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准备题的“三性”
2011-04-02张剑
■张剑
小学数学准备题的“三性”
■张剑
课改以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改革,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例题教学前准备题设计的研究和探索没有足够地重视,尤其是新教材重视了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没有了老教材中的准备题,很多教师就认为可以不要准备题了,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随着当前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深入实施,精心设计准备题,如何做好准备题与例题教学的有效衔接,实现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探究尝试的热点课题和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体现趣味性,注意准备题在教学中的激趣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思考、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教师在准备练习设计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巧设准备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顺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在引入新概念之前设计了让学生先听一段配乐故事的环节:“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起头后就请学生接着讲这个故事。可照着故事发展的套路讲着讲着学生就停下不讲了。我马上问:“为什么不讲了?”“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最后引入“循环小数”这节新课。听故事、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不断、重复、无限等”重点词的含义,而这几个重点词正是循环小数学习过程中的关键。
二、要体现紧密性,注重准备题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
教师是围绕着对知识重难点的有效解决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因此,在准备题的设计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准重难点。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通过复习旧知识来把难点知识逐层分散、逐层铺垫,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对新知识产生“似曾相识”的情绪,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并非深不可测,它是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深化就能理解掌握的。如在教学“归一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准备题:(1)3头奶牛4天产奶120千克,1头奶牛1天可以产奶多少千克?(2)1头奶牛1天可以产奶10千克,5头奶牛一个星期可以产奶多少千克?然后才导入例题:3头奶牛4天产奶120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奶牛一个星期可以产奶多少千克?
上述准备题将例题分成了两道归一应用题,让学生读题后先找出这道例题与准备题有何异同点,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1)中的条件和第(2)题中的问题合起来就是例题,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只要先解决了准备题中的两个问题,例题就解决了。也就是说,准备题是例题解决的中间问题,例题要比准备题多一步计算。通过这样一个转换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能联系准备题自己列式解答例题了。
三、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准备题在教学中的铺垫作用
例题知识是整节课教学内容的精髓和要旨,有效例题教学能够对整节课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准备题是为新授的例题准备的,因此,在做完准备题,进入例题时,要做好它们的衔接工作,过渡自然、清晰,让学生能明确地体会到它们的联系,并正确使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学到新的数学技能。但由于例题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准备题,为顺利教学例题提供桥梁。如:在进行因素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教学时,要抓住把末尾有0的数,以“十”为计数单位进行运算,使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看来比较简单,但它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起了孕伏作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不是硬搬方法,同时结合数学教学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这样的准备题:1.写数:⑴2个十写作();⑵16个十写作();⑶4个百写作()。2.用“十”或“百”为计数单位计数。⑴730=()个十;⑵4200=()个百;⑶5600=()个百;⑷35个十乘3,得到()个十,写作();(5)24个百乘2,得到()个百,写作()。接着新授例题,350×3,出现简便算法的竖式时,采用“小精灵是这样算的”形式进行,动态地逐步展示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学生通过分析,发现了准备题与例题用简便算法算之间的联系,悟出了简便算法是把350看作35个十乘以3来计算的算理,准备题起了“认识桥梁”的作用,使学生将350乘以3简便算法的算理,同化于原有的以“十”或“百”等为计数单位计数的认知结构中去。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数学准备题教学是一个有意义的、能起到与例题衔接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努力探索和尝试,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准备练习,摁动衔接的按钮,为例题教学起到引路搭桥的作用。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