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为手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11-04-02王晓阳李波
王晓阳,李波
(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重庆400067)
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及高校扩招对就业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愈显突出。作为近年来高校中发展速度快、学生增长人数多的计算机专业,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式办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其生命力在于联合,强调企业的有效参与。
1 企业参与办学的必要性
1.1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整体上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及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由此带动各行业都处在调整阶段,包括信息产业及软件业。但基于传统办学模式的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有固定的周期,IT行业的迅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高校学科建设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不少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在此基础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者,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及时更新,可起到巨大作用。
1.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导致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加大。计算机专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对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和职业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业务能力都有待提高,难以确保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使计算机行业一线从业人员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
1.3 高校教学资源扩充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远高于某些传统专业,而当前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扩张过程中面临实验教学设施,尤其是实训、实习场地不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在一些学校里难以有效展开。企业的及时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比较综合或系统的实践训练,从而缩减学生求学与求职、学校与企业、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鸿沟,使毕业时平稳过渡,迅速上岗,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者。
2 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
2.1 从“点式”合作到“网式”合作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初始阶段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校一企的“点式”合作。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发展成一校多企的合作网络。不同企业,其业务单元侧重点不同,引入后合作的重点也有差异,而这一点正好契合教育领域“因材施教”的特点。以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例,2010年,该系先后与重庆市多家知名IT企业合作,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从不同的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参加实训学生达到250人,覆盖75%的学生毕业生,50%以上的实训学生进入惠普、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大大提升了该系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2 从不定期合作到稳定式合作
初期的校企合作随意性较大,大多是短期的、分散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而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合作关系,既有利于高校教学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合作双方应该从细节上加以规范,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2.3 从“邀请式”合作到“互赢式”合作
当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高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企业主动涉足教育领域的屈指可数。高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转变思维,想企业之所想,以对方的利益为切入点,以己方能提供的资源优势为吸引点,如人力资源的提供、广告效应的提升等,变“邀请”为“吸引”,变“对己有利”为“合作双赢”。
2.4 从分散式合作到系统式合作
所谓“分散”,一是时间上的分散,企业对学生进行的培训,多被视为高校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被视为独立的教学环节,行课时间也多是正规课程的间隙,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周期以供学生消化吸收,从而重蹈“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二是地点上的分散,企业到高校教学,通常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场地。但计算机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学设备,尤其是实训场地的完善和稳定。
针对以上两个“分散”,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大力建设校外基地,先后与安博、新东方IT标准、重庆足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万齐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1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可满足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要求,推进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教育。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得到落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岗位上实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并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了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教育的重点是在对人才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才能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同时,学生通过实践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专业技能得以提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1]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杨风翔.六种产学合作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唐守利,陈琳.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2).
[4]安萍,赵连华.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