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会宽容理念

2011-04-02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张萍

成才 2011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学科课程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管系 彭虹斌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会宽容理念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管系 彭虹斌

新课程改革目前在教育界进行得轰轰烈烈,参与到这个浩大工程中的人不计其数,它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并将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且难以估量的影响。

随着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世界教育理念的强调,现代课程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借鉴和吸纳了一些世界上普遍的教育理念,使中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和世界接轨,这一方面是全球化在教育中的反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教育在更加走向开放,这种敢于接纳新观念的勇气是历史上鲜见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提倡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性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新理念和策略在表层上与旧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形成了差异,但是深究这些新观念的背后,我们却不难发现深层次上这是一种文化的反省。本文主要试图从新课程改革中的几个方面来体会融入其中的宽容理念。

一、宽容的基本意蕴

在汉语应用实践中,“宽容”是一个可以理解为“宽恕饶人”、“宽厚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等几种略有区别涵义的词。宽容是相对于偏狭而言的。后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对他人之所思所信、所为和所在一律嗤之以鼻。持这种态度的人自认为真理就在自己手中。这种偏狭,表面上似乎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实际上恰恰是主体性不强的表现。因为主体性应该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偏执。相反,放弃偏执,超越自我,对他人和世界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则是对主体性的真正的弘扬。宽容不等于懦弱和恐惧,更不等于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实际上,真正的宽容能激励人们去真诚地追求真理,而远远不是为了换取太平就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本文所论的宽容,主要是取“宽厚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与行为”这一涵义。这种意义上的宽容,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看,源于对他人特殊的历史活动的主动尊重、理解乃至情感上的信任,以至在心理上能对他人活动产生更多的容纳性。从生活的角度看,宽容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所经常体现的一种给人更多尊重、理解、自由、权益、机会的一种待遇,是富有爱心和理性的一种伟大的生活精神。宽容不仅能直接从主体间的互动上直接体现并反映,而且也可以通过所作用的媒介物间接地反映并体现。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改变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宽容

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参与者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独白,而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对话。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个体不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获取积极的体验,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主体性的展现需要自由,宽容则是自由的保障,没有宽容也就没有自由可言。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们主动和积极营造宽容氛围的表现。

对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宽容,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教师的权威,应敢于向教师和权威观点挑战,它不是要学生复述“标准答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时时有思想的火花创生,对这些离奇的、“不守成规”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有一种容忍的心态,不是要强迫同化学生一方的思想,而是鼓励多元和发散,挖掘出他们的各自潜能,发展长期认知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体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对此,英国著名思想家密尔说得好:“对于异于寻常的个人,不应该阻止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与众人在行为上有所不同。……一个社会中所见到的不守常规,是与它所有的创造力、思想活力及道义上的勇气成正比的。”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心境,拓展学生心灵,给予个体灵魂适时的关怀和帮助。宽容不是纵容,它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当然,宽容也不是无限的,无原则的,宽容以人性化的纪律为底线。宽容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宽容,同时也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宽容。

对教师而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通讯技术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有绝对的权威优势,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对教师个体能力有限性的宽容。教师不是绝对的专家、权威,教师也不是百事通。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一同探讨发现问题的过程,真理就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前,探求真理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这种宽容的氛围会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及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宽容对待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并创造性地发展自身的想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历,而且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从而通过共同的努力建设出一种多彩的多元文化。

三、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宽容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志是看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的学校制度在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同样的类型,强调统一性,具有同样的特质呢?我们是否能摒弃把事物概念化的做法,从而使教育者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个性来?在真正宽松的气氛中,人们能得到最多的社会信任和自我尊严,更容易把追求客观真理、国家正义与社会公正看成自己的责任,这样才容易逐渐唤醒有独立思想、独立意志、独立批判精神的自我,才能真正摆脱非我力量的压抑而使自我潜能自然地释放出来。学校需要宽容,现代学校制度的宽容是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竞争者对竞争对手及其创新、探索、价值观的容忍与尊重,是在以自主性和自我选择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不同兴趣、不同价值观念和看法的人。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一种事实,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和将这种差异扯平。我们的教育产品不应该如大生产中的标准件,没有区别、没有个性。差异不要紧,只要每个人能认识到差异并根据差异发展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讲就是最大的成功。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正视和宽容学生的差异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管理制度比较宽松,在可能的范围能尽可能为学生增加选择的自由空间,课程结构具有选择性,课程设置出现了多样性,教学组织制度具有灵活性,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形成一种宽容的文化创造了条件。从短期看,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为学生学业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从长远看,这能使学生迈向社会前在学校中尽早地学会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也就是承认了学生的差异,并宽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

四、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了学科间的宽容

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克服了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这反映了世界学科发展的趋势。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的模式有:交叉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综合化的方向,并在一定范围内,设置综合课程,减少学科门类,同时,强调学科间的联系,重组课程内容。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看,综合课程的范式大致有:学习领域——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将学生原由的过于分化的学习内容统整为几种学习领域;综合学科——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强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在实践中综合掌握并运用分科知识与技能。

这种整合的课程观需要学科在一个整合体中宽容相待,互相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在某些共同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生态、经济、社会、教育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参与。如果一些传统上自认为是起主导作用和绝对优势的学科排斥其他学科的存在或不屑与其他学科合作,这种学科也势必走向狭隘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教育为儿童将来应对复杂的社会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和能不断适应社会和调整自我的能力,特别是一种对社会和自身增添无限活力的宽容精神。因此课程中所体现的这种融合,能使学生间接地从综合学科中学到宽容,也能在经历综合的学科教育后,以全面的观点和多元的视角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宽容是一种文化,它需要多种因素才能促成。教育和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教育受到继承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甚至一定的文化决定了一定的教育;同时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一种新的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众多方面正是竭力在促进我们本土文化的改进和发展。这不是说中国的教育可以丢弃我们的本土文化了,而是说中国的教育要在拥有中国文化的脊梁后,要以宽容精神来对待我们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吸收另外的有益的文化。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新课程学科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