过即给予相应的学分。这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更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第三,灵活配置一些本科高年级的课程,使之更适合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例如可以将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的综合化学实验合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较系统的课题,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利用研究组和综合化学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探索。
3.2 专业基础薄弱与科研要求之间的矛盾
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还有很多专业基础课没有学完,参与科研工作会有难度。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会导致许多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无实在的课题可做,仅仅是旁听小组的讨论或者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工作。我们建议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条理地逐步实施。首先要求开展科研创新的学生和导师拟定细致的研究计划,组织其他教师参与论证该计划是否适合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很多优秀的本科生,或者动手能力强,或者懂电子技术,或者编程能力出色,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合理制订培养计划。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地考察实施情况,评价学生的工作是否具体,是否有新意,是否得到了全面锻炼等。当一个课题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组织教师进行评价。人才培养是在具体的研究中进行的,研究既是培养的目的,也是培养的主要形式,所以要让学生独立开展一些系统的科研工作。参与适当的科学研究是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导师的责任
导师有责任对进入自己实验室的优秀本科生进行持续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否则不但达不到培养效果,还会耽误学生的时间。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后备创新人才的导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提前进入实验室的优秀本科生的指导,从时间和精力上不应该少于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每周至少要有2小时以上的学术讨论时间,就工作的细节深入讨论,从细节上指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次,要求导师是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研究人员。在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秀本科生时,非一线的研究人员很难从具体细节上给予合适的指导。此外,导师还应该有能力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化简成为本科生可以利用有限时间开展的课题;或者结合学生的特长,开展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很多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可以发挥他们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特长,结合实验工作,开展理论模拟。这样学生开展科研的机会更多,视野更广,同时支配时间也更灵活。
3.4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作为出国的资本,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尽管它不是我们培养未来科研预备队的目的。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指导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5 独立工作与团结协作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都有相对独立的课题。而提前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可能是几个人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协调好学生间的关系既是对指导教师团队领导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很多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的首次有目的的团队协作。这对十余年来一直以考试成绩突出自我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4 小结
在目前这种教育环境下,对少数能力强、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学生的培养是国家科技人才储备的关键一环。尚有很多新问题不断出现,同时还有很多新方法需要我们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